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她”力量专访 | 论女性从事科研的优劣势

2021-05-15 08: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当今社会女性早已撑起半边天,他们活跃在各类职业舞台,大放光彩。尤其是在涉及女性产业如文艺、美妆、服饰设计以及较为稳定的职业如教师、公务员、医生等领域女性职业人比例较前10年大幅提升。

然而,发表在PNAS的一篇关于《不同国家和学科的科学职业中性别不平等的历史比较》的研究指出,现阶段女性在科研人员中占比较低,并且这一现象在不同主流学科中都不同程度的成立。

在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的现有科研人员中女性3人,被喻为软物质三朵玫瑰。近日小编走进研究院,就从"她"视角来探秘一下女性的科研世界。

"她力量"集结 长期深耕生物应用

唐雯于2017年8月麻省理工结束博士后工作,同年12月入职软物质研究院,成为首位加入研究院的女性科研人员,长期从事化学合成高分子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最终希望实现较高的药物利用效率和移植物与机体的良好结合。

随即,研究院加快引才步伐,于2018年3月、7月先后于国内引进于倩倩和陈坤(国外研修经历),分别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和多金属氧酸盐基杂化材料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自此,软物质研究院内的三朵玫瑰,科研"她力量"集结完毕,她们在类而不同的生物应用研究领域各自发光出彩。

科研之路源自性格和兴趣的结合

在回忆科研之花萌芽的最初感受,三位女性科研专家都一致表示,或许是内向喜静的性格使然,以及中学时期对探索未知的生化物实验的兴趣相关。

“受家庭影响,我从小比较内向,不喜与人打交道,这种独来独往的性格让我很喜欢在实验室独处的自己,让我可以与未知作伴,探索宇宙间万物关联的奥秘”陈坤这样回答。

相差无几,唐雯和于倩倩两位也表示中学时期由于受生化物实验课和指导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科学实验产生了巨大的兴趣,热衷于在实验中观察、思考,探索解答未知领域的可能性方案,并享受在历经艰辛后取得成果突破的快感。

社会属性中女性承担更多角色职责

在高度文明的经济社会中,现代女性越来越思想自由和经济独立。然而在千百年中华儿女的传统文化中和家庭环境中,女性作为女儿、妻子、母亲的职责依然重要,时间付出更多,这也使得女性总是在回归家庭和职业规划中寻求平衡点。而对于科研来说,大量的时间投入是成果输出的前提,这也导致女性科研人员上升速度,会随着年龄增长和家庭角色的增多而逐渐放缓。

“作为女性如何平衡家庭和职业的关系?这可能是永远无解的话题”。陈坤表示,在投入的科研时间和科研资金基本一致的前提下,科研成果的产出不会有性别之分,所以本质上女性的科研能力不应该被忽视。唐雯也表示,在兼顾家庭服务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也许是唯一能走出时间困境和证明女性社会价值的途径。

论女性从事科研的优劣势

唐雯认为,尚无研究能证明性别差异会对科研实践产生影响,但年轻的女性常被认为不适合走上科研的道路,这是个误解。陈坤举例道:我们实验室的一名女学生曾经就被家庭观念禁锢,认为女孩子不需要读十几年书,差点放弃读博的机会。她还是来自于经济发达的省份,很多女性主观上被带上了精神枷锁,客观上又被生儿育女的时间剥夺。

三位专家都一致认为,学术界主要还是看实力,不会因为你是女性而优待你,也比较少歧视和偏见。当科技进步、经济良好,自然会有更多女性走出家庭,淡化家庭角色。加强女性科研工作者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扩大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影响力,使其在社会上能全方位的展现其能力,女性科研工作者的通道自然就拓宽了,所谓改变社会不如影响社会。

女性科学家作为榜样精神引领前行

在谈及榜样的力量时,三位专家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女性科学家,唐雯表示:“陈薇院士负责了我国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研发,也是第一批接种了她的团队自主研发的疫苗,为临床实验的顺利开展注入了强大的信心。我很佩服她的专业水平、领导能力和坚定的决心。”陈坤和于倩倩则分别推荐了谢笔钧、鲍哲南两位女性科学家,信奉“科学研究始于兴趣,没有终点 ”。

学术成果斐然

以榜样引领,三位优秀的女性不断精进学术能力,在科研中探路前行。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唐雯至今在J. Am. Chem. Soc., Biomacromolecules, Chem. Soc. Rev.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4篇,申请美国专利2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自然科学基金等4项;

陈坤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至今在Nano Res., Angew. Chem.-Int. Ed., Biosens. Bioelectron., Dalton Tran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SCI 40篇;

于倩倩在Adv. Funct. Mater, Acs Nano,Biomaterials, Nanoscale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自然科学基金等7项。

(图、文/ 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 采访/余锦婷 MoSE & AISMST)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