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我陶醉于隔壁教室学生们的喧闹
“我在学生们的眼睛里看到了自信,这是上海纽约大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年轻人们主动去接触一切,为自己代言,做更好的自己!”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说。
作为世界一流大学携手中国985重点大学创建的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大学的掌门人,俞立中所到之处都是被追逐的对象。8月28日、29日,2014年秋季上海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举行,来自上海高校的校长书记等“一把手”们向俞立中集体发问:你们独特的招生方式和教学模式是怎么操作的?比起我们传统的大学模式,你们究竟先进在哪里? 中美混血儿的身份是优势还是劣势……
俞立中微微一笑:“我办公室隔壁就是教室,上课很少有安静的时候,一会儿笑声,一会儿鼓掌声,一会儿在争论。课堂教学有相当多的互动。”陶醉于小班化教学、互动式学习、全英语授课的过程,俞立中自己也觉得很享受。
上海纽约大学的课堂教学包含了大量的原著阅读、自由讨论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阅读、表达和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
“我和几位学生交流过,他们说一个学期的阅读量,可能比有些大学本科四年的阅读量都要多,而且都是古今中外伟大思想家、哲学家的英文论著,如孔子、孟子、老子、马克思等都在其中。
只有阅读了大量原著,他们才能在课堂里参加讨论,才可能进入写作思考。”
上海纽约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五个板块:社会与文化基础、科学基础、写作、数学,以及针对国际学生的汉语。强调了四个关键词:全球视野、多元文化、学科融合、中国元素。课堂教学方式也是多样化的,一门课程可以有不同类型的授课方式组合在一起,有主讲课、研讨课、实验课、写作课等。
此外,本科四年期间,学生至少有一个学期,最多可以三个学期,选择在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遍布六大洲的15个校园或者教学点选课学习,把课堂学习、文化体验、社会观察、研究实践融为一体。
上海纽约大学教学楼内的阅览室一角。 澎湃新闻记者 高剑平 图
定期开展教授午餐会交流教学心得
在上海纽约大学招生后的第一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派了一批青年教师在上海纽约大学随堂听课,听课教师们感受到了中外教育的巨大差异带来的震撼。一位教师旁听了《全球视野下的社会》这门课,每周只有一节主讲课,美方校长JEFFERY LEMAN和PAUL ROMAN教授两位主讲,一是经济学家,一个是法学家,他们在课堂上从不同角度启发同学们思考古往今来的伟大思想家对各类社会问题的论述,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些哲学家的观点。每周还有一节研讨课、两节写作课。
这样的教学组合形式,不仅能够促进教和学的结合,也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并学会如何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上课同学的课程读物不是现成的教材或者读本,而是教师选取一些经典名著章节集结成册,著作中包括一些经典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比如柏拉图、马克思、亚当•斯密、卢梭、孟德斯鸠等的作品,以及中国的思想家,比如孔子、孟子、梁启超等的作品,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有关价值和伦理探讨的文章。老师在课堂上给出四个问题,然后全体学生用“表决器”马上形成意见分布(在课程的ppt上马上就能显示出结果)。随后老师随机点名,让一位同学来回答问题(他选了什么答案,为什么选这样的答案)。在回答过程中,教师会让学生们联系书本,讨论站在作者的角度他会选择什么答案,或者某个现实问题对应书本里的相关论述。
通过这样的上课方式,教师把一些抽象的伦理讨论用一些非常微妙的现实经验问题表达出来,让学生进行回答,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以一种艰涩的文本语言来组织思考),把学习的主体性给了学生。
这门课虽然课堂上只用几个问题来组织讨论,看似很轻松,但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很高。
俞立中介绍,上海纽约大学有畅通的交流与沟通机制。学校每周或每两周有一次教授午餐会,交流教学心得,沟通相关问题。因为任课教师间的沟通也非常重要,如《科学基础》是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由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三门学科的教授参与授课,还有一位总协调教授。这些教授每两周就要开一次协调会议。沟通内容进度,协调知识衔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