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 “炮轰悬疑新闻”系列评论作者:趟了浑水要承担后果

张宇/微信公号“刺猬公社”
2014-09-19 18:10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编者按】

        9月9日、11日、15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栏目陆续刊发三篇署名为李浩燃的评论文章:《“悬疑新闻”当休矣》、《向“悬疑新闻”说不》、《谁是“悬疑新闻”的推手》。三篇文章的标题,无一例外都涵盖一个关键词,“悬疑新闻”。微信公号“刺猬公社”对话任职于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相关作者李浩燃,揭秘《人民日报》为何炮轰悬疑新闻。“刺猬公社”为中青报记者参与创办的微信公众号。

任职于人民日报的李浩燃与三篇相关署名文章。

        记者:为什么会做“悬疑新闻”这个选题呢?

        李浩燃:“悬疑新闻”的现象实在太严重了,这几篇评论算是一种倡导和呼吁吧,希望能够引起业界和学界的重视,让大家关注这个问题,思考如何解决,并付诸行动。

        引起大家反思本身也是一种努力。社会问题有很多,在价值排序中让相对重要的问题得到突出,引发关注后,就有希望找到解决之道。        

        记者:你认为“标题党”有哪些特征?如何判断是不是“悬疑新闻”?

        李浩燃:第一,“标题党”往往含有悬疑的成分,在事实还未清楚前就胡乱联系、妄作判断。第二,“标题党”喜欢用些色情、惊悚等词汇来吸引眼球、博取关注。第三,题文不符。

        很多“悬疑新闻”都是“标题党”,网友点进去以后,会发现记者根本就没有进行采访调查,文中全是捕风捉影或是以讹传讹。

        “标题党”和好标题是两回事,一般通过常识就能判断出来。“标题党”在很多地方明显违背常识,经常会乱贴标签,是一种新闻失范现象。        

        记者:想要标题清新活泼但又不成为“标题党”,该如何把握?

        李浩燃: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底线。只要不越过界限,在合理框架内把握好平衡,玩儿一些“花活儿”,也体现编辑能力。但不能抹杀掉最基本的新闻真实性,无中生有。        

        记者:你在评论中多次提到 “互联网思维”,能谈一下你的看法吗?

        李浩燃:“互联网思维”这个词最近非常时髦,关于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其实众说纷纭。在我看来,重视互联网、研究互联网,多从互联网的角度考虑问题,本身就已经具备一定的“互联网思维”了。

        很多人谈到“互联网思维”时经常提到要有“用户”意识、“产品”意识,好像重视用户就具备了“互联网思维”,认为要一切从用户出发,用户喜欢什么,我们就迎合什么。但这种观点其实有很大问题,毕竟媒体肩负着特殊的社会责任,不能把新闻当做是普通的商品来对待。        

        记者:如何理解你说的“互联网思维不是标题党”?

        李浩燃:“标题党”们会给自己脸上贴金,自称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大家喜欢什么,我就呈现什么。不少人费尽心力去研究用户心理、媒介使用习惯等,然后成为“标题党”的一员,表面上看似乎挺有“互联网思维”,但某些方面其实是与“互联网思维”背道而驰的。

        比如这组评论所提到的,“标题党”们往往脱离新闻实际,甚至歪曲事实、故意掩盖真相,很多都是题文不符,滥用虚假悬疑的东西来吸引点击,既浪费注意力资源,更欺骗受众感情。

        但作为用户,大家真正想了解的还是新闻的核心事实,以及相关方的真实表达。如果用户点开那些吸引眼球的标题,读了新闻后觉得上当受骗,反而会很反感,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标题,可能就不愿意点开阅读了。

        “标题党”们大都是一锤子买卖。这次能够吸引点击,那么以后呢?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这些做法恰恰不是为用户考虑,而是让用户上当受骗。这怎么能是“互联网思维”呢?        

        记者:你认为“互联网思维”给新闻媒体带来哪些改变呢?

        李浩燃:比如传者和受者之间的身份更加平等了。受众时代,传播者处于相对强势的一方,姿态比较高。但“我说你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用户时代,大家用脚投票,既可以用指尖点赞转发,也可以“果取关”。

        所以,不能再用以前的思维方式做新闻,要时刻思考“用户在哪里”。但也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只追求在短时间内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而是要用优质的内容资源、良好的阅读体验,去增加用户粘性,提高用户的忠实度。        

        记者:很多媒体觉得要贴近用户,所以一味进行迎合,你怎么看?

        李浩燃:媒体不用刻意把自己的姿态摆得特别低。我的领导和同事常说,《人民日报》做的东西要有“人民范儿”,不能一味地去迎合、讨好。其实这个跟追女生差不多,如果把自己的姿态摆得特别低,反而会适得其反。

        一个负责任的媒体,不应该因为别人都在做“悬疑新闻”就似乎找到了某种“合法性”,更不能认为存在即合理,降低标准进行将就。我们的社会其实是有一个比较平均的知识水平线和相对主流的价值判断的,媒体,特别是严肃的新闻媒体,提供的东西应该略高于平均知识水平线。

        我的意思不是说要悬空到让大家难以企及的地步,而是做到让大家踮踮脚尖就能够得着的程度。在大家踮脚的过程中,这条线其实也会不断水涨船高。这也是媒体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        

        记者:一些事件发生后谣言满天飞,新闻媒体需要进行辟谣以消除公众的疑虑,并抢先时效性,但很容易做出“悬疑新闻”,你怎么看?

        李浩燃:新闻媒体有监测社会的功能。当一个重要事件发生后,小道消息可能会满天飞,事情尚在进展中还没有定论时,就已经有很多人在关注了。但新闻媒体在相互竞争时,不能一味追求速度、拼抢时效,而要重视其报道的真实性与准确度。

        新媒体时代,媒体在竞争中面临巨大压力,现在都是以秒计算速度。但在重视速度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掉进陷阱,否则丢失的不止是操守,还有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新闻信息不同于一般的信息。信息有一种定义是“对不确定性的消除”,如果媒体提供的信息反而增加了事件的不确定性,让大家感到更加不安,那人们还要媒体干嘛呢?

        即使谣言满天飞,有关信息一时难以核实、确证,新闻媒体也有更好的操作方式,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在标题中加上“疑”“或”“传”等字眼。

        新闻媒体本身就是报道事实、调查真相的专业机构,你可以做更多的努力,而不止是呈现“你说我说他说”,要有自己调查的功夫。事实不清楚时,你可以去采访权威机构核心人士,然后进行报道、澄清。        

        记者:如果没有权威回应,而大家又比较关注时,媒体怎么办?

        李浩燃:在没有权威回应的情况下,该不该报?能不能报?媒体要有一个判断,不是所有的事件都是值得报道的。对新闻事件是否关注、如何关注,反映着媒体的价值判断和立场,甚至体现媒体的节操。

        媒体要在报道中展现其专业性和社会责任。如果决定要报道,就做足功夫。一些传言明显违背常识,判断起来很简单;一些传言通过网络检索和采访技巧就能进行核实。在具体采编时,很多时候都可以在标题中规避“传”、“疑”等词语的,就看你有没有尽最大努力去做调查求证。

        每一次发布都意味着责任。大众媒体影响力很大,消息弄错以后并不是勘误一下就够了,而可能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俗话说,“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辟谣成本要远远高于造谣。        

        记者:当下“悬疑新闻”泛滥,你觉得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李浩燃:真正能去做的,首先要让规矩更加明确,把红线和边界画得更清楚些。有些东西界限存在模糊,可以想办法让这些地方明晰起来,从相关立法、行业规定、评选奖惩等方面都是可操作的。

        再就是现行制度要更加规范,包括媒体内部的采编规范可以做得更实。以前没有明确界定的,可以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把具体的条文织得更密更细些。

        在我看来,媒介生态就像是一个森林,既有高大的乔木,也有低矮的灌木,而用户在里面闲逛。大家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维护森林的生态平衡。也许媒介素养的提升过程会比较缓慢,但要倡导这样一种价值观,让大家更具备媒介素养,一起来维护好媒介生态。

        媒体也要对自身进行高要求,不造谣不传谣只是底线,是最基本的。媒体不能认为大家都在做,我不做就吃亏了,而是要坚守好底线,把持住自身的价值。否则趟了浑水,肯定要承担后果,而信任一旦崩塌,很难再进行重建。做“悬疑新闻”就是自毁长城,一旦媒体可信度下降,失去公信力也怨不得别人。        

        记者:你在写这几篇评论时是一气呵成吗?

        李浩燃:写作过程还算顺畅吧。我本身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读的本科和硕士,6年的专业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新闻理论知识,平时对媒介生态也有许多观察和思考,所以写作时并不困难,每篇评论大概两三个小时便可以成稿。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