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吴军:下一波技术浪潮起来时,这波领先的公司很难再中头彩
主题:《文明之光》的写作感想
时间:2014年年8月21日
【编者按】
2010年至2012年,吴军加盟腾讯公司,腾讯做微博的时候,他跟刘炽平(腾讯总裁)讲,腾讯的微博一定要做,腾讯肯定做不过新浪,但要一起投钱把微博做死掉,有时候竞争是为了死掉,不是为了赢。在吴军看来,Facebook最核心的颠覆在于它是互联网2.0的操作系统,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它的这个功能已被削弱。
8月21日,吴军在演讲中对科技浪潮的发展做了深入分析,这一波浪潮之巅的公司,是否会在下一波的浪潮中继续独占鳌头?吴军的答案是:“很难”。
以下是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整理的演讲摘录:
一个企业一旦处在浪潮之巅,没有人能和它竞争
《数学之美》写完后大家反馈还比较好,后来就写了《浪潮之巅》,其实就研究了硅谷各个公司,不光是硅谷,过去100多年美国整个IT行业主要的大公司,从产生到发展,有些到衰亡的过程,看看IT行业有什么样的规律性。
大概是2004年的时候,谷歌上市,微软开始觉得谷歌是一个威胁。谷歌当时也担心微软会不会把它杀死,所以谷歌上市后媒体给谷歌分析了四个前途:一个前途,像eBay一样,像有印钞机似的一个商业模式,自己发展下去,跟微软没有太多冲突。还有可能像雅虎那样,跟微软斗的你死我活。第三就是被微软掐死。第四就是它将来是一个未知的可能性。
后来我们做了一些分析,从PC开始,那时候看得比较清楚,数据比较多,就是每个行业里大概都有老大、老二、老三,在美国不像中国,中国还有非常长的长尾,在美国基本就是三家通吃。老大拿到50%到70%的市场,剩下的两家就分。开始还看不出谁会赢,过两年就分化了,老大就变得非常强势,它的估值会很高,老二、老三就比较惨,因为事实证明老二、老三市场是在萎缩的,接下来老大会形成主导地位。
老大一旦形成,虽然老二、老三有时候能挑战老大,如甲骨文和微软、IBM,以及当时一些小公司,就算你能挑战,但甲骨文地位是挑不动的,最典型的叫做微软的Windows加英特尔的处理器,这个你是挑不动的,不是说你做不出更好的操作系统,也不是说你做不出更好的芯片了,不是这样的,当时像苹果和太阳的芯片从性能上来讲做得都不错的。但对用户来讲,发展到这个阶段,没有必要再接受一个新东西了。
这就是《浪潮之巅》这个想法的来源,技术一波一波是一个浪潮,当一个公司站到这个位置上的时候,别人是挑战不了他的。直到这一波浪潮慢慢开始退潮,新的一波浪潮起来的时候一定有新的公司,基本上是这样。
有时竞争的目的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把整个行业给做死掉
所以,当搜索还是一个不断挣钱,快速成长的领域的时候,微软是做不过谷歌的,这个不用担心。但每一波浪潮引领的公司一般是不一样的,下一波起来的时候,这一波领先的公司很难再中头彩。看得很清楚的时候是Facebook起来以后,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交网络,它实际上是一个互联网2.0的操作系统,它的价值在这,因为你所有的应用以前是在微软操作系统Windows平台下做,以后你是在Facebook上做了,这一点很清楚。
谷歌开始也有一个社交网络,一度是世界上前五大流量的来源。接下来你会发现,当Facebook这种新的模式起来的时候,它是一个开放平台,是一个操作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聊天工具,老的公司根本是没有办法跟他竞争的。谷歌做了好几次社交网络,有一个Buzz,还算可以,但因为隐私问题关掉了,又失败了。
什么意思?你做这个你不要想你能赢,你做这个,你的目的就是把整个行业给做死掉。腾讯做微博的时候,我就跟刘炽平(腾讯总裁)讲,腾讯的微博虽然肯定做不过新浪,但是一定要做,双方就是比烧钱,对方如果玩不下去了,这个产品就做死掉了,如果大家一起死掉,对我们没有坏处,对方就无法通过微博洞穿我们的用户关系链,这一场竞争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竞争是为了(双)输,不是为了赢对方。
Google+其实是这样一个性质。它出来以后,Facebook发展扩张的势头被制止了,今天它的股价虽然还很高,但利润一直上不去。如果你想跟Facebook竞争,就是这一代你基本上认输了,赢不了了,那你只能冀希望于下一代。Facebook之所以厉害,不是说你跟我有一个连接,而在于所有的开发者都在这上面开发应用软件,这是一个大社区,或者一个产业链,你一个企业和整个产业竞争,肯定是输的。
什么时候能赢?就是大家不用PC了,你就有机会赢了,也就是在移动互联网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现在苹果也挤进来了,现在Google play和Apple Store上面的应用APP增长要比Facebook快非常多,某种程度上取代了Facebook的其中一个功能。在这情况下你不用怕它了,它的社交性质还保留,你进不了它这个行业,但从成长来讲,你已经拿住了一个新的成长点。
Google对Facebook扳盘靠的是移动
谷歌最近财报,它在移动上的收入已经是50亿的大盘子了,还是50%的年成长。说明什么?说明现在大家开发软件是在这个新的平台上。所以可以看出每一代会有一个引领的公司,有一个潮流,而在不同代之间你是很难竞争的,《浪潮之巅》想传达这样一个意思。
为什么Facebook能做成?Facebook是一个典型的通信公司,在国内,腾讯是一个典型的通信公司,你仔细想想它每一代产品最核心的东西是不是在这儿,而每到它的核心领域就能做得很好,背离了,它怎么做都做不好。腾讯想做电商,花这么大力气,一直做不起来,或者我们当时帮他做搜索,观念上真是没法教育,没法改,做不起来。
反过来也一样,百度也做了一些类似于通信的事也是做不起来,所以这个就是基因的重要性。
科技背后的文化因素
为什么写《文明之光》?我们应该跟大家探讨一下科技背后的文化原因。
古希腊人有一些思辨的特长,其实中国先秦的时候也不错,但到秦代以后就中断了,大一统的帝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中国古代老百姓是不允许看星相的,而且太子也是不能问星相的。几何学跟天文是有关系的,看星相除了导航以外,还可预测农时,你不允许民间看星相,相当于不允许民间办企业,商业是发达不了的,这是蛮根本的问题。
还有古希腊有一个把经验最后上升成科学的特长,这一点中国先秦以后就比较缺失了。我们都知道几何学大概有五个公设和五个公理,你只要承认这十条就能推出所有东西,是欧几里得写的一本书叫《几何原本》,基本上小学毕业以后,人如果比较聪明的话就能够看懂。但中国有些学问,不说《易经》,因为里面有些自然科学的道理。就说人文的,如《四书》,朱熹注释了《四书》,他里面的一些解释可能很好,但没有他的传授,后世的人是超不过他的,做不到通过积累,一代比一代强。明代又出一个王阳明,又一个大师,但没有一个积累效应,这跟西方的自然科学有差别。
西方科学的思维方式不只限于科学,有一个蛮强的往外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的特点。例如罗马的法律(罗马法),今天世界大部分国家用的是大陆法系,英美用的是英美法系或者海洋法系,大陆法系最根本的核心是以罗马法为基础。
与罗马法相比,中国古代的法律有什么区别?中国或者印度的法律后世没有什么太大的借鉴价值,为什么罗马法有借鉴价值?就在于罗马法实际上有点像几何学,你把它理解成一种在法律上的几何学就可以了,他归根结底就想说法律最核心的东西在哪儿,推到最后一个叫自然法,自然的一个法则。比如说自然法有生存权,人和动物都有同样的生存权,这是大自然所赋予的。
法律有一个主体概念,我们今天说自然人和法人是主体概念,主体涉及到法律的时候要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说,所以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里讲人的平等,他就说,这是天赋予的,就是法律主体是平等的。
从原始社会到独立社会过渡的时候,人原来都说你我他,后来就加了一个“的”字,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就是这个东西是“我的”,孩子是“我的”,财产是“我的”,后来就演变出所谓叫“物法”,西方讲这个所有权是不容侵犯的,中国有些法学界说成私有财产不能侵犯,其实不是私有财产,是所有权不容侵犯。所有权的概念可能很广,包括著作、歌、知识产权,后来就有知识产权法,专利法。
归根结底它是一个最原始的自然法则,然后演化,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像欧几里得几何似的,加了一些条件,定义出一个新的问题,然后会有一套新的解法。
从这个角度来讲,罗马法即使对今天中国社会,也有很大的影响。你自觉不自觉地都延用了西方这一套,科学上,法律制度上,以及很多观念上。为什么荷兰人和英国人统治世界,美国人可能被认为是英国人的后裔,现代商业制度其实是他们定义的,全世界说好按照这套商业制度来进行交易,来做生意,来发展工业。所以它是一个规则的制定者。
有人问,有没有中国式的普世道德适用于全世界?应该是有的,比如中国人讲究“仁爱”,周公制定《周礼》的时候是一个很核心的内容,谈仁爱,在家里要有规矩,长辈对小辈有一个爱,小辈对长辈要孝。这些和基督教讲究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这是人本身发展一直遵循的普世价值观。
实际上,宣传中华文化不一定要把“四书”搬出来要现代人读,怎么把中国普世的价值观宣传好,对今天研究国学或者文化的学者蛮有挑战的,这是我对文明的一些思考。
战争有时候作用不是像想象那么大,甲午战争日本打赢了,中国打输了,真的有那么严重的结果吗?其实没有的,120年后你再看,那么大一个民族要兴起,你是压不住的。
所以与俄国人和日本人相比,美国人有个很聪明的地方。他们认为与其现在去压他兴起,不如干脆引导,让他开始能接受现代文明的成果。
包括在一战后,法国一定要瓜分德国,一定要压住它,但事实证明这么大一个民族,而且历史上它真的有很强的凝聚力,能够往上走,你一定要这么做是办不到的,事实证明法国这个做法是行不通的。
人类很年轻,像一个三岁的小孩,我们现代人的历史跟人和猿之间交界那个历史比都很短,现代文明历史,尤其是工业文明的历史就更短了,实际像三岁小男孩互相打架,等再过100年,你会发现当年好多行为都很愚蠢,而大家每一天做的实实在在的事,是有积累效应的,虽然历史上很短暂,回过头看你会发现人类进步了这么多,这就是我写《文明之光》的目的。
(本文根据吴军博士演讲录音整理,经演讲人审订并授权刊发,视频链接http://www.iqiyi.com/w_19rsneoknx.html#vfrm=8-7-0-1)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