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制造2025|“鞋都”晋江求解产业同质化困局
【写在前面】
“500强亏损榜”,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最新缩影。近日,有媒体统计,“世界500强”榜单中一共有50家公司在2013年出现亏损,其中中国独占16席,且全被国企所包揽,“遥遥领先”美国4席。这16家营业收入方面的“巨人”,却成为利润和效益方面的“矮子”,亏损总额高达377亿元。
为此,澎湃新闻记者上月赶赴泉州调研。以下是这组调研稿的第三篇,意在把脉中国制造的同质化困局。
在泉州所辖的“鞋都”晋江,要找到一家和鞋服行业没有太大关系的企业,并不容易。作为泉州最大的经济体,这里集聚了柒牌、劲霸、七匹狼、安踏、匹克、鸿星尔克等众多国内大牌企业。
“当年,鞋服是很好的行业,别人做我们也做,不过,金融危机以来,这个行业就开始下滑了,我们也砍掉了很多服装业务。”嘉利实业董事长许清海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危机还没有来,但也不远了。目前企业订单已经在减少,现在最怕的就是,政府将来会把鞋服列入产能过剩行业,这将意味着银行要抽贷,资金流要紧张。此外,明年全国将实行新的环保要求,很多企业已经经营很困难,接下来恐怕有更多企业倒闭。”一名泉州鞋服行业的负责人说。
今年7月,董事长丁辉“携款跑路”,刚在香港上市半年的男士休闲服装生产商——福建诺奇股份有限公司(01353.HK)一夜之间成为一个“黑洞”,泉州鞋服企业的危机被暴露在世人面前。
相比“危机”,当地官员更喜欢用“寒冬”、“转型”等词,来形容眼下的境况。
晋江市经济贸易局副局长林永红说,“一个晋江有2000多家制鞋企业,每年的总生产能力超过3600万双,产业链的两端,又有衍生的皮革、鞋材、面料、印染等行业,这些行业占到了晋江工业总量的一半以上。至少从2年前起,这个行业就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口。”
晋江市副市长王茂泉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书面采访时表示,受国内消费低迷、终端销售不景气影响,再加上产品同质化问题,从2012年下半年起,晋江运动品牌相继陷入“经营寒冬”。
晋江面临的不仅是服装问题,童车制造现在也陷入危机。
“我们从1997年就开始做玩具,2000年的时候,全国只有两三家做电动童车的企业。10多年过去,现在这个行业也开始面临同质化的问题,很多厂看你生产了就开始模仿,模仿很快,申请了专利也没啥效果。”许清海说。
许清海的经历也是泉州老板们的困恼:行业好的时候,一哄而上;行业差的时候,大家都得转型。
“转型最终解决的就是创新问题。”林永红说。
“我们正在调整,以后只想做研发、销售,把生产外包出去。”许清海说。
茂泰(福建)鞋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思恩的办法是“科技创新”。
“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说,现在赚的就是一点加工钱,大家都在拼价格,并且产品很难有品牌附加值。管理好一点,产品次品率低一点,优势就大一点。”丁思恩说。
2009年,茂泰鞋材设立了福建省内唯一一家鞋底研发中心。“单单这些实验设备,我们就花了2000万,20个人在做科研。虽然目前还没有大的效果,但是,这个实验室能够减少我们犯错的成本。”丁思恩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不过,丁思恩也感慨,“创新有很大的风险,真正成功的只是少数。很多专利,转化很难,但是对大企业而言,还是需要做。”
晋江政府也认识到了问题,正在逐步加大对科技创新方面的引导。
“去年我们拿到了十几个发明专利,一个奖励4万元,获得了五六十万的补贴。”丁思恩说。
林永红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目前在晋江,像茂泰鞋材这样的大企业自己做创新,而一些中小企业,政府会给他们提供公共服务平台。
林永红所说的公共服务平台,就是类似洪山文创园、三创园、中小企业科技服务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纺织鞋服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中心这类平台,由政府投入建设。
王茂泉称,这方面已有一些成果,比如陶瓷业的部分企业应用了瓷砖自动包装线,每条生产线为陶瓷企业减少了20多名操作工。而这个产品就是在公共服务平台上研发成功的。
除了公共服务平台,晋江对一些新兴行业的支持力度不小。
福建省纳金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体验式3D展示、工业创意设计公司。该公司运营总监吴石生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我们从镇上搬到晋江国际工业设计园一个多月,书记(晋江市委书记陈荣法)来了4次,市长来了两次,我们的场地都是领导亲自协调的,三年免租金,一年能够省下十多万的费用。”
“泉州企业的同质化很严重,很多企业没有自己的设计师团队,养一个好的设计师,有的一年得100多万,成本很高。在纳金网上做案例征集,成本降低了,可以选择更多的资源。”吴石生说。
同质化,对应的解决之道是差异化经营。
王茂泉说,在市场的倒逼下,从去年开始,一批运动品牌相继启动渠道、产能结构调整工作,通过培育副线品牌、个性产品,实施差异化营销,寻求突围。经过一年多的调整期,晋江运动业态从今年起开始走出低谷,实现恢复性增长。“安踏上半年营收同比(比上年同期)增长28.3%,三六一度、德尔惠、乔丹等企业上半年订单增速也均达到了10%。”
安踏(中国)有限公司首席行政官丁世忠说,“目前安踏仍有7.91亿元库存量,但库销比开始下降,目前为4:1,处于健康状态。”
除了差异化营销,丁世忠把最新变化归因于组织变革和科技投入。“上半年,安踏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为销售成本的4.2%,接近9500万元。”
丁世忠坦言,安踏的复苏,不代表整个行业的复苏,并非所有企业都能从低谷中走出来,短期内,国内品牌仍将面临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的难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