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荷才露尖尖角:青年小提琴家唐韵素描
原创 经典947 经典947
青年小提琴家唐韵以她深情且富有感染力的演奏,在国际音乐舞台上获得赞誉。
2020年2月,在莫扎特的故乡奥地利萨尔茨堡举行的第14届莫扎特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她以对莫扎特作品深刻的理解和细腻的诠释得到广泛认可,荣获第二名。
她还曾获得勋菲尔德国际弦乐大赛、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国际小提琴比赛、瑞典国际二重奏比赛中荣获第一名。她常受邀参与知名音乐节及乐团的演出,以扎根传统而又异彩纷呈的演奏俘获越来越多爱乐者的心。
唐韵自幼师从著名小提琴家、教育家俞丽拿教授,在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毕业后赴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师从海菲兹传人皮埃尔·阿莫雅(Pierre Amoyal)和哈根四重奏第二小提琴莱纳·施密特(Rainer Schmidt)教授。目前,唐韵是上音首位表演艺术研究(小提琴)博士生。
本周六,她将携手钢琴家周宁亮相东方市民音乐会,演绎格里格、拉威尔、圣-桑以及一组中国作品。在音乐会前她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谈到了她的几位老师,即将举办的音乐会和她对前辈大师技艺的感悟。
Q
您现在随俞丽拿老师攻读博士,您从小就跟她学琴,最早是怎么认识她的?
唐:我最早在少年宫启蒙,后来和上音的老教授徐多沁老师也学习了一段时间。在徐老师组织的一次大师课中,我有幸认识了何弦老师,是他发现了我的才能,并把我介绍给他的恩师俞丽拿教授。
我还记得第一次拉给俞老师听,小小的我心里很紧张,不过我表现应该还可以,俞老师经过考虑以后愿意收我为徒。后来我才知道,我是俞老师收过年纪最小的学生。于是我很幸运的,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跟随俞老师学习,可以说是她引领我认识了小提琴的世界。
我从萨尔茨堡学成回国后,恰逢2018年上音首次招收表演专业博士生,我报考并有幸录取,与俞老师再续前缘。读博以来,我的上课经常以探讨的方式进行,我们在讨论和尝试中寻找理想的音乐处理。
Q
您去萨尔茨堡是出于怎样的机缘?是怎样投到海菲兹学生阿莫雅门下的?
唐:这位法国小提琴家来上音上过大师班,我虽错过,但听说他上课的方式比较不一样,对音乐处理很有想象力。本科毕业时,我的老师和父母希望我出去看看,锻炼一下。于是我放弃了上音的保研名额,开始做留学打算,在14年夏天去参加了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的硕士入学考试,而阿莫雅就在萨尔茨堡任教。
唐韵与阿莫雅合影
我觉得阿莫雅对音乐的处理有法国派的高洁又细腻的品味,而运弓上又有俄派的豪迈大气。海菲兹对他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他上课时也经常和我们讲他跟随海菲兹学习时的趣事,很有意思。
我的另一位老师是哈根四重奏组的莱纳·施密特,他们四重奏组的成员都在莫扎特音乐学院任教,他对音乐的理解也非常独到,为我打开了室内乐方面以及德奥作品方面的新大门。
2014年底在萨尔茨堡
Q
那里的教学课程是怎么设置的?
唐:和上音这里差不多,除了专业课还有重奏课、乐队课和文化课。重奏课方面,学生们可以自由建立组合,也还可以跟管乐或竖琴组合演奏一些作品。
组合也未必是固定的,我好像每个学期都在和不同的同学拉不一样编制的作品,刚去的时候就是和钢琴合作二重奏,后来尝试过各种组合,钢琴三重奏四重奏、弦乐三重奏四重奏、单簧管五重奏、长笛四重奏等等。
专业课方面,我的两个老师都是密集上课,阿莫雅和施密特常需要外出做评委,演出和大师班。这种密集上课比较考验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我也能适应并挺喜欢这种上课方式。
在德国克隆伯格学院演出
Q
15日的音乐会,您能否介绍一下这次音乐会的曲目选择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唐:上半场选的格里格《C小调第三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和拉威尔《G大调第二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这两年国内似乎演奏不多,在德奥传统之外,但都很有魅力。
尤其是拉威尔这首很特别,不像传统奏鸣曲,第二乐章是Blues风格。拉威尔多首作品都有爵士元素,比如《G大调钢琴协奏曲》,他去过美国,与格什温有过交流。据说拉威尔在美国期间常去演奏爵士乐的酒吧,甚为着迷。
下半场选了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这是圣-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纪念他逝世一百周年。
Q
阿莫雅对于演奏拉威尔和圣-桑这两首法国作品有没有提过建议?
唐:阿莫雅曾把第二乐章比作是三个人的对话:乐章开始时的钢琴乐句刻画的仿佛是一个班卓琴演奏者,小提琴进入时慵懒的音调仿佛是一个抽烟的老妇人,还有一个就是拉威尔本人,他旁观这一切并记录下来。他的这番比喻很有场面感。
拉威尔的音乐就像万花筒一般一直在变化,但一切都是浑然天成的,不能太使劲。我觉得细腻而优雅是刻在法国人骨子里的。
阿莫雅自己出过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的录音,他的演奏可以归结为一句:多情但不滥情,炫技但不张扬。这可能与他师从海菲兹的经历也有关,海菲兹就是特别有“高冷”气质的演奏家。
与广州交响乐团演出 ©梁智辉
Q
聊一聊您下半场还选取的几首中国作品?
唐:我想在音乐会上展现不同时代的中国作品。首先是马思聪的《思乡曲》,这是早期中国小提琴作品中的佳作,马思聪也是著名的小提琴家,经历坎坷,乐曲背后有很多故事。我还选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的长辈们都特别喜欢这首作品,那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当时可谓是家喻户晓。
我还选择了一首当代的中国作品陆培的《京剧》。陆老师的创作既传统又现代,他有从小学习小提琴的经历,很懂得如何发挥小提琴的优势。
2016年与新加坡指挥家黄佳俊及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德沃夏克协奏曲
俞老师从小很重视我们学习中国作品,她常说,拉古典作品时我们会注意不同作曲家和不同时代的风格,同理我们拉中国作品时一定要有中国味,左右手技术的运用以及对乐句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她会一句句拉给我听,唱给我听,甚至带着我跳舞。
Q
现在录音资料越来越丰富,西盖蒂许多前辈大师的演绎正在赢得更多的关注。您喜欢前辈还是当代的小提琴家?他们有哪些打动你的地方?
唐:我小时候老一辈演奏家听得多,现在则是当代演奏家听得多。我现在听老一辈的录音,还是会被他们的独特品味所感染。还有很多老师会推荐我们听声乐的录音,比如我在学法国作品时,老师就让我听女高音卡拉斯的《卡门》,后来我也自己找歌剧和艺术歌曲的录音听,我最喜欢的一张唱片是Ian Bostridge录制的《冬之旅》。我也听很多钢琴的录音和音乐会,我的钢琴好朋友笑称我是他见过的小提琴专业里最喜欢听钢琴的。
2020年12月16日在上海音乐学院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音乐会上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张国勇指挥
老一代的演奏与当代的确实有不一样。就小提琴演奏来说,近几十年来在技术上有很多进步,风格上也有很多变化。我前阵子在听克莱斯勒与拉赫玛尼诺夫当年合作演奏舒伯特的录音,克莱斯勒很喜欢滑音,然而在演奏舒伯特中带这么多滑音,以现在的审美似乎不可接受。但抛开滑音不论,其实他的音乐品味非常高,典雅中不乏灵动,色彩变化也很轻巧。
我觉得不宜以挑剔的心态去“审视”老录音,而是更多地去感悟他们音乐里的精神,这样会听到很多不一样的特质。我们现在的演奏风格也是从前辈的时代发展而来,没有他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不会有今天的百花齐放,这中间是没有断层的。
采访 & 撰写:郑超
原标题:《小荷才露尖尖角:青年小提琴家唐韵素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