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长江水库群惹的祸:活了1.4亿年,中华鲟首次没发现自然繁殖
“中华鲟在2013年没有自然繁殖活动发生,野生中华鲟种群面临灭绝危险。”这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学科组近日发布的专项调查结果,该学科组长危起伟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长江上游水库群导致江水温度太高。
为进一步核实中华鲟2013年自然繁殖及幼鱼资源补充等情况,2014年8月10日至9月5日,学科组开展了长江中下游鱼类资源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未在长江中下游发现去年繁殖的中华鲟幼鱼。
“这是有记录以来,首次发现中华鲟没有自然繁殖活动现象。”危起伟向澎湃新闻表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长江上游的大型水电开发是主要因素。
危起伟解释说,长江上游的水库会降低水流速度,导致水温下降的速度变慢,无法与气温同步,以至于今年的水温比历史上的高好几度。“中华鲟在秋天的繁殖温度在15.2℃-20.2℃之间,最好是18℃,高于20℃就不能繁殖。”
水温的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方式。危起伟认为,如果要调节温度只有恢复自然的水。“除非这些水库都不存在。” 危起伟说。
近年中,野生中华鲟数量锐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几千尾减少到仅存百尾左右。危起伟解释,梯级水电站、涉水工程、长江航运、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因素严重影响了长江生态环境,加剧了中华鲟的生存压力,每10年中华鲟资源量衰减50%以上。此外,中华鲟繁殖群体种群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雌雄性比有时达到10:1,意味着可能有部分成熟的雌鱼无法完成生殖。危起伟认为:“没有自然产卵,则意味着野生种群的数量无法得到补充,如果不进一步强化保护工作,野生中华鲟将面临灭绝危险。”
中华鲟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长江干流和长江口的浅海区域,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1.4亿年,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据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所长常剑波等专家研究,1981年葛洲坝修建以前,长江流域的中华鲟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约600km江段。葛洲坝截流以后,中华鲟逆流洄游的通道被大坝阻断,其被迫选择葛洲坝下游约7km 的江段内作为新产卵场进行产卵。
中华鲟每年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产卵,对水温、流速、流量、含沙量和水位等水文水力学条件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常剑波等专家的研究显示,1990 年以后中华鲟种群结构发生变化,雄性低龄鱼的比例减少了约90%,而长江口幼鲟的数量在葛洲坝截流后也呈显著下降趋势。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