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发展至今,日历上的每一天无疑都能成为若干事件的纪念日。
其中,9月7日绝对算不上是一个如何特殊的日子,然而,翻检艺术史上对这一天的描绘,我们能发现围绕着“灾难”这一关键词的三个事件,包括公元70年9月7日罗马帝国军队占领并劫掠耶路撒冷、公元1936年9月7日澳大利亚袋狼灭绝和公元1940年9月7日纳粹德国发动的伦敦大轰炸行动。
岩画、建筑浮雕、油画、水彩画和摄影等作品,把9月7日铭刻在了艺术史上。
公元70年:罗马帝国军队占领耶路撒冷
公元66年至70年的犹太战争,以公元70年9月7日罗马军队攻陷耶路撒冷为标志结束。罗马人造耶路撒冷大肆破坏和屠杀,大批犹太人被卖为奴隶。罗马帝国前后共三位皇帝参与了这次战争,暴君尼禄在位时,耶路撒冷爆发犹太人起义,尼禄派大将韦斯巴芗镇压。战争尚未结束,即传来了尼禄自杀的消息,韦斯巴芗返回罗马争夺帝位,而其未来的继承人提图斯则继续率军围困耶路撒冷。公元69年韦斯巴芗成为罗马帝国皇帝,第二年提图斯攻陷耶路撒冷。
最早记载此事件的艺术品,无疑至今尚屹立于罗马城内的提图斯凯旋门。提图斯继位后,于公元81年修建了这座表彰其战功的凯旋门。
意大利罗马提图斯凯旋门上的大理石浮雕
提图斯凯旋门是现在罗马城中保留下来的最典型的三座凯旋门之一,高14.4米,宽13.3米,深6米。提图斯凯旋门上的浮雕为大理石浮雕,表现提图斯的军队正抬着从耶鲁撒冷神庙里缴获的重要战利品——黄金圣案、烛台和银喇叭,兴高采烈地走在象征着罗马的凯旋门前。浮雕布局和造型运用虚实相间的手法,创造出真实的空间感。由于着意表现人物的动势,浮雕中的人物虽不多,却给人以气势宏伟之感。
爱德华·潘特作品《投石机》
罗马帝国时期的犹太战争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并没有成为艺术家喜爱的创作题材。晚至19世纪,英法两国的学院派画家为拓展创作题材,于是发掘出这一历史事件,并据此加以创作。
英国学院派画家爱德华·潘特以围攻耶路撒冷为题材,于1868年创作了《投石机》,该作品着力于表现罗马军队中操作攻城器械的工程兵的人体。事实上,学院派艺术指的是19世纪在欧洲艺术学院和大学的影响下所产生的绘画和雕塑的流派。学院派尤其专指那些在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运动中,受法兰西艺术院订立的标准所影响的画家,以及跟随着这两种运动并试图融合两者作为风格的艺术家。从潘特的《投石机》中,我们亦可看到学院派趣味之一般。
此外,也有著名的英国旅行家、水彩画家大卫·罗伯兹就耶路撒冷陷落创作的作品。罗伯兹于1850年创作了《耶路撒冷的陷落》。
大卫·罗伯兹作品《耶路撒冷的陷落》
大卫·罗伯兹于1796年出生于英国苏格兰,后搬到伦敦。他于1838年至1840年间游览埃及和中东地区,沿途绘制了大量的水彩写生图画,并以“埃及和努比亚专辑”闻名于世。罗伯兹以水彩画作品颇负时名,他在西亚与北非旅行时创作的水彩作品至今仍被不断复制、作为装饰品与旅游纪念品售卖。从罗伯兹的艺术生涯与时代背景来看,他对此类题材的关注,或于当时英国殖民贸易与扩张所带动的英国上层阶级热衷异域探险的风潮有关。
公元1936年:袋狼灭绝
袋狼是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的象征,其州徽上的两只动物就是袋狼。然而,已知的最后一头袋狼于1936年9月7日死于澳大利亚霍巴特动物园。这头袋狼被起名为“本杰明”,1933年于动物园中留下了它的最后一张照片,以及,一段62秒的黑白纪录短片,这些记录最终成为了该物种留下的最后影像资料。
1933年最后的袋狼影像
狼体型苗条,脸似狐狸,嘴巴可以张成90度,经常潜伏树上,突然跳到猎物背上,一口可以将猎物的颈咬断。袋狼的背上有条纹,使它通常被称为塔斯马尼亚虎。现代的袋狼第一次出现距离现今约400万年。袋狼曾广泛生活于澳洲和新几内亚,5000年前,澳洲野犬随人类进入澳大利亚,与食性相同的袋狼发生争斗,袋狼随后从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草原渐渐消失,仅在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上还有生存。澳大利亚的土著首次接触袋狼,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000年。在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森林公园保存的乌比尔岩画中就有袋狼的形象,看上去它似乎很早就成为了人类艺术创作的对象。
乌比尔岩画中的袋狼形象
1770年英国探险家库克到达澳大利亚以后,欧洲移民们把袋狼视为敌人,认为其为“杀羊魔”,殖民政府也以奖赏制度鼓励人们捕杀袋狼,再加上疾病、狗的引入,以及人类活动侵占其栖息地,袋狼近乎绝迹。当政府欲停止袋狼绝种趋势时,情况已无法挽救。1933年有人捕获一只袋狼,命名为本杰明,饲养在动物园中,1936年因管理员的疏忽曝晒而死亡,此后再没有活袋狼存在的消息。
19世纪的英国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在澳大利亚考察时,也画下了袋狼的形象。
约翰·古尔德在《澳大利亚哺乳动物》一书中绘制的袋狼插画
约翰·古尔德(1804年9月14日-1881年2月3日)不仅是一位鸟类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商人与艺术家。1838年,他与其妻一同前往澳大利亚,在当地发现并且给许多新物种命名。约翰·古尔德也是达尔文的好友。
公元1940年:伦敦大轰炸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英国首都伦敦实施战略轰炸,自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间,轰炸范围遍及英国的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其中,伦敦受创最为严重,被轰炸超过76个昼夜,超过4.3万名市民死亡,约10万幢房屋被毁。
拍摄于伦敦大轰炸时期的摄影作品极多,其中摄于轰炸首日的两张作品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堪称意蕴悠长。分别处于敌对阵营的两位摄影师,在不同的位置、以不同的视角拍下了几乎同时发生的一刻。
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收藏了一张德国空军摄影师拍摄的题为《亨克尔轰炸机飞越沃平》的摄影作品,拍摄时间为1940年9月7日晚德军发动第一次夜间空袭时。该作品为航拍,从照片中能看到一架德国亨克尔He111轰炸机飞越伦敦东部的萨里码头和沃平地区。
《亨克尔轰炸机飞越沃平》
而美国国家档案管理局则收藏的一张题为《伦敦大轰炸》的摄影作品则表现了9月7日当晚萨里码头在遭到空袭后起火冒出的滚滚浓烟。从画面看,该照片摄于泰晤士河岸边。
《伦敦大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