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应在中东推行“适度积极外交”
中东政治版图已碎了一地。中东国家政权不断更迭,近乎权力真空;什叶派与逊尼派、阿拉伯人与库尔德人各派系力量纷争不断;国家边界失控,伊拉克和叙利亚边界,叙利亚和黎巴嫩边界形同虚设;宗教势力、原教旨主义兴起,极端势力肆虐,“伊斯兰国”(IS)及“支持阵线”等极端组织在中东地区不断扩张…
“中东如此混乱,美国是有责任的。”傅立民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举办的报告会上承认,“美国失败的中东政策让美国真正感到困惑。”
中东该选择什么样的民主
2004年2月,美国布什政府出台“大中东计划”,即促使阿拉伯联盟、以色列、伊朗、土耳其、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所谓“大中东”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实现中东“民主化”。但是大部分中东国家尚未完成现代国家必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建构,在以教派和部落为基本形态的国家里,美国人送来的选举和选票,带来的是中东国家权力真空和更大的混乱。
近日,在由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上海社科院西亚北非研究中心和上海市世界史学会联合主办的“中东热点问题和中美在中东的合作潜力”报告会上,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资深专家安德鲁•斯考伯尔承认:“美国在中东地区宣扬民主和人权的举动是很真诚的……但我们看到,这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中东的冲突和分歧。”
“中东地区旧有秩序的转变不可避免。我认为,中东国家的独裁政权不会长久,因为民主会让国家更加稳定,但我也承认,通往民主的过程注定是波折不断的。”斯考伯尔说。
美国给中东开出的“民主药方”似乎未见药效,副作用却多见。中国学者的“药方”是,一场彻底的大革命。
“中东国家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田文林在第四届“亚洲与中东”国际论坛:大国与中东政治和社会转型国际研讨会上表示,“中东国家需要真正的、彻底的革命,所谓的民主仅仅是改变领导人选举方式的表象,它解决不了中东的问题。”
“经济上,国家工业化水平低,国民收入低;政治上,当权者代表的是少数权贵的利益;中东国家的不合理结构,不合理生产关系仍被保留。中东国家需要强政府来收集资源和分配资源,但民主却带来了竞争性强的、分散化的弱政府。”
中国在中东事务中分量增加
现今,中国承担的国际义务越来越多,在棘手的中东问题上亦不例外。
近年来,中国在中东冲突的调解与缓和中显得更为积极。就在9月15日,中国新任中东特使宫小生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与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外交部长马勒基举行会谈,就加沙重建、巴以停火等问题进行探讨。
英国埃克赛特大学中东政治荣誉教授Tim Niblock表示,中国是唯一能够解决中东问题的最佳人选。他告诉澎湃新闻,“中国与八个海湾国家都维持着良好的关系,而西方国家已经扮演了各类站好队的角色,无法进行全面的斡旋与调停。”
尽管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但中国与中东地区贸易反而持续攀升。2010年双方贸易额为1454.6亿美元,2013年双方贸易额为2400亿美元。2013年,中国从中东国家进口原油约2.82亿吨,占总进口47%。
可见,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合作日趋紧密。
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构思被提出。阿拉伯国家地处“一带一路”西段交汇带, “一带一路”成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主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李伟建分析称,建设“一带一路”的意义首先是“丝路精神”,其次才是经济利益。
“习近平主席将丝路精神概括为四句话: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和平。这四句话是建立在中国对当前中东局势评估的基础上,来分析中国和中东国家的关系和未来发展,这其中既有中国长期坚持的中东政策和外交立场,也包含了在新时期,中国探索的大国外交道路新理念,体现出主动塑造对外关系的外交新思维。”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Robert.R.Bianchi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象征着合作与友谊,这并不是一个坏主意,但是他却有一些疑问。他告诉澎湃新闻,中国是一带一路的提供者,也是消费者。
“一带一路的构想很有抱负,很浪漫,但可以更开放些,比如:一带一路具体是哪些项目,谁来主导这些项目,谁来运作和维持这些项目?而且,其中的责任和风险控制又是如何分配的?”
“我承认一带一路能惠及每个参与国家,但也可能带来竞争,大国博弈也可能随之拉开序幕。当然,欧亚之间的融合(交通、通信)会影响美国的利益,引起不满。”
中国应在中东推行适度积极外交
近年来,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逐年递增,中国在中东的利益愈发扩大。
“中国在中东应该做一些事情,而且要做政治言辞之外的实事。……在中东问题上,即使中国的能力有限,但中国仍应做出些什么”,兰德公司的安德鲁•斯考伯尔说,“中美之间在中东问题上也有更多的合作空间,伊朗核问题、伊斯兰国的问题还有叙利亚问题,美国也需要中国的支持,而中国究竟会以怎样的战略准则去操作?”
“因此,中国有必要针对中东地区制定相应战略。”他说。
中国应制定出怎样的“中东战略”?
李伟建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办的“中东政治社会思潮的发展对地区及中国安全的影响”研讨会上表示,制定怎样的中东政策取决于对形势的判断,在国内,对这一问题的判断始终有不同声音。
“有两种比较极端的观点是,中东之乱是一种变革,一种转型,我们需要在其中找到好的方向加以发展;另一种想法是,中东那么乱我们去干什么?美国已深陷中东,我们不能再陷入中东泥潭。”
“现在有三种方法,一是以不变对万变,二是慢慢等尘埃落定以后我们再加以行动,三是通过积极的外交设计去影响中东局势的发展。我个人倾向于第三种方法。中东在表面上虽是乱局,但却是乱中求质的过程。中国应通过积极的外交设计去影响中东局势的发展。”
中国前驻埃及等五国中东大使安惠侯指出,中国在中东问题上要强调不干涉内政,要主张政治解决问题,坚持主持正义,强调反对军事干预。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中东问题高级分析师阿里雷扎•那德尔告诉澎湃新闻,如果中国和中东其中一国提升军事、安全合作,那么其他国家会视中国为“另一边”。在这点上,中国要吸取美国的教训,比如美国曾声明不想在逊尼派和什叶派之中站队,但实在难以做到保持绝对中立。
在“中东热点问题和中美在中东的合作潜力”报告会上,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潘光认为,中国不太可能向中东派遣军事实力,但仍会间接地在中东打击反恐和极端势力。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苏珊•赖斯曾向中方表达寻求支持、一同打击极端武装‘伊斯兰国’(IS)的意愿,目前中国还没有明确回复。但是,中国仍通过各种间接的方法在中东发挥反恐、打击极端主义的作用。”
潘光举例指出:“目前,中国有1000名维和部队成员暂驻南黎巴嫩,以保证黎巴嫩地区局势稳定,这对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地区的反恐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中国也参与了索马里的海盗打击活动,伊斯兰国和索马里青年党、马格里布基地组织都有联系,这对打击伊斯兰国有一定的间接作用。”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在动荡的中东地区有大量投资,许多中国人也在中东地区工作生活,如何在不派遣军事实力的前提下保证中国人员和投资在中东的安全?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王京烈告诉澎湃新闻:“一方面,可以与中东国家采取利益捆绑的模式,比如搞合资企业。另一方面,则是对相关驻外人员进行安全方面的培训力度。”
安惠侯表示,中国的中东战略应是“积极介入、量力而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
“在复杂形势下,中国在中东过分积极是绝对不行的,要量力而行”,安惠侯说道,“我认为,应该突出的重点应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突出热点问题,比如当前的伊斯兰国问题。二是埃及,埃及是中东地区大国,是阿拉伯世界的领袖,埃及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阿拉伯地区的稳定。三是海湾国家,主要是与之深入发展经贸关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