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黄浦江上的“诗歌船”能否带公众抵达诗歌?

徐美超
2014-08-26 20:10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两艘以中国当代重要诗人臧棣和陈东东命名的“诗歌船”起航黄浦江。

        先是去年的“烤黄鸭”,今年是蔡国强“炸外滩”,这次来了“诗歌船”,黄浦江近来很忙。好在,“诗歌船”本身是渡轮,应该不会给这条长江的最后支流带来过多困扰。两艘“诗歌船”分别以中国当代两位重要诗人臧棣和陈东东命名,在8月20日和25日两天分别起航,每天7点到22点搭载乘客渡江,公众购买在码头发售的诗册或文化衫,就可以登船。在船舱内部也会张贴起中国当代诗人的诗歌作品,每周推出一位。

        如果你近期去外滩,运气又足够好,很可能会看到“陈东东”号追着“臧棣”号的缠绵景象。但主办方还嫌不够,在之后的一个月内,还会有两位诗人加入。这一切似乎预示着,一桌牌局就要形成。不过,如果你对臧棣和陈东东略有知晓,就会知道这里面可能存在着一盘很大的棋:臧棣北人,陈东东据沪上,四方占两方,只待西之白虎和南之朱雀,中国诗歌割据版图呼之欲出。

        但主办方说,只是希望“诗歌船”能成为连接小众菁英艺术和社会大众之间的精神桥梁。臧棣也说,他更多将这场华丽的“冒险”,看作一次参与大众文化交流的实验,作为诗人要改善诗歌被边缘化的情况,必须走出封闭状态,需要诗人自己打破诗歌和大众之间冷漠、紧张的关系。为此,臧棣不怕成为风景,不怕成为被观看和议论的对象。

        为什么说诗歌边缘化呢?因为没有读者。没有读者没什么。关键是以前有读者,现在没有读者,这让很多诗人,尤其经历过1980年代诗歌盛况的诗人感到失落。笔者曾多次听诗坛前辈追忆那个年代,关键词就是“红火”、“黄金时代”,校园里掉下一片叶子砸到的多半就是个诗人。毛尖曾在《没有人看见草生长》一文里描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诗歌的狂热和对诗人的宠溺,她提到华师大诗人宋琳在大礼堂朗诵自己的诗,一边朗诵一边把诗稿往台下撒,当时的校花为了抢一页诗稿差点走光。诗人陈先发在复旦读书时也是,他在台上朗诵,台下的姑娘们会递上纸条约他到夹竹桃林去聊人生谈理想。宋琳当年从学校前门走到后门,要花一上午时间,因为路上会遇到太多姑娘和诗人,而二十年后他十分钟就走完了这段路。

        光荣不再,宠爱不再,也就算了,短短二三十年,诗人已经成为了需要敬而远之的对象,“诗人”这个身份也变得不那么正面积极,甚至让人羞于启齿,那些经历过美好时代的诗人,那些没有经历但不断听说美好时代的年轻诗人,怎能不感慨和怀念,怎能不自怜和受伤。

        但问题是,那个时代真的是诗歌的美好时代吗?现在诗歌真的像很多人说的,到了需要被拯救的地步吗?恐怕不是的。

        1980年代更多是诗人的时代,现在,诗人虽然不再被宠溺,诗坛也鱼龙混杂,但诗歌仍然在安静地生长,甚至在语言和艺术的内部,变得更富活力和力量。然而,为什么现在读者越来越少?恐怕像毛尖说的,当事人多少都要负些责任,“毕竟,像宋琳这样有品德的诗人不多”。但另一面,三十年过去了,诗歌写作在进步,我们的读者又在多大程度上更新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诗歌观念呢?本世纪以来,人们对当代诗歌的印象,大都还停留在北岛、海子、顾城等朦胧诗一代。海子、顾城的诗歌固然是好的,但他们对诗人形象的塑造却是极坏的。当然,诗歌在当代缺少读者,不是中国自己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这样,这和整个世界环境的变化有关:信息时代,人们消遣娱乐的方式多了,文学阅读份额必然被分割。

        其实,在“诗歌船”之前,这种通过诗歌行为艺术使诗歌介入公共空间,使诗人与大众发生关系的尝试并不鲜见,比如上海地铁的读书快闪(读的是席慕蓉、徐志摩、普希金、海子、顾城)、中山市的“诗意公交”、深圳市的“第一朗读者”,台北、上海诗歌双城展等。这些诗歌活动,多少都有希望唤起公众注意的目的,但效果显然不如那种可以让网友骂几句“诗歌已死”、“现在诗歌写的都是什么玩意”的话题受欢迎。

        没有读者,或者“被边缘”,也不是什么需要焦虑的事。从本质上来讲,推动艺术进步的并非是读者和大众,诗歌很难说是被边缘化,很可能只是退回到原本的位置。无论是唐朝还是1980年代,诗歌的兴盛和繁荣,都不是诗歌本身带来的,而更多是政治和社会因素推动的:唐代写好诗可以做官,1980年代政治气候松动,人们需要精神上的呐喊。而且即便是这种“诗歌盛世”,诗歌也只是在智识群体中被分享。只不过,现在我们的智识群体也不关心诗歌本身,只是在出现与诗歌相关的话题时瞅一眼,摇摇头,叹叹气。

        但是,“诗歌船”仍然是有益的,也是有趣的。臧棣和陈东东都是中国当代重要的诗人,他们对汉语边界和诗歌技艺的拓展作出了持续而有效的努力,他们和其他当代重要的诗人一样,理应受到褒奖。而且,如果公众能由船抵达当代诗歌语境,诗人下了船能继续进行深度写作,怎么看都是值得高兴的事。

【新闻背景】

        “诗歌船”项目是“外滩艺术计划”的一个子项目,其内容是将上海外滩金陵路码头的一首轮渡命名为“诗歌船”,并将码头、船体内的写真灯箱作为“当代诗”的发表载体,陆续发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和文本创造力的当代诗力作。“诗歌船”首航“臧棣号”,推出了当代诗源头性人物、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诗人和批评家臧棣,8月18日18时18分,“臧棣号”首航。活动将持续一个月,主办方希望通过这样的艺术方式,使当代诗介入公众的生活。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