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㉓】抗战老兵:峥嵘岁月,如今依然澎湃
编者按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共金华市委组织部与金华日报社、金华广电总台联合策划推出“百年百瞬,回望初心”特别报道,以一人一短文一微视频的形式,选择全市百名各领域、各年龄层党员,链接建党百年来发生在八婺大地的动人瞬间。
今天推出第二篇章“峥嵘岁月、八婺骁勇”之《抗战老兵:峥嵘岁月,如今依然澎湃》。敬请关注。
每一个抗战老兵都满怀激情,他们的人生,是历史,更是传奇。
金华是浙江抗战前线,是浙赣战役主战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部分,曾有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奔赴前线,保家卫国。如今,金华尚在的抗战老兵大多超过90岁高龄,风烛残年。
可是,当他们谈到当年历史,心中依然澎湃,对抗战往事记忆犹新。
他们的故事太多太多。每一位老兵,都值得铭记。
致敬,老兵!
01
王卓凡:
只要组织需要,就义无反顾
王卓凡出生于1921年,如今已百岁高龄。
记者在金华康复医院见到他时,王卓凡正在活动室里阅读挂在墙上的入党誓词、党员权利、党员义务。“王老每天都会来这里,读完以后还会在本子上默写。”医院工作人员说,王卓凡总会给晚辈讲述当年的故事,每一次听着都心潮澎湃。
王卓凡原籍山东临朐,1944年9月加入八路军领导的抗日地方武装。“在那之前,老家经过军阀割据、日军入侵,还有土匪、汉奸横行,老百姓没过过一天好日子。”王卓凡记得,很多老百姓为了活命逃难到东北,他家卖掉毛驴和小牛,依然还是很难填饱肚子,整个临朐变成了“无人区”。
八路军的到来,让王卓凡看到希望。“八路军纪律严明,还会帮老百姓耕田、挑水、种地。”这些,王卓凡都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加入八路军领导地方武装后,因为有些文化基础,王卓凡被安排在临朐县大关区政府担任文书,之后担任了副区长,鲁中南三专署秘书,南下干部纵队、华东党校大队参谋等职。此外,王卓凡还参与组织了当地的支前大队,负责为前线部队运送粮食和弹药。王卓凡说,他还参与过淮海战役的支援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南方需要大批人才,中央要求山东抽调8000名干部支援浙江。听到消息后,王卓凡立即报了名。“作为党员,只要组织需要,就义无反顾去做。”到浙江后,王卓凡被分派到义乌,成为首任义乌县公安局局长。
“那时候,义乌部分地方还有很多土匪,剿匪成为首先要做的事。一些土匪的装备甚至比警察还要好,剿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王卓凡说,在义乌西部一处的山上曾有一支百余人的土匪,剿匪时还牺牲了一个警察。
1950年,王卓凡又调任金华专署公安处秘书科科长、治安科科长、副处长等职,继续为社会维稳服务。之后,他还担任过石门农场综合厂厂长,浙江汤溪齿轮机床厂党委副书记、书记等职,1983年12月离休。
采访中,百岁高龄的王卓凡依然意气风发,充满激情。
02
孔宪德: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我都参与过
孔宪德也是山东临朐人,虽然年纪比王卓凡小,但入伍时间比他早几个月。1944年2月入伍,7月入党。“吃过糠,打过仗,扛过枪,负过伤,渡过江”是他战争生涯的写照。
“临朐在抗战初期有38万人口,抗战胜利后只剩8万,而且无粮可食。”孔宪德说,那时候草根树皮被挖得干干净净,他家还有6口人被饿死。为了活下去,他和同村70多个青壮年来到吴化文部队,后来又跟着舅舅加入八路军,被分配到沂山地区八路军鲁中区第3军分区12团2营5连。那年,他16岁。
因为年纪小,连队给孔宪德发了一支短的骑步枪、10发子弹、4个手榴弹。在参军后不久,他便参与了沂水县境内的葛庄伏击战。“在那次战役中,我军歼灭了鬼子一个大队,俘虏31名伪军。”说到这事,孔宪德一脸自豪。
孔宪德清楚地记得,当时在葛庄的日伪军加起来有4000多人,而八路军的人数只有三分之一。“敌人攻势很猛,幸好我们早有准备,把敌人引进了我们事先设置好的埋伏圈里。”孔宪德说,八路军从东西北三面同时向敌人开火,打得敌人东奔西窜。可是,依然牺牲了不少战友。
葛庄战役结束后,孔宪德又参加了沂水县境内攻打吴家洼村据点的战斗,在伤亡很少的情况下,他一口气投了十几个手榴弹,炸掉了10多个鬼子据点。“难忘的还有杏山子战斗,最终全连只剩20多人。”说起这事,孔宪德显得有些失落,声音低沉了下去。
“为了摧毁鬼子的侦察据点,战友们抱着炸药包,上去一个,倒下一个;倒下一个,再补一个,没有人退缩,也没有人犹豫。”孔宪德曾向排长主动要求送炸药包,排长觉得他年纪小就没有同意,最后副排长带着后续梯队沿村庄和杏山子狭窄地带攻击才突围。如今,孔宪德依然时常想起当年杏子山上战友们牺牲的景象,老泪纵横。
1945年9月,日本已宣布无条件投降,孔宪德所在部队遵照八路军总部命令,向敌伪军出击。孔宪德所在的营负责主攻,各连、排、班独自作战。孔宪德说,他们一个排抓了一个连的俘虏。抗战结束,孔宪德所在连队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遣送日军战俘及其家属回国。十天时间里,他们安全遣送了大约3万名日军战俘及家属。
解放战争时期,孔宪德还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各大小战役。
“孟良崮战役,是我这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战役。”孔宪德说,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他很荣幸参与其中。
孔宪德还记得,当时敌人占据制高点,装备精良,火力很猛。“我们整个连队所有战士左手拿着枪,右手拿着手榴弹,一起往上冲,牺牲了一大半人。”在那次战役中,孔宪德右部小腿中枪,被打断了骨头,从此落下残疾。那年,他才20岁。
之后,他只能告别战场,转到当地兵站工作。1949年随军南下到金华浦江。在浦江期间,先后担任区委书记、部长、县委常委,1958年调离浦江县工作,赴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习两年。党校毕业后,调常山县委工作,1970年调金华地委机关工作。
他常说:“权力不是长青树,它会随着岁月流逝,而为老百姓所做的功绩,则珍藏在人民心中,永远不会老。”时光荏苒,当年风华正茂的帅小伙已经白发苍苍。孔宪德说,他为新中国的建立,为浙江、金华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感到无比欣慰,希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人民生活更幸福。
03
陈宏品:
一心向党,知足常乐
今年105岁的陈宏品精神矍铄,两眼炯炯有神。
陈宏品的家中放置着一尊毛泽东雕像,那是他这辈子最敬佩的人。“我这一生打过鬼子、除过汉奸、斗过地主、当过干部,活得特别充实。”陈宏品说,他觉得最幸福就是现在,看着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越过越幸福。
陈宏品原籍江苏滨海。1942年,陈宏品在苏北阜东县潘荡区小条淮乡任副乡长兼粮管员,当年加入抗日游击队,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候,日本鬼子经常出来扫荡村庄,我就动员地方上的年轻人参军,加入游击队。”陈宏品说,每次游击队和日本鬼子发生战斗,附近村庄的年轻人就会前来帮忙,共同抵御敌人。
“我们没有枪支弹药,就连大刀长矛都是自己做的,和鬼子的装备相差悬殊。”有时候,陈宏品也会和游击队员一起主动出击,带着仅有的几枚手榴弹去炸敌人的据点。为了把握时机,他们会提前摸清敌人探照灯的照明时间,然后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同时投掷手榴弹,让敌人防不胜防。
就这样,他们常年周旋于敌人心腹之间,以退为进,出没无常。“对敌军毫不留情,对汉奸绝不心软。”这是陈宏品的“信条”。陈宏品说,他还曾亲手打死过一个日本鬼子。
解放战争时期,陈宏品调入盐城军分区,作为后援部队参与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这两场战役打得很快,根本没有用到我们后援部队。”陈宏品说,虽然没能上前线,但是解放消息传到他耳中的那一刻,整个人都开心地跳了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陈宏品先后担任苏北阜东县新建上海队一大队队长、副政治教导员和政治教导员。之后,他又先后担任苏北军区教导员一0三队、一队政治指导员和第十五步兵学校一大队、三队政治指导员,解放军高炮五二八团二营整治教导员。
1953年,陈宏品调任浙江省军区干部文化学校四队政治教导员。1954年12月担任浙江省军区淳安县兵役局和人武部副政委。1961年10月任浙江常山人武部第二政委。陈宏品的一生,始终与部队相连。1982年离休。
采访中,陈宏品谈得最多的是年轻人。“我已经风烛残年,国家振兴需要年轻人,需要年轻人的力量。”陈宏品以殷切之心嘱托吾辈青年,积极为国家建设提出青年方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革命年代,陈宏品以生命书写檄文,以铁骨面对屠刀;和平年代,陈宏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活到老,学到老。如今的他,一心向党,知足常乐。
供稿/视频制作丨中共金华市委组织部
视频|李佳 章向萍
文字丨季俊磊
原标题:《【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㉓】抗战老兵:峥嵘岁月,如今依然澎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