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转铃专栏:作为Loser的波伏娃

小转铃
2014-09-24 16:29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近两个世纪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科学家整体上要比哲学家或者文学家重要一些。我想,这是因为科学家们个个都是败家的玩意儿——想想曼哈顿计划花了多少钱吧(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多亿美金;间接造成的核军备竞赛费用更是以千亿美金计),这笔钱起码能供养几万个维特根斯坦和列维·施特劳斯。对于那些给我们的荷包以毁灭性打击的朋友们,要慧剑斩情丝是不容易的。相反,大家常常从灵魂深处向他们跪拜,奉他们为男神或女神。哎,不如此安慰自己,又要以何面目去见地下的列祖列宗呢?

        因此,哲学家或者文学家并不是不重要——他们只是比较让人省心而已。比起那些拿了诺贝尔化学奖或者医学奖的女科学家们,知道写了《第二性》的哲学家及文学家西蒙娜·波伏娃的人肯定要多得多。她的故事很有意思,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中年女人完全有可能完成事业上的逆袭。第二,哪怕她存在道德上的一些污点也不是非常的要紧。在中国,要摧毁一个女人的自尊,在年老和不检点中任选一样就足够了。波伏娃真正开始有影响力的时候,已经上了年纪,私生活又称得上是特别的“不检点”。不知道她的故事,是否能让对自己年龄和道德水平没多大自信的人们感觉好一些。

        一九四三年,波伏娃三十五岁。当了十四年高中教师的她,没结婚,还因为和学生娜塔莉恋(gǎo)爱(jī)而被吊销了教师执照。用“老公有钱,儿子孝顺,闲时饮哈茶”的标准看,是Loser无疑,碰到同学聚会只有扑街的份。那时的她,处女作《女客》刚刚出版,也不是什么能作威作福的大文豪。啊!一个三十五岁无业剩女的人生。无限接近于完蛋。怎么办?波伏娃挺淡定。她找了份电台的工作,业余时间搞搞创作,丝毫看不出要完蛋的迹象。

        两年后,她和一帮人创办了杂志《摩登时代》,这些人里包括和她相爱相杀了一辈子的萨特,我的学术偶像之一梅洛庞蒂,社会学家雷蒙·阿隆等等未来的大牛,而她却是杂志的主编。这时,她三十七岁。很多三十七岁的女性,孩子已经可以直立行走打酱油了。可她倒好,和作家艾格林谈起了恋爱,还满世界地游历起来,多年后,把这段感情写成了《名士风流》,还得了龚古尔文学奖。直到一九四九年,她的名著《第二性》才出版,那年,她已四十一岁。这本书上架第一周就卖出了两万多本,至今已经销售了几百万册,作为一本学术著作,这个销量算是相当的不错,而这也奠定了她在女权主义历史上的稳固地位:“女性并非生就,而是被造就的,而男性也是如此;困于家务的女性,如同推石上山的西绪福斯,在原地踏步中消耗着自己;将有一天,女人不是用她的弱点去爱,而是用她的力量去爱,不是逃避自我,而是发现自我,不是贬低自我,而是表现自我,那时,爱情无论对男人还是对她,都将成为生命之源,而不是成为致命的危险之源。”她的洞见,在今天看来仍然振聋发聩。

        当年,因为写了《第二性》,激进的波伏娃几乎遭受了学术界的石刑,梵蒂冈干脆禁了她的书。而今日,当她的许多观点已被内化为现代人的常识,许多热衷钩沉的学者开始又对她的私生活求全责备:他们指责她心口不一,虽和萨特约定保持开放关系,却仍深受妒火折磨;他们又指责她缺乏勇气,始终不敢承认自己的同性恋倾向。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清心寡欲成了衡量学者成就的标准之一。可至少谁都难以否认,她在今天的影响力已毫不逊于萨特,甚至超过了后者。她的成就,并未因她成名时的年龄和私生活而受到影响。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可能,而这个可能性始终近在咫尺——要抓住这个可能性,并不需要返老还童,也不一定要修身养性,不需要有特别的投胎技巧,也不需要韦编三绝。那么,究竟需要什么?还是用波伏娃的一段话来作为回答吧:

        当月亮爬上天空

        我便与远处的城邦、沙漠、海洋、村落相通……

        我感受到生命的沉甸甸的重量

        却同时蒸发散入天空

        我不再受限于自己身体的局限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