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白恩培家族宦海传奇:一门连出四省委书记,远祖可溯及明代巡抚

澎湃新闻记者 程真 发自陕西清涧
2014-09-11 20:29
来源:澎湃新闻
打虎记 >
字号

从左至右依次为:白如冰、白栋才、白治民。


        陕北清涧,初秋,在故乡特产红枣还未熟透的季节,从这里的小山沟走出去的高官白恩培落马了。

        8月29日,中央纪委宣布,十二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委原书记白恩培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白恩培生于1946年,今年68岁。

        虽然自明朝以来,袁家沟白氏家族已历经宦海浮沉,但白恩培的倒下,还是给这个家族乃至这座山村带来了“震撼”:建国以来,袁家沟走出的百位县团级以上官员无一落马的“传奇”被打破。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清涧查阅相关史料并结合采访后发现,从袁家沟走出的四位省委书记,山东省委原第一书记白如冰、江西省委原第一书记白栋才与福建省委原书记白治民的父亲白玉才为堂兄弟,而白治民又是白恩培父亲白炳信的胞兄,白恩培为白治民的嫡亲侄子。

        《清涧县志》显示,袁家沟上述白氏高官,均为明成化(1465—1487)年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白行顺的子孙。

        白行顺之后,袁家沟白氏就“为官宦之家,颇具声名”。近现代以来,由于长征后中央红军在陕北地区扎根,革命基础深厚的袁家沟走出了更多的党政军中高层干部,其中佼佼者又以白恩培家族为甚。

        时至今日,袁家沟白氏依然活跃在中国政坛。如现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白天,即为江西省委原第一书记白栋才之子。

远祖明代湖广巡抚白行顺:政绩煊赫,深得人心

        袁家沟村,座落于清涧县城东55公里处,地处无定河与黄河夹角地带,东距黄河10公里与山西省石楼县相望。四周环山,属典型的黄土高原。

        袁家沟白氏一族,就选择了这片土地,繁衍生息已达数百年。

        据《清涧县志》所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山西汾州、平阳、泽州、潞安之民迁移河西“任土垦田,世业其家”。《清涧县志》并称,“白姓家族是清涧第一巨族,人口较多,昔日多居白草一里,今几遍全境,东、中区尤众,且支脉纷繁,异甲不同宗。”

        现年76岁的袁家沟村民白炳凡告诉澎湃新闻,此前他一直保管着袁家沟修订于1982年的《白氏家谱》,后来被人借走,而他在一次生病后就无法准确回忆起借阅者为何人,导致家谱目前处于“失踪”状态。

        “只能希望借的人主动还回来,不然我就成了千古罪人了!”提到家谱,白炳凡就不由得唉声叹气。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神奇袁家沟》一书,援引了《白氏家谱》部分内容。据《白氏家谱》记载,袁家沟白氏家族一世祖为白贵,白贵第三子白信为二世祖,白信第五子白安甫为三世祖,白安甫第三子白时胤为四世祖,白时胤第五子白亨为五世祖,而白行顺则为白亨第三子。

        白亨是袁家沟白氏中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官员,官至明广平府通判、汉州(今四川广汉)知州。白亨所生四子皆有作为。三子白行顺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四子白行中则历任襄垣(今属山西)、安肃(今河北徐水)知县、松江(今上海松江)知州、两淮盐运使等职。

        《白氏家谱》收录了白行顺升任湖广巡抚时的皇帝敕谕: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白行顺,今特升尔前职,巡抚湖广地方,赞理军务,操练兵马,整饬边备,抚治蛮夷,提督屯田,预备粮储,禁革奸弊,访察奸宄。

        《清涧县志》也高度评价了白行顺的为官政绩,称:“其访求治原,教民耕种,缓刑法,兴学校,招抚流散,赈恤穷独。所至政绩煊赫,深得人心。”

        自白行顺始,袁家沟“风水宝地”的说法开始流传,传说中“白都堂葬于此子孙必贵”的预言似乎也一再应验。

        不必追溯过多,单就从袁家沟走出的新中国四位省委书记而言,其官阶品级均不亚于白行顺。

        这四位书记即:山东省委原第一书记白如冰,江西省委原第一书记白栋才,福建省委原书记白治民,以及8月底被调查的青海和云南两省原省委书记白恩培。

白如冰:中央红军东征时负责物资和装备供应

        白如冰(1912—1994)是上述四位省委书记中最早出生的。

        《清涧县志》载,白如冰乳名恩儿,原名树粱、树勋,化名高超。1912年3月11日出生于袁家沟一个农民家庭。远祖自行顺,明翰林院庶吉士,湖广巡抚。祖父白锡龄,清末贡生,家境富有。父亲白汉濯,务农兼作小生意,盈少亏多,经济拮据。

        《清涧县志》写道,白如冰少时饱尝饥寒之苦,后家设染坊,日渐宽余。母亲白氏,家庭妇女,聪明能干。如冰同胞6人,4男2女,弟兄中最小。其自幼左腿跛瘸,受人歧视,有人量其长大后只能作个鞋匠。在大哥白树标主持下,全家省吃俭用,典地18垧,供其上学,盼他日后当个私塾教师便心满意足。白如冰追求光明,同情穷人,有年外出讨取染钱,将无力支付的欠账一笔勾销。

        从小接受教育和较早接触共产主义,使得白如冰很快成长起来。

        白如冰在清涧县第二高小读书时,在陕北早期共产党员白明善等人影响下,开始接触《共产主义ABC》、《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1927年11加入共青团,翌年6月转为中共党员。

        1928年10月白如冰开始担任中共袁家沟支部书记,代理东区区委书记。次年2月,考入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四师)深造,任学校党支部书记。

        当时的四师是陕北革命的策源地。进入四师的白如冰,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1933年,白如冰参与了红二支队的创建准备工作。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白如冰已经担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晋军委供给部部长了。

        1936年2月,中央红军总部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从瓦窑堡移驻袁家沟,准备东渡黄河征讨阎锡山。此时的白如冰,接任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副部长一职,负责中央红军东渡的物资和装备供应。而巧合的是,毛泽东逗留袁家沟期间所住之地,正是白如冰堂兄白玉才家的窑洞。

        更巧合的是,白玉才的长子白治民,后来当上了福建省委书记;孙子、三子白炳信之子白恩培则更进一步,连续担任了青海和云南两省省委书记。

        抗日战争至建国后,白如冰还先后担任过中共绥远省委书记、陕甘宁边区财政厅厅长、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局长、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山东省副省长、山东省省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等职,直至1974年至1982年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

        白如冰妻子高峻峰(1912—2002),1929年5月与白如冰结婚,曾给毛泽东、周恩来缝制过衣服,1958至1970年在陕西省机械设备成套局工作。1979年9月离职休养,1987年10月享受局级待遇。

        此外,白如冰的大哥白树标(1893—1968),曾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贸易总局局长。二哥白树概(1901—1970),曾任清涧县苏维埃政府财政局长、绥清军区办事处经委主任,并于1951年作为陕北老区国庆观礼团成员,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白树概的长子白焕儒(1924—1996),建国后曾任延长县委第二书记、吴起县委第一书记、黄龙县委第一书记、延安地区卫生局局长等职,1985年10月按副地师级干部离休。

        白焕儒的次子白瑜(1954—),历任延安市收费资金管理处副处长、延安市财政局副调研员(正处级)等职。

白栋才:其子现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白栋才(1916—)比白如冰晚出生四年。

        白栋才1927年10月参加革命并加入共青团,1935年入党,初任陕北省贸易局秘书、陕北省苏维埃主席团巡视员,后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任教员、班主任、部主任。

        1938年至1945年,白栋才先后历任陕甘宁边区党务委员会副书记,中共三边地委书记,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地方部部长兼干部科科长、处长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党务指导科科长,西北局党校副校长,延安中共中央党校五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白栋才主要在吉林省工作,历任中共吉林省工委组织部部长,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部长,中共吉林省委秘书长,中共图们市委书记,中共永吉县委书记。

        1949年建国后,白栋才调入江西,任省会南昌地委书记,1953年至1956年任中共江西省委第三副书记。“文革”中白栋才受到冲击,1969年任江西省冶金公司负责人,江西省重工业局革委会主任,1970年至1972年任江西省委副书记。文革结束后,1979年至1982年白栋才任江西省长,1982年至1985年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

        1987年10月,在中共十三大上,白栋才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白栋才之子白天,生于1952年,现为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白天于197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10月参加工作,学历大专(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英语),助理翻译。

        1992年3月以前,白天的工作足迹主要在江西。1968年10月至1969年4月,白天在江西丰城县荣塘公社当插队知青;1969年4月至1975年12月,任福州军区守备三团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参谋,其后任江西省军区独立师一团参谋至1977年10月。

        1977年10月至1980年12月,白天赴解放军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习,学成任江西省军区独立师干部,后历任中国国际旅行社江西南昌分社助理翻译、党支部副书记,江西省外事办外事处副处长、处长,江西省外事办副主任、党组成员。

        1992年3月,40岁的白天转战深圳,调任深圳市外事办副主任、党组成员,市友协副会长,两年后升任深圳市外事办主任、党组书记,其后又历任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深圳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市委党校校长、市委政法委书记、市政协主席等一系列职务。

        2013年1月,白天起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白治民:云南原省委书记白恩培之胞叔

        与白如冰和白栋才相比,白治民(1918—2007)虽然小不了几岁,但却是他们的晚辈。

        白如冰、白栋才与白治民的父亲白玉才是堂兄弟关系。白玉才育有三子,长子白治民,三子白炳信即白恩培之父。

        白治民1930年加入共青团,1935年入党,初任陕甘省委候补常委、少共陕甘省委书记。1936年2月,毛泽东借住袁家沟白治民家指挥中央红军东征,其后白治民亦随军东渡。

        东征归来,白治民历任陕甘宁省委候补常委、少共陕甘宁省委书记、陕甘宁边区党委常委、党委巡视团主任、中共延长中心县委书记(辖延长、延川、固临三县)、陕甘宁边区绥德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等职,1945年9月至1949年3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绥德地委书记、绥德军分区政委,1949年4月至1950年1月任陕甘宁边区三原地委书记、三原军分区政委、党委书记。

        建国后,白治民初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秘书长,后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工作至1966年10月。文革中受冲击,直到1977年4月任西安公路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文革”后,白治民奔赴福建,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省委书记。1979年7月后,白治民调任中组部副部长、顾问、中纪委委员等职。

        白治民之妻白青山(1920—2009),1937年与白治民结婚,历任富县妇救会副主任、子长县妇联主任、安塞县妇联主任、绥德分区妇联主任、陕西省委农工部干部处副处长、西北局组织部干事等职务,后随白治民调福建和中组部。1982年白青山离休,2009年享受副部级医疗待遇。

        白治民胞弟白炳信,建国后曾任西安草滩农场党委副书记,生子白恩培。

        1958年,时年12岁的白恩培离开袁家沟奔赴延安,后考入西北工业大学航海设备与自动控制系,毕业后在陕西省军区独立师农场劳动锻炼。1972年4月至1983年2月,白恩培在延安柴油机厂度过10年时光后,开始担任延安卷烟厂党委副书记、厂长。

        1980年代初,全国掀起干部年轻化之潮,很多企业出身、有学历、懂技术的年轻厂长被作为“梯队”培养对象选拔到各级党委、政府任职。白恩培赶上了这次机遇,于1983年9月出任延安地委副书记,两年后又升任地委书记。

        1990年,白恩培的脚步迈出陕西,出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九年后,年仅53岁的白恩培接过先辈“衣钵”,主政青海成为封疆大吏。仅两年后,白恩培又打破前辈纪录,再任云南省委书记。

        权掌云南长达10年后,2011年8月,白恩培终于退居二线,赴全国人大任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直到今年8月底落马。

        此外,白治民另有堂弟白焕章(1927—1991),建国后官至延安地区轻工业局局长、物价委员会主任,1987年离休并享受副地师级待遇。

        白焕章妻子冯芝桂(1933—),曾任延安市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其子白海延(1955—1999),曾任陕西省烟草公司延安分公司副经理;弟白焕文(1933—2005),曾任绥德县委组织部部长、榆林市直属工委驻绥德工委副书记(副县级)。

白恩培家族官场谱系图

白恩培:祖传家训被其颠覆

        白恩培曾是袁家沟的骄傲。

        2009年,当时还未生病的白炳凡老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称,“我们村能出人才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四条:一是‘闹红’早,有一大批进步人士。二是毛主席东征带走一批有志青年,后来成为革命的主力军。三是由于毛主席党中央的居住,留下来的人思想觉悟高,在当地继续参加革命。四是最重要的一点,村里注重办学,从清朝开始,私塾没有停办过。如果没有文化,出去的人也不会有大的发展。”

        白炳凡所言,或许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解释袁家沟盛产高官的原因。

        《小康》杂志在2005年6月的一篇报道中也指出,纵观陕北地区“闹红”的历史,教育机构对于革命观念的传播、党组织机构的建立可说是居功至伟。当时的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不仅在陕西,在全国都有相当大的影响。从清涧出去的高级干部中,大多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师的毕业生,其中就包括白如冰。

        《小康》杂志据此认为,从党史的角度来说,陕西的历史主要是陕北的历史,这一点对于理解陕北地区涌现出如此众多的白氏高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涧县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员黄光金也曾对媒体表示,“清涧县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共有1600多人,老红军占全国的1/15,正因为出去参加革命的人比较多,所以活下来任职的也比较多。”

        清涧县198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当时还在位的清涧县籍省军级干部就有62位。

        尽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输出了大量中高级干部,但像袁家沟白氏这般,连出远祖同一的四位省委书记且本家关系密切的家族,整个清涧县也仅此一例。

        事实上,就算是全中国,也再难找出第二例。

        遗憾的是,白恩培纵然在省委书记的任职省份数量上超越了他的先辈,却也同时终结了袁家沟从不输出“问题官员”的“传奇”。“中正齐庄,身家清白,嗣续遐昌,后裕前光”,这一白氏祖传家训,在白恩培身上被颠覆。

        白炳凡告诉澎湃新闻,距离1982年修订家谱已过去30多年,袁家沟白氏家谱即将迎来重修。

        不知道这份新修的家谱,该当如何讲述白恩培的故事?

        
陕西省清涧县袁家沟村,一位村民走过村前“东征红军宣誓”的画壁。澎湃新闻 寇聪 图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