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玻尿酸食品可以吃,但与变美无关

2021-05-17 18: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小锄头 财经小锄头 收录于话题#玻尿酸食品1#华熙生物1

作者:小法师

原创:财经小锄头(chutou0325)

这是一个容貌焦虑肆虐的时代。

或许已不再满足于护肤、化妆的效果,越来越多的都市丽人们更愿意为医美买单。在小红书搜索关键词“医美”,相关笔记有90多万篇,从水光针到肉毒素、热玛吉,有关医美的话题层出不穷,热度一浪高过一浪。

于是,“玻尿酸”成为了爱美人士们可以脱口而出的名词,从最初的玻尿酸注射、填充到后来的玻尿酸精华、玻尿酸面膜,再到如今的与玻尿酸软糖,薯片、甚至是宠物粮食,可以说玻尿酸正在一步步占据着年轻一代方方面面的生活。

这样的商机,就被华熙生物等一众玻尿酸生产企业盯上了。2021年1月7日,国家卫健委正式批准了华熙生物申报的透明质酸钠(俗称“玻尿酸”)为新食品原料的申请,简单来说就是玻尿酸可以用于日常食品当中了,如添加到饮料、糖果、酒精,甚至巧克力中。

可以吃的玻尿酸,究竟能为执着于对抗地心引力的用户带来什么呢?

玻尿酸2.0时代,万物皆可玻尿酸

众所周知,玻尿酸是许多医美技术的原料,主要通过注射填充的方式达到给皮肤补水,延抗衰老的效果,一针的价格通常也得成百上千。在玻尿酸2.0时代,只需要十几块钱甚至几块钱就能享受到,也不需要通过打针,只需要动动嘴,听起来是不是很心动?

华熙生物进军食品行业后,很快就推出了国内首个玻尿酸食品品牌“黑零”,包括水光饮、咀嚼片、软糖等。3月,华熙生物生产的“水肌泉玻尿酸饮用水”在天猫、淘宝等平台上架。

(图源:水肌泉淘宝官方旗舰店)

这款水肌泉玻尿酸饮用水的单价大约为8元/瓶,是普通矿泉水售价的4倍左右,每瓶420毫升含食品级华熙玻尿酸83mg,主打效果为补水以及0糖0脂0能量。

与华熙生物不同,代餐品牌WonderLab推出了口服玻尿酸软糖,仅上市一个月,就以75.2%的市场占有率登顶该品类市场第一宝座。

(图源:WonderLab官方旗舰店)

很快,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可以说是被形形色色的玻尿酸饮品、玻尿酸食品占据,“可以吃的玻尿酸”、“实现玻尿酸自由”,KOL们各种各样的彩虹屁,使得玻尿酸食品在社交网络上大火特火,也时刻撩动着爱美人士的心弦。

(图源:小红书)

不仅在食品界风头正盛,玻尿酸也得到了其他行业的青睐。ONLY推出了玻尿酸短袖,主打保湿功效;太平鸟也推出过添加了玻尿酸助剂的水光T恤。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玻尿酸家纺产品,玻尿酸宠物用品,甚至是玻尿酸安全套等等。

艾瑞咨询发布的《透明质酸应用场景白皮书》显示,目前除了传统的医美和美容个护领域,玻尿酸在食品、保健品、成人用品、宠物护理、彩妆等8大C端场景得到了广泛的创新应用。

于是乎,资本也蠢蠢欲动。红杉资本、IDG等头部机构纷纷开始行动。早在去年7月29日,口服美容食品品牌WonderLab就完成了A+轮融资,投资方为IDG资本和凯辉基金。

华熙生物作为全球最大玻尿酸原料供应商,对食品级玻尿酸也寄予了厚望。董事长赵燕曾对媒体表示,公司正向原料、医疗终端、功能护肤品和食品的“四轮驱动”推进。

一时间,一个“万物皆可玻尿酸”的时代仿佛已然来临。

可以吃的玻尿酸,是主动创新还是被动求变?

玻尿酸作为一种化学成分,可以分为食品级玻尿酸、化妆级玻尿酸和医药级玻尿酸。

医药级玻尿酸在骨科、眼科、烧伤及内镜手术等和美容整形领域应用较为广泛;化妆级玻尿酸主要添加在面膜、面霜与口红等护肤品和化妆品中;而食品级的玻尿酸就是指那些形形色色的玻尿酸食品中的“明星成分”了。

简而言之,玻尿酸食品中的食品级玻尿酸与美容整形领域的医药级玻尿酸,并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成分。而玻尿酸之所以被大众熟知,主要还是由于在医美领域的广泛应用,它能够有效地祛除皱纹、改善轮廓、填充面部等。

如果说,医药级玻尿酸在整形美容中的应用是一项成功抗衰老的科技创新,如今层出不穷的玻尿酸食品则更像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迫不得已的第二选择。

许多人也许会困惑不解,华熙生物等一众企业为何纷纷瞄准玻尿酸食品。毕竟医美玻尿酸产品的毛利率要远高于玻尿酸食品。

以爱美客的主打医美玻尿酸产品宝尼达为例,包括材料、制造费用和工人工资在内,宝尼达每支成本价仅为32.34元,但2019年的出厂价就高达2547元,是成本价的80倍。

道理很简单,也许这些企业不是不想赚医美的钱,而是很难赚到医美的钱。

从全球来看,中国早已是全球最大的玻尿酸原料供给国。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透明质酸应用场景白皮书》显示,全球销量排名前五的玻尿酸生产企业均为中国企业,仅华熙生物1家企业就贡献了39%的销量。

(图源: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

从国内来看,玻尿酸原料生产企业的数量在过去的几年间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增长。2015年,国内的玻尿酸原料供应商仅有10家,而这一数字到了2020年已经增加到了40家,市场竞争不可谓不激烈。带来的结果是,近年来玻尿酸原料价格一直在下降,平均每年的降幅在5%左右。

面对日益增长的产能和下降的利润率,如何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就显得尤为重要,玻尿酸行业于是瞄准了终端产品市场。终端产品可以细分为用于医疗美容的玻尿酸注射剂、含玻尿酸的护肤品和化妆品、以及如今风头正盛的玻尿酸食品。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尽管在玻尿酸原料供给端占据绝对优势,我国的医美玻尿酸市场却一直被进口玻尿酸品牌占据着主导地位。2019年中国医美玻尿酸终端产品销售额排名前四均为外国企业,分别是韩国LG、美国Allergan、韩国Humedix和瑞典Q-med,市场集中度高达68%。

(数据来源:东方证券研究所)

这些国外品牌进入国内市场较早,消费者心理认同度更高,同时早期培训管理更为规范,能够给经销商的盈利空间较大,同时部分海外产品再塑形、持续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使得国产医美玻尿酸终端产品的生存空间及其狭窄。

另一方面,用于医疗美容的玻尿酸注射剂在我国被认定为III类医疗器械,实行申请注册制监管,产品获批耗时长、费用大,因此准入门槛非常高,目前也只颁发给了不到20家公司。

原料业务利润率不断下降,高端市场难以进入,使得玻尿酸行业不得不聚焦于相对来说准入门槛较低的化妆级和食品级玻尿酸终端产品市场。以华熙生物为例,2016年至2020年,其玻尿酸原料业务收入占比由63%下降到26.73%,而功能性护肤品的收入占比则由8.79%提高到了51.15%。

Z世代的“智商税”不好收,商业故事还需基于科学本质

自国家卫健委批准玻尿酸可以添加到食品中的这短短几个月间,琳琅满目的玻尿酸食品进入了公众视野。但放眼望去,并没有涌现出多少C位出道的产品。

除了消费者的质疑,玻尿酸产品也受到了来自专业领域人士的质疑。丁香医生就曾表示,尽管从法规来看,玻尿酸食品的确能吃,但口服玻尿酸很难直接对皮肤产生影响。

以华熙生物的水肌泉玻尿酸饮用水为例,与各大社交平台上疯狂的营销相比,销量就显得极为惨淡了,店铺粉丝数不过千人。不仅如此,也有消费者评论“就是普通的水味”、“感觉就是噱头”等等,甚至有消费者直言“这就是智商税,顶多算是心理安慰”。

(图源:水肌泉天猫旗舰店)

可见,华熙生物关于玻尿酸水的这个新故事,并没有得到市场的支持,甚至被质疑是在收“智商税”。

玻尿酸从高居庙堂到走入大众视野,成分党起到了重要作用。成分党是指特别关注护肤品、化妆品等产品成分的用户群体,主要由Z世代(指1995年以后出生的人)构成。得益于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兴起,Z世代擅于挖掘和识别有用的成分信息,于是“烟酰胺”、“玻尿酸”、“虾青素”和“水杨酸”等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红极一时的流行词汇。

如今可以吃的玻尿酸,恐怕难以躲过Z世代成分党的“火眼金睛”了。这其中的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即便不去查阅专业资料,成分党们也能从各大科普类博主那里获取关于可食用玻尿酸的有效信息。

商业故事讲的再完美,也需要回归本质,基于科学,同时不把消费者当傻子。

玻尿酸之所以能够起到补水美容的功效,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储水物质。1g玻尿酸可以储存其本身体积100倍以上的水,因此在皮肤里能够通过锁住水分,进而发挥对皮肤的保湿作用。

由于玻尿酸是大分子结构的物质,涂抹在正常皮肤上,是无法通过皮肤的角质层的,所以无法被皮肤直接吸收,只能停留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膜,从而延缓水分流失的速度,起到保湿的作用。而注射玻尿酸之所以效果明显,正是由于注射的方式通过了皮肤的角质层,直接到达了真皮层。

口服玻尿酸显然无法对皮肤产生影响。玻尿酸作为大分子的多糖类物质,口服并不能使其直接被人体吸收,而是需要先被消化分解成小分子的糖。同时,人体自己就能通过体内的透明质酸合成酶和合成玻尿酸,这一过程所需的营养来自正常的饮食以及代谢产物,所以说人体并不需要额外补充玻尿酸。

饮用了玻尿酸水后,的确可以补充人体的水分,只是真正发挥作用的依然是水,并不是玻尿酸。就算是喝白开水也能够达到一样的效果。

显然,可以吃的玻尿酸,更像是容貌焦虑时代的心理安慰剂,甚至可以说是在收割年轻人的“智商税”,只是这一次,年轻人或许没那么容易上当了。

原标题:《玻尿酸食品可以吃,但与变美无关》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