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知|丁肇中公布最新研究成果,过量正电子可能来自暗物质
9月18日,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公布阿尔法磁谱仪项目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显示宇宙射线中过量的正电子可能来自暗物质。
2011年升空的阿尔法磁谱仪由国际空间站搭载,任务是寻找暗物质并探寻其起源。根据现有理论,宇宙中的暗物质远远多于普通物质,暗物质碰撞会产生过量的正电子,阿尔法磁谱仪可对宇宙射线中的正电子进行精密观测。
根据最新发布的数据,阿尔法磁谱仪观察到的410亿个宇宙射线事件中,约有1000万个是电子或正电子。从8吉电子伏特(1吉等于10亿)的能量开始,正电子占电子与正电子总数的比例快速增加,在275吉电子伏特左右停止增长。比例上升的过程较为均衡,没有明显的峰值。此外,正电子似乎来源于宇宙空间的各个方向,而不是某个特定方向。
研究人员说,观测到的正电子分布特征与暗物质理论的某个模型一致,该模型认为暗物质由一种称为“中轻微子”的粒子组成。不过,这些过量的正电子到底是来源于暗物质,还是来源于脉冲星等天文现象,还需要进一步分析确认。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物理评论快报》上。
研究小组在同一期杂志上发表的另一篇论文认为,宇宙射线中电子与正电子的通量(即单位时间里通过单位面积的粒子数量)分布显著不同,其特征也显示,过量的高能正电子有可能来自于暗物质碰撞。
去年2月18日,在美国波士顿结束的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上,美国麻省理工物理学家丁肇中领导的研究团队对外宣布,他们的阿尔法磁谱仪(AMS)发现了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存在的证据,6个科研小组达成了一致意见,都赞同是探测到WIMP,而WIMP就是一种暗物质的候选体。丁肇中称,将于未来两到三周发表涉及暗物质的研究论文,对这项研究的进展作详细阐述。1976年,因发现“丁粒子”,丁肇中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天,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淼接受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现在丁肇中透露的消息,只能说探测到暗物质湮灭的信号的可能性比较大,但他没有说这些信号来自暗物质还是脉冲星,“如果丁肇中团队的发现被确认,这肯定是这几十年来的重要科学发现。”
个人简介
名词解释
阿尔法磁谱仪(AMS)
数百年来,人类观测宇宙主要是借助望远镜搜集远方传来的光,但宇宙中绝大部分物质是暗物质,暗物质不发光,要了解它就得另辟蹊径。除了光子,宇宙中飞行着大量高能粒子(即“宇宙射线”),与光子不同,这些粒子带电、有质量,穿透大气层时很容易发生反应,变成次生粒子,其种类、性质等都发生变化。要直接从宇宙射线中搜集原始的信息,就必须避开大气层。阿尔法磁谱仪(AMS)就是一台直接在太空中运行的高能粒子探测器,它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
阿尔法磁谱仪目的是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2011年5月“阿尔法磁谱仪02”由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搭载至国际空间站长期运行。
丁肇中表示,“主要任务是收集数据,因为(国际)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次,可能要飞行20年,今后20年都是收集数据,因为从来没有人做过这种实验,这是第一次把一个如此精密的仪器放到太空,所以很难探测将来有怎样的发现。”
AMS是目前灵敏度最高,也是最复杂、最昂贵的一台暗物质探测设备,代表了当今科学实验的最高技术手段,由16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科学家历时近18年完成,耗资21亿美元。在太空运行的第一年,AMS已经收集了160亿个宇宙线数据,远远超过了上个世纪收集到的宇宙射线数据的总和。
关键词
暗物质
暗物质是指一种用人眼看不到的物质,但可以通过引力效应感受到。现有物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目前所认知的物质世界大概只占宇宙的4%。在这之外,暗物质占了宇宙的23%,还有73%是暗能量。
目前,寻找暗物质粒子、研究暗能量的物理本质、探索宇宙起源及演化的奥秘、结合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的研究已成为21世纪天文学和物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多次指出:“暗物质是笼罩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现代物理学的最大乌云,它将预示着物理学的又一次革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