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什么是“合适”的小微贷款?

2021-05-13 13: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陈述 看懂经济 收录于话题#小微贷款1#金融3

文 | 陈述 看懂经济专栏作家

2018年以来,小微企业特别是普惠小微贷款迅速增长,在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没有显著变化的前提下,这预示着小微企业特别是普惠小微企业的杠杆率在较快增长。企业经营中,杠杆是把双刃剑,既可以推动规模扩张,以较小的自有资本实现较高的应收或利润,但其本身的刚性也可能削弱企业应对外部波动的空间,对流动性较为紧张的企业更是如此。

通过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分析,我们认为,小微企业是近年来杠杆率上升最快的群体,且杠杆的普及率在较快增加,这背后的驱动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小微企业融资门槛的降低,融资利率的持续走低以及各类延期便利政策的支持。小微融资的增加,体现了金融的普惠性,但另一方面,小微企业是否恰当的使用了杠杆也值得关注。去年开始暴露出来的经营贷款进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一定程度表明,当前的小微金融政策可能出现了“道德风险”和“套利空间”,一些小微企业存在不专注主业,盲目借贷的情况。从今年的政策取向看,贷款增速缓慢回落,边际变化较为明显,加之原材料、人力等成本上升,小微企业的经营可能面临与过去两三年差异较大的外部环境,对部分小微企业来讲,杠杆的刚性逐步显现,杠杆的断裂之声正隐秘作响。无论是监管部门、银行业机构抑或小微企业,都应对过去的政策、策略和运营进行总结与反思,以期实现金融与实体企业的更好互动。

小微企业杠杆率迅速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银行业机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只包括小微企业,不含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经营贷款等)余额16.67万亿元,同比增长34.3%,增速比上年末高4个百分点,高于贷款总体增速20个百分点以上。自2018年提出普惠小微的概念以来,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保持了高速增长,从2018年一季度末的7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一季度末的16.67万亿元,三年累计增长达138%,获得贷款的普惠类小微企业数量也迅速增加,从2017末的1349万户增长至2020年末的3228万户,三年累计增长139%。

贷款余额及贷款户数的迅速增长表明,在过去三年间,尽管普惠小微企业单户贷款金融变化不大,但以普惠小微企业整体来看,其杠杆率及杠杆普及率在迅速增加。

在普惠小微企业杠杆迅速加高的同时,大型企业的杠杆率总体保持稳定,甚至以企业的融资和货币资金的对比(将其作为企业利用金融系统的杠杆)看,大型企业的杠杆状况还明显改善。我们以A股上市公司及产业债发债企业作为大中型企业的代表,计算其近年来在金融系统的杠杆情况,数据如下:

从上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过去3年,大型企业(A股、产业债企业)配置在金融系统的资产增速高于其通过金融系统获得债务资金的增速,表明大型企业在金融系统的负债和资产(对应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配比状态在不断改善,大型企业的流动性状况在持续向好。但城投企业流动性状况持续承压,其高流动性资产三年增长13.8%,但在金融系统的负债增长高达40%。

按照上表的数据,我们初步推论,过去3年银行系统的大型企业存款累计增长40%以上,同时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银行业机构企业存款余额66.0万亿元,较2017年累计增长21.7%,大型企业存款增长高于全部企业存款的背后一个推论便是,小规模企业存款增长可能更低,低于全部企业存款的平均增速。

综上所述,过去3年,从银行系统看,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达138%,但对应的企业存款增速可能不足20%,考虑到债务和资产的总体正态分布,很显然一些普惠小微企业的流动性可能存在比较大的隐患。

普惠小微信贷开始出现“道德风险”

得益于各方的关注和支持,普惠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和成本在不断降低。贷款更加便利的情况下,普惠企业的杠杆率和杠杆普及面较快扩大,这就产生了一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在杠杆率增长背后,普惠小微企业融资的风险会有多高?这是监管部门和放贷机构必须关注的。

在实际的金融风险真正暴露前,普惠小微信贷的“道德风险”已经显现。

3月26日,银保监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监管部门出手背后是自去年以来,愈发明显的经营性贷款进入房地产市场的乱象。

经营性贷款之所以进入房地产市场,主要是普惠小微贷款申请便利,且利率可以低于房地产按揭贷款利率,加之部门地区房地产市场较为火爆,产生了一定的套利空间。

经营性贷款用于房地产领域的状况有多严重?有信息显示,厦门银保监局去年第三季度至今,累计排查疑点贷款5016笔,金额41.99亿元,查实违规贷款697笔,涉及金额5.84亿元,查实的笔数和金额占比均超过10%,这其中主要的违规行为包括:贷款资金流入开发商或卖方账户用于购房、普惠性贷款用于归还按揭贷款套利、贷款用于归还小贷公司等搭桥资金“置换”按揭贷款等。虽然这个数据未必有很高的代表性,但也足够引起关注。

道德风险背后是诚信风险和经营风险,最终会表现为信贷风险。

除了不按规定使用贷款之外,小微企业自身发展也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招商银行的抽样调查显示,相较于疫情初步得到控制的2020年4月,2020年底小微企业现金流改善并不明显,现金流撑不过3个月的小微企业占比稳定在58%附近,而仅能维持生存1个月的占比大幅提升7.1个百分点。营收下降和归还银行贷款是导致小微企业现金流现金流紧张的主要因素。

尽管目前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仍保持高位,贷款利率还在持续下降,但从信贷总量数据看,贷款总体呈现下行态势,截至3月末,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2.6%,较去年的高点下降0.6个百分点,在贷款边际收紧的状况下,一些小微企业贷款难度可能会上升,进一步强化其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即使在大力推动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小微企业保持流动性的情况下,一些小微企业仍然出现风险。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2月末,银行业机构单位贷款的户均逾期金额较去年8月末减少了141万元,单笔逾期的平均金额较上年8月末下降了31万元,户均逾期的金额变小,表明可能是不少小金额的信贷风险逐步暴露,拉低了整体的平均数额,信贷风险正逐步下沉。

各方都应深思,什么是“适宜”的普惠小微信贷

为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真正小规模的经营主体,近年来,各方都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在普惠小微信贷领域,通过明确投放要求、持续强化首贷、信用贷、续贷,倾斜性内部转移定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等措施,普惠小微贷款实现了增量扩面降价。经过几年的较快发展后,在普惠小微信贷覆盖面已达三分之二的背景下,一些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典型的便是挪用贷款用于房地产领域,这表明当前的普惠小微信贷政策需要系统总结与评估,以促进金融系统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各方应对什么是“适宜”的普惠小微信贷有所思考。

对于监管部门来讲,经过几年的快速增长后,在普惠小微覆盖面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的情况下,普惠小微信贷政策应逐步从追求“量增价减”转向“质高风险可控”。监管部门应对普惠小微的两个关键点有前瞻性的判断。一是保持多高增速为妥?三年超1.3倍的增速显然不可持续,在覆盖面达到一定程度后,普惠小微信贷的增速应逐步降低至与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相适应。二是贷款利率在何种水平为宜?这一利率水平,应既有利于企业扩大再生产,也有利于银行弥补风险;既不应高的导致企业无法承担,也不应过低以至于产生套利空间;既要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也应考虑银行的合理利益。

对于银行业机构来讲,当下的普惠小微信贷产品最多只能算是“保本微利”,甚至是“略亏”,在普惠小微规模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完全依靠内部转移定价的支持显然不可持续,银行业机构应对普惠小微发展策略有更新的探索。一是如何实现普惠小微的“自负盈亏”?从银行端看,普惠小微企业获取了大量贷款,且利率并不高,但在存款端对银行的贡献并不能与贷款端相匹配,这固然与小微企业自身经营有关,如何在信贷之外,合规合理的提升普惠小微企业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是未来普惠小微金融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二是如何防范普惠小微信贷风险?普惠小微贷款必然有更高的风险是经济规律。金融科技手段一定程度上通过大数法则消弭了小微贷款的“外在风险”,但根植于小微企业自身发展、控制人经营能力、行业波动的内部风险,是任何科技手段都无法覆盖的。随着普惠小微覆盖面提高,小微金融的风险将更多体现为小微企业内部经营叠加而来的“不可控风险”,小微信贷资产质量将更多向小微企业自身经营质量的平均水平靠近,对此银行业机构应有足够的思考和行动。

对于小微企业来讲,过去三年可谓是贷款满足度不断提高的三年,贷款的便利度上升,抵押担保要求下降,利率更低、期限更长,但“好日子”终会过去,以严防经营贷用于房地产领域为开端,加之总体信贷增速回落,一些小微企业的“紧日子”必然来临。此时,小微企业经营者应对如何发展和如何使用杠杆有清醒的认识。一是专注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债务的增加一方面是可支配资源的增加,但另一方面也是对经营者能力的考验,对于大多数小微企业来讲,经营者的经营能力都是有较为明显的半径的,超过这个半径,只能踏入“无知之地”,经营风险随之而来。二是“债务扩张型”发展未必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除了管理者的能力半径之外,债务具有刚性,并可能降低企业在应对外部波动时的腾挪能力,甚至高杠杆本身便是许多企业经营失败的直接原因,在贷款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小微企业经营者需对此有正确认知。

原标题:《什么是“合适”的小微贷款?》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