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走进塔沟武校:那个你不知道的筑梦之塔
【编者按】
8月28日晚的青奥会闭幕式上,河南塔沟武校的“筑梦之塔”节目将高度从开幕式时的42米升高到了60米。120名习武少年用更加高难度的表演继续震撼着世界。
在这出现代科技无法复制的表演里,维系着这些少年的除了那一根威亚,还会是些什么?
带着这样的疑问,澎湃新闻记者走进了河南登封,武校所在地。
历时一周的走访,真正触动笔者的不是节目排练的艰苦和高难度,而是那份带着点“乌托邦”色彩的武林情谊。
162天的艰苦训练,才有了520名武校学生在南京奥体育中心近10分钟的惊世表演。 澎湃新闻 马作宇 图
与南京相距680公里的河南省登封市是著名的武术之乡,也是少林拳的发祥地。在这里,上至七旬老汉,下至五岁幼童都会说这样一句绕口令,“喝喝少林水,都能踢踢腿;走走登封路,就会有功夫”。
登封市共有大大小小62所武术学校,在校学员超过50000多人,被称为“地球上最大的武林部落”。正是依仗着嵩山少林寺,不少武校都打着“少林正宗”的旗号。而发源于少林寺中最古老的法如塔的塔沟武校,正是其中名气最大的。
162天的艰苦训练,才有了520名武校学生在南京奥体育中心近10分钟的惊世表演。青奥会开幕式后,大部分学员已经回到武校继续读书习武,他们没有任何报酬,许多孩子将表演看作是一生的荣誉。
一件带血的威亚衣
在开幕式表演结束的那晚,14岁的周小龙躲在聚光灯后,默默看着师兄弟们像英雄一样被摄像机和麦克风包围着。他是这次武校青奥会表演团队的一分子,但他只是个替补。
你一定不会想到,这个个头不高、说话都有些腼腆的孩子,是克服了怎么样的困难才有机会来到这里。即便没有一分钟亮相。
出生在河北的周小龙是地道的河南邓州人。2010年下半年,从小酷爱成龙电影的小龙来到了塔沟武校圆自己的武术梦。由于长期的高强度练习,小龙在去年冬天发现膝盖长了骨刺,连做个起码的深蹲都疼的厉害。而横亘在小龙和青奥会表演之间的不只是伤病。
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www.thepaper.cn) 采访时,周小龙回忆说,排练中第一次上天,自己就洋相百出,“当时只是在空中20米,但是我一上去就眼前一黑,觉得想吐。”原来他有恐高症。
可是小龙实在太想争取这次机会了,为此他每天都会给自己加练一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这样的荣耀是金钱买不来的。“我们也知道孩子很苦,但是我们也希望他能坚持下去。”小龙的妈妈对澎湃新闻记者说,他们全家都因为小龙感到骄傲。即便他一分钟都没有亮相。
周小龙(前右三)。 澎湃新闻 马作宇 图
由于替补是没有威亚衣和护腰的,只能用威亚丝“裸练”。一个14岁孩子的稚嫩皮肤就这样一次次被锋利的威亚钢丝折磨。才练习了几天,周小龙的大腿和裆部就被勒出了血。但是小龙害怕失去这次机会,他决定把伤情隐瞒下来。
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威亚丝一而再再而三地勒到伤口,这不断消磨着一个孩子的意志。就在小龙准备放弃时,他的师弟王恒恒突然把威亚衣和护腰让给了小龙。
比周小龙大一岁的王恒恒是安徽人,2011年才进入武校学习。两人平日一起习武、读书、吃饭甚至同睡一铺。看到师兄带伤训练,王恒恒对澎湃新闻记者说,“他很心疼”。
其实几个星期前,正是王恒恒接过了周小龙曾经用过威亚衣和护腰,从替补成为了正选。
一件威亚衣,先后保护了两兄弟。
“我比较轻,钢丝不会把我勒破皮,最多就是勒出淤血。”王恒恒说起训练中的苦,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句带过。有了威亚衣的保护,小龙的伤口渐渐复原。而王恒恒的大腿两侧则从淤血磨成了老茧。
富二代的蜕变
在很多人看来,选择习武通常都是贫困家庭为孩子寻找的出路。但在塔沟武校,情况并非如此。“虽然八成学生都出生在农村条件稍差的家庭,但也有不少学生来自富裕的家庭。”“筑梦之塔”的杨松坡教练对澎湃新闻记者(www.thepaper.cn)解释道。
在同门师兄弟中,史林磊可以算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了。1998年出生在河南驻马店的史林磊家中还有一个5岁的弟弟和一个2岁的妹妹。父亲在当地从事房地产生意,现在正兴建着自己的酒店。从小娇生惯养的史林磊却在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被中国武术的魅力迷得神魂颠倒,从此与武术结缘。这次他也登上了“筑梦之塔”的第六层。
史林磊。 澎湃新闻 马作宇 图和周小龙一样,史林磊平日也话不多,皮肤黝黑,身材精瘦。回忆起刚到武校的生活,他也觉得自己太娇气了。来到武校之后,史林磊被眼前和家里截然不同的光景吓到了。才练了没多久,他就找各种借口逃避练功。由于武校规定学生在校内不得使用手机,史林磊只能每天用公用电话哭着和父母抱怨学校训练的艰苦。他的父母也隔三差五就来学校看望史林磊。
不过情况慢慢改变了。同住一屋的师兄弟每天晚上都想方设法逗史林磊开心,而杨松坡教练也在私下里给史林磊“开小灶”,帮他补上落下的武术课。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愈发深厚的同门兄弟情让史林磊爱上了武校,也爱上了这帮师兄弟。
今年3月,史林磊刚刚和师兄弟从新校区来到了少林寺边上的这所老校区,也赶上了“筑梦之塔”的选拔。从一开始被选上,到最后走进南京奥体中心的广场中央,史林磊一次都没有被刷下来过。
不仅如此,他还趁中午休息的时间帮助其他的师兄弟练习。这可能是对于曾经帮助过他的师兄弟最好的回报。“父母之前都不认为我可以坚持三年,觉得我太娇气了。”史林磊说,“所以我也想通过这次表演证明自己也可以和师兄弟一样。”
11年,从学员到教练
学校就是这样,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一年迎来送往一批批学生。对于一所36年历史的武校来说,学生就如过客一般,而教练才是那些和学校真正一起成长的人。
26岁的苗攀登已经在武校里呆了11个年头。2003年进从学校的散打专业队退下来后,苗攀登选择了在武校里成为一名教练。今年,他也有幸成为“筑梦之塔”空中团队的4名教练之一。
教练苗攀登。 澎湃新闻 马作宇 图2004年刚刚进入武校不久的苗教练就见证了师兄们为了雅典奥运会闭幕式辛苦彩排的场景。“当时我资历浅没有被选上,这让我觉得很遗憾。”苗教练记得那一年师兄弟们谈论的话题都是奥运会。
转眼十年过去了,苗攀登从当年青涩的学员成为了现在的教练,他也以教练的身份圆了自己的奥运梦。
学校规定学员一周要训练七天,一年只有一个寒假,从农历的十一月初二到次年的正月初六。平时,一个班48名学员和一名教练都住在一间只有70平方米的宿舍里。
“其实在很多时候,带他们训练,我自己看得都心疼,也从心底佩服他们。”日积月累的感情,让苗教练和这些学员们的关系早已经超越了师生。“一些动作经常需要头朝下,学员们训练一段时间就容易头爆青筋,满脸充血”。苗教练告诉澎湃新闻记者(www.thepaper.cn),“为了完成一个动作,学员吊在威亚上常常一吊就是两个多小时。当学员和我说‘我们是不是在晒葡萄干’的时候,我心理真的不是滋味。”
在陪伴学员训练的这五个多月里,苗教练每天仰头指导学员,肩颈和脖子都落下了病。而除了指导学员,苗教练最多的时间就是花在检查威亚装备上。不论是训练还是排练,他和其他的几位教练都会花上两三个小时一一检查威亚丝、威亚衣和护腰。“最煎熬的就是看他们表演,孩子们在那么高的空中。”
青奥会开幕式上,苗教练整个表演都不敢出大气,直到结束他才失控般地大叫起来。
闭幕式上的60米高空威压表演。 新华社 图后记:
这次参加青奥会开幕式的塔沟武校学员大部分都将在今年8月完成3年的学习,开始面临人生中的一次选择。在塔沟武校,一般的学员可以习武三年。三年后,学员可以选择继续习武还是离开学校寻求其他出路。
据学校介绍,离校的学员有的选择读专科学校、进入体校专业队或者入伍。作为特种兵征兵基地之一,塔沟武校近年来确实向军队输送了很多人才。在雪豹突击队的113名成员中,就有43人来自塔沟武校。
塔沟武校与奥林匹克结缘始于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8分钟》的表演就有武校学员的身影。之后的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再到南京青奥会开幕式,塔沟武校的学员已经是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如今那些曾经参加过大型运动会表演的身影已经离开了武校。而这次的120名“飞人”都是第一次登上如此大的国际舞台。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