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学人行走|因纽特青少年的自杀率为何居高不下
到伊魁特的第4天,早晨起来,阳光灿烂得有点刺眼(大概是能见度太高的缘故吧),碧蓝碧蓝的天空没有一丝的云彩,怎么会有这么干净的天空?!这是我在伊魁特仅有的两天晴天之一。舜新一直跟我开玩笑说,是我把坏天气带到伊魁特来了。
尽管气温在零度左右,风速有25公里/小时,但丝毫也不影响我出游的心情。下午五点一下班,我和舜新回家匆匆吃点东西,还不到六点就出门了。那天的日落时间在20:30左右,你不用担心我们时间不够,四个半小时,足以游遍半个伊魁特市。
舜新的计划是带我去墓地。要知道,墓地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宗教信仰,如果到一个地方去深度旅行,墓地是一定要去的。但我去墓地的目的是想弄清楚因纽特人的死亡年龄,来验证我从文献资料上看到的观点:因纽特青少年自杀问题非常严重。
墓地在小镇的最东角,背山临水,看上去是一块风水宝地。看来每个民族都差不多,总希望过世的人也能生活得好一点。墓地离居民的住房非常近,最近的一户人家离墓地直线距离也就200米吧。这跟中国的文化不一样,而与日本的文化较为相近。所以下文中提到有人在墓地里散步,你不要大惊小怪。
大多数的墓碑是用两根木头搭成个十字架,从这个我们可以得知,现在因纽特人信仰基督教,这应该是最近200年欧洲人到来之后的事(现在还有些因纽特人信仰萨满教)。上面写着死者的姓名、出生和死亡的时间,下面用几块石头围成个小圈,圈里有的摆放一些食物,有的摆放了打猎的工具。
因纽特人不焚烧尸体;舜新告诉我,墓地下面埋的都是一具具尸体,可不是什么骨灰盒子,而且还埋得非常浅,因为这里几乎没有土壤,地表只是很浅的沙子和碎石,下面就是坚硬的基岩,很难挖深。听到这里,我有点毛骨悚然:我联想到这里的气温这么低,尸体很难腐烂,我的脚下都是……。幸好有个人牵条狗在墓地里散步,那条狗朝着我和舜新狂叫,稍微赶走了我的恐惧感。
在来的路上,我下决心要搞清楚因纽特人的死亡年龄,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统计墓碑上的年龄。但是当看到密密麻麻的墓碑以及想到墓碑下的人,我还是不愿意在这里久留,匆匆拍了几张照片,稍微看了十几个墓碑,就撤了。
因纽特人的墓地。 作者供图
能看到死者年龄的照片,分别为:23岁、17岁、36岁、21岁;还有一张模模糊糊的,好像是64岁。尽管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接受这串数字,但当亲眼看到这墓碑上记录的一个个消逝的年轻生命,我还是非常震惊和惋惜,也深感到因纽特民族社会问题的严重性。
我早在文献资料上得知,因纽特民族的自杀现象非常严重。根据加拿大卫生部称,2001年因纽特人平均自杀率为135/100,000,同期的加拿大全国平均水平是12/100,000,前者大约是后者的11倍(正常值为5/100,000—10/100,000之间)。在传统社会,因纽特人在丧失劳动能力时,比如疾病、年龄大或丧亲,他们为自己成为家庭或部落群体的负担而感到内疚,并与家庭成员协商,在得到家庭成员的宽恕甚至是参与下自杀。这对资源丰富地区的人们而言有点匪夷所思,但对食物短缺的因纽特民族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生存下去的方法。因此,在因纽特民族的文化中,自杀实际上是一种被理解的行为。
然而,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因纽特民族的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后,新的自杀现象产生了。这时自杀的主要群体是青少年,他们的自杀动机模糊不清,通常与激烈的情感状态或酗酒相关联,并以一种突然的、出乎意料的方式出现。自杀年龄多集中于15-24岁之间,且60%是男性。
学者把这种想象归结为文化转型:近代以来,欧洲文明扩张,一些文明被边缘化,因纽特民族也是其中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因纽特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群体也表现出适应不良的状况,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的状况。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