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辉煌印记·内蒙古

2021-05-11 17: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和衷共济结硕果 凝心聚力续华章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一名套马手正在套马。新华社发

【评论员文章】

辽阔草原,骏马驰骋彩云飘;阴山南北,和泰吉祥谱新篇。74年前的5月1日,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创举。百年奋进,创举已成示范,为“中国之治”贡献着内蒙古力量。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记录走过的足迹,写下历史的华章。

74年来,草原儿女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前赴后继、艰苦奋斗,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族人民守望相助、携手前行。今日的内蒙古,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边疆安宁,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温饱不足到幸福安康,从偏远闭塞到创新开放,内蒙古用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诠释着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核心,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各族人民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内蒙古各项事业发展,始终离不开党中央的深情关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内蒙古的发展高度重视,对内蒙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内蒙古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注入强大动力。改革发展的每一次成功实践,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引航。我们要用心用情体悟党中央的关怀厚爱,要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焕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不断开创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谱写了一曲曲和衷共济、共同发展的奋进凯歌。展望未来,我们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推动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把民族团结的生命线扎得更深更牢,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上来。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内蒙古要发挥好资源、产业和区位方面的优势,贯彻好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内蒙古量身定制的行动纲领,建设好两屏障、两基地、一个桥头堡,主动服务和融入全国新发展格局,为保障国防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奋力书写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新篇章。

百年伟业,百尺竿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四五”时期,内蒙古将与全国共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把握大局大势,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动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畅通内外双循环,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改革,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内蒙古日报评论员 刘春 )

草原绣娘“绣”出脱贫传奇

内蒙古呼和浩特大青山下的敕勒川草原风光。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供图/光明图片

【幸福故事】

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右中旗”),说起“白主任”“白老师”,当地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位“白主任”便是白晶莹,她既是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也是深受广大农牧民妇女信赖的脱贫致富领路人、蒙古族刺绣产业带头人。

科右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全区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聚居旗,同时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属于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这里的蒙古族刺绣“始于宫廷王府、兴于百姓民间、隐于市井村落”,是当地特有的草原文化瑰宝,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

白晶莹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跟着姥姥、母亲一针一线学习蒙古族刺绣。“那时候也没想到,将来有一天我会带着绣娘们,靠着手中的丝线闯出一条脱贫致富路。”她感慨。

2016年,科右中旗把蒙古族刺绣作为特色产业扶贫的重头戏。白晶莹主动挑担,成为“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扶贫计划”的推动者。

“我们牧区长期以男性为主要劳动力,‘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比较普遍。农闲时,妇女大多闲在家里,经济收入少。”白晶莹说。她在调研时还发现,有些老弱病残群众出门不便,扶贫政策不容易对接,而刺绣在家就能完成。

于是,一头是做工精美、底蕴深厚的蒙古族刺绣,另一头是家中空闲的女性劳动力,两相结合,成为科右中旗一条精准脱贫之路。

为了发展蒙古族刺绣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白晶莹把自己修炼成了“菩萨心、婆婆嘴、橡皮肚、毛驴腿”。起初,一些农牧民对刺绣不感兴趣,她就上门一遍遍地做思想工作;没有经费买图样,她用白纸自己设计、绘制刺绣图案,现有的1072种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全部出自她一人之手;农忙时节,农牧民没办法集中学习,她就利用工作日的早晚休息时间和双休、节假日下乡入户无偿培训,并通过统一培训管理、统一材料发放、统一成品回收、统一收入结算的方式,让贫困妇女在家门口掌握就业技能。

为脱贫,白晶莹拿出了“铁杵磨针”的韧劲和绣花的功夫。足迹遍布科右中旗的12个苏木镇(乡)、173个嘎查(村),白晶莹及其产业团队在科右中旗集中设立了51个产业村,举办了130余期蒙古族刺绣培训班,培训绣工16000人次。

科右中旗52岁的绣娘张占小以前是贫困户,丈夫和儿子都有病在身,生活十分困难。“我识字不多,没法外出打工。别人说刺绣能挣钱,我就跟着白老师学,现在一年能挣2万多元呢!”如今,张占小已经成为绣娘中的一级工,一度辍学的女儿也重返校园,现在是内蒙古民族大学的一名医学生。

绣娘有了,产品有了,还缺市场。白晶莹扶持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通过吸纳本地大学毕业生,让这个82人的团队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订单,对接全旗12个苏木镇(乡)的绣品生产,并开展线上线下销售,参加各地展销会,进行产品推介等。

“让大学生参与到这项事业中,不仅能解决孩子们的就业问题,让他们进一步理解民族文化,还搭建了绣娘和市场之间的桥梁。”白晶莹表示。

安常福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2017年7月加入大学生协会,负责对接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我这个苏木有1240个绣娘,其中196户是贫困户。通过帮助绣娘对接企业订单,她们的收入增加了,我自己也作出了贡献,有获得感。”安常福说。

几年来,白晶莹逐步摸索出“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先后扶持成立了蒙古族刺绣产业基地、图什业图民族手工艺协会、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沃尔墩刺绣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以带动2.6万名妇女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带领289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提高2000元的实际工作成绩,成为全国脱贫攻坚战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白晶莹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成为内蒙古唯一获此殊荣的脱贫攻坚功臣。

“只要我们勤于劳动、善于创造,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早日实现!”白晶莹信心满满。(光明日报记者 肖人夫 高平 安胜蓝 吴亚琦)

山绿了 鹿多了 钱包鼓了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境内开展生态治理修复前的科尔沁沙地。张健摄/光明图片

【记者手记】

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前往阿尔山市,有四小时的车程。

高速公路从乌兰毛都草原穿过。4月的草原尚在沉睡,还未返青,科尔沁草原山峦绵延、野旷天低的壮丽景色依旧令人沉醉。

气温逐渐降低,我们进入了大兴安岭林区。夜幕降临,公路上只有我们车灯的亮光。突然,有什么东西从路面一闪而过,司机说:“是鹿!刚才从马路上跑过去了。”大家都觉得很惊异,我们坐在后排的人没能看清,心中不免遗憾。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境内开展生态治理修复后的科尔沁沙地。张健摄/光明图片

车继续行驶了十几分钟,前排同事突然喊道:“又是鹿!”这次我们终于看清了,一大一小两只鹿快步穿过公路,消失在黑暗的森林中。

短短半小时之内,两次遇鹿,这段小插曲是阿尔山生态和谐的一个缩影。

阿尔山市位于大兴安岭西南山麓,面积7408平方公里,人口不到7万人,却是全国人均森林覆盖面积最高的城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阿尔山市的经济发展依赖伐木业,靠山吃山,给生态造成了很大压力。近年来,阿尔山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禁伐、禁猎,转型发展生态旅游,让这片美丽的土地焕发了新生机。

同样焕然一新的还有人们的生活。过去,阿尔山大多数居民都是林场的职工,很多人吃了一辈子伐木这碗饭。现在,阿尔山转型发展,他们放下了油锯,端起了生态旅游的新饭碗。

内蒙古阿尔山市伊尔施镇群众以前住的棚户房。内蒙古阿尔山市委宣传部供图/光明图片

在伊尔施镇,我们见到了张宝、春花夫妇,他们都是林场的老职工。回忆起在林场工作的青春岁月,60岁的张宝神采飞扬:“我们每年10月进山采伐,直到来年四月,吃住都在山上。那时年轻有干劲,我们一天就能伐七八十棵树……”他伸出手,给我们展示他手上因为长年拉油锯留下的痕迹。

张宝夫妇告诉我们,伐木的工作很辛苦,收入却不高,一个月才挣五六百块钱。过去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们在伊尔施棚户区一间3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生活了32年,只能自己打井取水、用木柴生火做饭取暖。

改变发生在2014年。阿尔山市对棚户区进行全面改造,棚户区居民搬迁到了全新的楼房小区里。张宝夫妇住进了60多平方米的新房,再也不用挑水捡柴,还用上了一整套全新的家电,用春花的话说,“结婚都没有这么好的东西。”

内蒙古阿尔山市伊尔施镇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小区。本报记者 郭冠东摄/光明图片

张宝夫妇的生计也有了改变。这几年,阿尔山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夏季休闲度假的胜地。新小区正挨着市中心步行街,旅游旺季时游客络绎不绝。夫妇俩瞅准商机,开了个铁锅炖餐馆,一个旺季能挣三四万元。

“现在的好日子是我们以前根本不敢想的。”张宝夫妇说,“过去我们靠砍树为生,现在转型搞旅游,生态好了、游客多了,收入也比原来高了。我们很满足、很幸福。”

如今的阿尔山,流传着一句话:“放下斧头当导游,小康生活不用愁。”生态立市、旅游兴市,阿尔山这个美丽的边陲小城,擦亮自己的绿色底色,打出旅游金字招牌,走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光明日报记者 安胜蓝 高平 肖人夫 吴亚琦)

知识分子党员风

金花

金花,女,1943年生,蒙古族,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女高音歌唱家。

她是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乌兰牧骑第一代队员,始终活跃在草原牧区的宽阔舞台上,被誉为“草原上的百灵鸟”。

早先的日子艰苦。作为乌兰牧骑的队员,她每年有8个月以上的时间是背着简单的行李、乐器、服装,顶着酷暑,赤脚行走在滚烫的沙漠里,或是行走在风雪漫天的旷野上。年复一年,足迹踏遍了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

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她演唱了《心中升起永不落的太阳》《草原牧歌》《乳香飘》《牧民歌唱共产党》等歌曲,为草原上广大农牧民和各族群众送去了欢乐和文明,及时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78年的人生历程,她专注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唱歌。歌颂伟大祖国,歌颂伟大人民,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路战远

路战远,男,1964年7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内蒙古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他从事土壤耕作与作物栽培等方面研究工作,长期奔忙在农业科研一线,在农牧交错区农田生态保育和保护性耕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工作。

他和团队成员全身心地投入保护性耕作和退化农田生态保育的科研当中,经过30余年持之以恒的潜心研究,揭示了农牧交错区农田生态与农田质量退化的成因,阐明了保护性耕作关键因子与作用机理,建立了退化农田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的体系与机具系统,为内蒙古乃至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成为保护性耕作主要实施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就是要不惧风沙不怕苦,永远耕耘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上。

王勤

王勤,男,1982年生,汉族,中共党员,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博士毕业后随即投身家乡教育科研事业,10多年来在内蒙古大学坚守教学和科研一线,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长期攻坚在新材料前沿阵地,围绕能源化工、稀土及新材料开展特色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

碳载铂基电催化材料已被广泛用于燃料电池的阴极还原和阳极氧化反应,但其稳定性差,成本高且反应动力学缓慢等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亟须开发一种高效且耐用的自支撑铂基电催化材料。他的团队联合吉林大学移动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出一种超稳定的三维铂铜纳米线催化材料。这项研究为在电化学活化过程中活性位点的调控以及金属空位缺陷、晶格应力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研究思路。

永怀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讲述人: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 刘壮壮

【青年学子说】

1996年11月,我出生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八仙筒镇垦务局嘎查一个蒙古族家庭,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品格。

2014年我考入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当听说部队在大学生中征兵的消息后,我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体检并最终被录取。我在日记本的封面写过这样一句话:“只有把青春献给部队,我的人生才无怨无悔。”

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连”训练后,我被分配到曾被授予过“英雄侦察连”荣誉称号的连队,从此开始了“侦察兵”的生活。稚嫩的面庞逐渐成熟,浮躁的心灵逐渐稳重。我不但完成了应尽的义务,还实现了梦想,为国防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6年我退役复学。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在过去的四年中,我勤奋刻苦,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老师、同学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2020年10月,获得内蒙古农业大学推荐免试攻读硕士资格,保送读研。

2017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共产党员是先锋队,艰难困苦面前必须冲在前面。去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不断蔓延,虽然不能身赴一线,但我总想着可以做点什么,当看到了志愿者招募令,便毫不犹豫报了名。我坚信,只要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就一定能战胜疫情。

当时我的工作是在金融小区站岗执勤,登记出入人员、登记车辆、测量体温、宣传防疫知识、巡逻、挨家挨户发放出入证。从2020年2月3日到3月6日,共参与志愿服务33天,193小时。服务别人,为别人带来便利和欢乐,是我工作最大的意义,社会上的所有人都是在服务别人的过程中来成全自己,也是在服务别人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我将永怀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争取更多的机会去服务社会。(光明日报记者高平 整理)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辉煌印记·内蒙古》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