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辽西发现了《阿凡达》里的那种飞龙化石?头部很像
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2009年拍摄的科幻大片《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上的蓝色纳威人骑着类似翼龙的独特大鸟“伊卡兰”令人印象深刻。一项最新考古发现显示,1.2亿年前真的存在一种酷似“伊卡兰”的飞翼类肉食动物。不过,它不在潘多拉星球,而是在中国辽宁。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院以及他的科研团队在中国辽西地区距今约1.2亿年的热河生物群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翼龙类化石,并因其外形(特别是头部)酷似科幻电影《阿凡达》中的“伊卡兰”而被命名为阿凡达伊卡兰翼龙(Ikrandraco avatar gen. et sp. nov.),这一发现也发表在了9月11日《自然》杂志的子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网络版上。
阿凡达伊卡兰翼龙的名称一出,网友们纷纷表示,远古生物可以用电影中的幻想生物命名么?汪筱林研究员对此进行了解答,现有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规定,生物的学名一定是拉丁文,采用林奈的双名法,和已有的生物名不能同名,但对于新的命名具体采用什么内容则没有太多规定。通常古生物的命名会采用生物特征(如棘鼻青岛龙)、地名(如天山哈密翼龙)和人名(杨氏飞龙是为纪念中国古脊椎动物之父杨钟健院士),不过也不乏采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形象的先例,比如处于两大类翼龙过渡阶段的悟空翼龙和鲲鹏翼龙,就分别取自于人们熟知的《西游记》和《庄子》。
电影中,纳威人身骑一种似龙似鸟的巨型动物驰骋在美丽的潘多拉星球,这些飞行动物既不像鸟,也不像蝙蝠,很显然不是电影制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它们的造型很大程度上就是参考了业已灭绝的飞行类脊椎动物——翼龙。主角的坐骑名为“魅影”,其头部形态就是古魔翼龙和古神翼龙的集合,魅影的上下颚都有装饰,口中有尖利的牙齿,这两点同古魔翼龙十分相似,不过古魔翼龙的装饰呈圆弧形,魅影的上下颚头饰则为帆状,这一点想必是借鉴了古神翼龙的形态。而伊卡兰翼龙的形象则是在魅影的基础上去掉了头骨的装饰,仅保留了下颌的脊状结构。“魅影”原本为特效师天马行空的想象,却借由考古学家之手,找到了1.2亿年前的几乎相同的原型。
此次发现的新翼龙共有两件标本,均产自辽西下白垩统九佛堂组的湖相页岩中。其中正型标本出自建昌喇嘛洞,保存有完整的头骨和下颌,部分颈椎、肩带、前肢、翼指骨和后肢骨骼,其中头长286.5mm;另一件标本产自20-25公里以外的凌源四合当,包括完整的头骨、下颌以及部分颈椎,头长268.3mm。据介绍,同一属种发现一件以上较为完整的标本类型实属罕见。
尽管两件标本的头长有细微差距,但是其鼻眶前孔近与头骨的长度比例近乎相同;另一方面,虽然第二件标本的下颌脊在尺寸上要略大一些,但迄今为止只有伊卡兰翼龙具有下颌骨却没有发育的上颌骨,所以两件标本基本被锁定为同一属种。此外,在两件标本的下颌骨脊的后端均发现有一个小的钩状突,类似的结构也从未在其他的翼龙中发现,因此这两件标本被认定共同属于一种新的属种。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命名了超过120种的翼龙化石,而阿凡达伊卡兰翼龙与所有已知翼龙化石的最大区别就是它只有发育的下颌骨脊却没有上颌骨脊,来自中国和巴西两国的古生物学家纷纷猜测,这种特殊形态究竟具有怎样的功能。
据科学家研究,头骨发育脊(头饰)最常见的功能是展示,即表明性别或属种区别,但显然,处在头骨上方的头饰会比下部的头饰更具有鲜明的展示功效。所以说伊卡兰翼龙仅在下颌骨脊发育的头饰大大降低了其作为展示功能的可能性。
用来散热吗?科学家们曾经在掠海翼龙的头骨脊上发现大量分布的沟槽状的血管印痕,疑似散热作用,不过在这次的两件标本下颌骨脊表面来看,并没有相似的发现,所以其作为散热功能的可能性也较小。
用来捕食吗?伊卡兰翼龙这独特的下颌骨脊呈半圆形,边缘平滑尖利,据推测还具有一层较薄的角质鞘,使其在飞行和捕食时具有切割流体和降低阻力的功能。想象一下伊卡兰龙紧贴着淡水湖泊滑翔,它的下颌骨脊全部切入水中,一旦在水面感知到猎物就迅速将其捕获,这种方式类似与现生的剪嘴鸥。
至于伊卡兰龙的下颌骨脊后侧的钩突状,专家认为其类似鹈鹕的喉囊,帮助其在飞行时储存多次捕获到的鱼类等食物,而不需要在每次捕抓到食物后立刻吞咽,也不需要飞离水面后再寻找目标进行下一次的捕食。这一“经济实惠”的捕食方式,在以往研究得到的翼龙生活行为中,也属首次。
尽管形态相似,但真实的阿凡达伊卡兰翼龙的翼展仅1.5米,属于翼龙中的小个头,不过电影迷们依旧兴奋,就有网友表示,再深挖掘一下,纳威星人的化石说不定就在附近了呢!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