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现代邻里中心”迎来100周年,你有没有邻里生活?

饶富杰
2014-08-25 15:1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打造邻里中心是当今国际城市建设的潮流。邻里中心是指社区中集合了多种生活服务设施的综合性场所,为居民提供商业、社交、医疗、教育等一揽子服务。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社区(Complete Community)应当有积极的地区感(Sense of Place)。地区感是个人基于地理空间的独特羁绊,或者说它正是乡愁的所在。遗憾的是,现代社会的匆忙使这种感觉愈发苍白。而设置邻里中心,则有助于培养社区感,协助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历史上,形成一座城市,需要数百年的历程。作为城市构成分子的社区,在演进过程中,积攒了饱满的人文厚度。

        但今天,城市规划的目标是要在10年甚至更短时间里拓展全新的邻里中心,塑造完整社区,乃至造一座城市。我不知这样的捷径是否真正存在,但愿意为邻里中心的营建而努力。

一、现代邻里中心的发展史

        现代邻里中心的概念,大致发轫于1920年代的美国。20世纪初是美国的黄金时期,当时在经济上,美国已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城市发展速度迅猛,引领着城市现代化潮流。同时,膨胀的城市人口对城市管理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东西部的城市观悄然发生了变化。在东部,纽约继续强调摩天城市的打造,向上发展。在西部,洛杉矶开始推崇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品质,向四周开拓。

        
1910年代美国的城市发展思潮

        

1.奢华邻里中心

        在洛杉矶城郊,新型的社区开始出现。与普通城镇最大的区别是,新的城镇将住宅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别(不仅是工业,还囊括商业)严格区分。于是,邻里中心的设计建造登上历史舞台。

        当时的邻里中心以有轨电车车站为依托,提供商业、宗教与行政服务。住宅区则依照花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念精心布置,通过绿带(Green Belt)等设施与邻里中心相分离。

        这样的新城镇极度奢华,备受东西部富商的青睐。随着19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与二战爆发,美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战时的相对停滞阶段。

1920年代美国加州的新型社区示意图

        

2.量产邻里中心

        二战结束后,美国城市迎来了井喷式发展。相信一切皆可计算并奉效率为圭臬的精英们相信,让自己取得战争胜利的工程技术,亦能极大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他们吸收了1920年代在美国西部兴起的郊区城镇建设思路,力求将那样的高端生活品质带给普罗大众。

        于是,以人口与家庭收入为基准的郊区城镇建设,以“等别”的形式展开。邻里中心被区分为:市级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不同的中心配置不同容量的道路系统、商业中心、学校与绿化。

        
 波特兰1958年整体规划(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lan),邻里中心被分为不同的区块。

        

        1950年代起,这套城市发展体系如疾风骤雨般在全美流行。虽然受到Jane Jacobs等智者,以及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以公交为导向的发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与理性增长(Smart Growth)等思潮的有力抨击,它仍是美国绝大部分城市郊区拓展的模型。

        诚然,美国普通老百姓也住进了以往唯富豪才可拥有的独幢大宅,但社区的概念却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当一切以数据与速度说话,规划设计的邻里中心演变为简单且同质化的活动场所。社区A的商业设施是沃尔玛(Wal-Mart),社区B的商业设施是塔基特(Target),两者几乎只有些价格与商标的区别。标准化的运营模式,减少了人与人的交流,忽略社交过程,提倡人与物的直接面对。

        社区感很难通过数据表征,这一点完全落在了精英们的计算范畴以外。实践中,社区建设变成了高效的功能区打造。以纽约建成于1950年代的著名的Levittown为例,硕大的区域仿佛一片“住宅荒漠”。

纽约Leviitown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社区感的丧失体现为土地开发利用严重不可持续。比如,随着业主上了年纪,1970年代修建的社区逐渐衰颓,而年轻一辈在这里找不到任何社区感:同质化的社区中心,同样的商业设施,同样的住宅模式,为何不选郊区的新房?

        如此,城市建设展现出“面包圈式”的都市蔓延(Urban Sprawl):面包圈越来越大,中心愈来愈空。例如,菲尼克斯东北部郊区已深入山地(距离市中心29km),在形态表达与功能架构上与1950年代的Levittown几无差异。

菲尼克斯的都市蔓延

        

        在战后的欧洲,英国掀起了最具代表性的新城镇运动(New Town Movement)。英国最好的规划师被聚集起来,制定出一套最科学的方案。以该方案为蓝本,统一指导新城镇建设。这对欧洲、亚洲乃至加拿大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尽管都带有“量产”色彩,但与美国效率至上的观念不同,英国的方案更注重邻里中心的社交定位。各种功能区被有机整合到邻里中心:绿地与水道和谐嵌入各个功能区,成为以人为本的活动链接纽带。

        遗憾的是,新城镇运动同样惨淡收场。首先,过于精致的设计极大增加了社区建筑成本,脱离了市场实际(即便在经济条件傲人的加拿大,英国规划师的方案也很难实施)。其次,所有新社区几乎按同一个模板雕刻,千篇一律,对民众的吸引力不断走低。

加拿大埃德蒙顿Mill Woods镇规划(1970年代)

        

3.今日的邻里中心

        今日,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主流城市建设理念,已把打造邻里中心与培育社区感提到了极高的位置,但在实践中,仍拘泥于规划指标的硬性使用。

        为刺激社区的社交活动,土地混合利用、居住人群(年龄、婚姻类别与收入)混合、公共交通连接度、公园绿地比率、步道与自行车道长度、建筑风格等新的设计指标被广泛采纳。如波特兰规划2035,就是典型的例子。

波特兰规划2035(The Portland Plan 2035)

        

        然而,最新研究发现,这些看似美好的设计,往往适得其反。以土地混合利用为例,部分城市在分区规划(Zoning Bylaw)中,强令邻里中心商住混合,设计精美景观,并投资兴修轻轨线。但看似完美的城市设计,无形间却形成了过高的市场门槛,以致邻里中心建设惨淡,甚至不如没有规划设计的社区。

        再以车库设计为例,以往车库入口的位置在住宅前门。为增加住户的步行以刺激社交,现在流行将车库入口设置在后院。结果,人们的社交不增反减。这是因为,过去人们开车上下班时,可以在前门闲聊,这是常见的美式邻里互动;而今大家用车时完全避开邻里。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比如杭州某主打法兰西文化、规划10万人居住的地产项目,仿制的埃菲尔铁塔位于精心设计的社区中轴线,并矗立在中心广场(邻里中心)之上。在规划理念上,该项目可圈可点。然而,该社区入住率较低且居民大多为薪水较低的租客,很难与法兰西式的“奢华”邻里中心产生显著的化学反应。

杭州某地产项目的埃菲尔铁塔复制品

        

 二、质性案例分析:我的社区

        作者所居住的地方叫东昌小区(上海市东昌路513号)。以下的质性观察以第一人称叙述。

1.地铁站

        下班后,我乘地铁赶回社区。到了东昌路地铁站,听见熟悉的音弦。

        转角后,见一位落寞的中年男子抱着吉他坐在扶梯口:“我们今生有缘在路上,只要我们彼此永不忘。”

        我递上5元,“谢谢你的歌。”

        吉他手微微颔首,“谢谢你,先生。”

2.乳山农贸市场

        出地铁站后,我速度走进乳山小区的农贸市场。这里时刻充满人气。卖蘑菇的大叔总是叼着烟称秤,再随手塞两颗青葱到放草菇的袋中。置办好所有蔬菜与配料后,我走向熟悉的猪肉铺。老板娘正同邻铺的年轻姑娘在看《来自星星的你》,见到有客人来,速度归位。她瞅了瞅我提着的食物,热情推介到:“买了草菇就炖个排骨。咸菜可以放进去煮。刚下班吧,年轻人不容易,好好做个汤吃一吃。”

        “就按您说的办(心里窃喜,省得回家上网搜菜谱)!”

        老板娘挑好一块新鲜排骨,手起刀落。除了把肉包好,她还照例赠送了一个质地优良的蓝色塑料袋,供我归置所有的菜肉。

3.乳山路的小广场

        提着菜肉,我信步走到崂山路上。这时是18点15分,老婆应该下班。这不,一波人流快速涌出,然后融入早已热闹非凡的乳山路。我向老婆挥挥手:“大爷在此。”

        回家已是夜幕降临。我们在回归,有人则刚出发。广场舞组织者卖力蹬着小三轮,载着大音响沿乳山路驶向三岔路口形成的小广场(世纪大道、南泉北路与乳山路)。晚八点后,这里将人潮攒动,数百人将在此“最炫民族风”。

4.东昌小区便利店

        穿过车如流水的世纪大道与浦东南路,我们抵达居住的东昌小区。小区门前驻守几辆食物小推车。臭豆腐的香味总能吸引我俩中招。大门后的小卖部积聚着各种社区活动。居民爱在它附近打麻将、下棋或牵着小狗晒太阳。我走进小卖部,跟老板打听包裹的讯息:“老板您好,下午两点时有个包裹送来,那会儿我没在家,让他放您这儿了。”

        “是这个么?”

        “对的,谢谢老板!”

        “不用客气,东西在我们这里,你放心!”

        小区不大,但店里的包裹却堆出了个小山。明明没有收取任何报酬,但老板一定要强调自己的可靠。柴米油盐酱醋茶,小店竭其所能提供着温暖的方便。即使大门外分布着“全家”、“好德”等实力强劲的连锁便利店,它独特的朴实仍极具竞争力。

5.石库门

        小区算是浦东新区最早的一批动迁房,仍保留着上海“石库门”的生活趣味(如两户人家共享厨房空间)。至今,内户的居民习惯将厨房迁至户内,以便于出租,而外户多是原住居民,依旧在共享空间烹饪。我们住在内户,外户住的是一位标准的上海大妈。每到厨点,她会和许多居民一样敞开大门,同邻居说说猫狗,谈谈天地,再互品美食。平常的日子里,老婆上班时一手拎笔记本电脑,一手拎饭盒袋;而早起的大妈很友好慈祥地帮着打开大门。晚上七点,我们到家。狭小的公共空间被“精明算计”得干净整洁;空气里存留着黄鱼面舒心的新鲜。

6.邻里活动模式

        作者的社区较好地实现了完整社区的功能,邻里活动丰满。在基质上,石库门式的建筑设计(2.5)有效连接了居民楼里的社交。小区内一般通过大门旁的本地便利店(2.4)形成活动小斑块,再借由移动小摊贩和谐地嵌入商业干道(邻里活动廊道)。邻里中心主要由农贸市场(2.2)与乳山路的小广场(2.3)构成,不仅占据了社区的几何中心位置,而且融汇了多条商业干道(2.3)与地铁人流(2.1)。

案例社区的邻里活动模式

        

三、一种更好的表达:邻里生活

        基于对作者小区的质性分析,可以有效评估最新的邻里中心规划潮流。理论上,最新的规划潮流(如波特兰2035)似乎紧贴实际。多元化的邻里中心(社区购物+活动广场+学校+核心地铁站),再搭配立体的公共交通,这确实是成熟社区展示出来的优秀品质。然而,在质地上,最新的规划潮流与成熟社区有着显著差异。

        首先,成熟社区的邻里中心不仅包含多元的土地利用类别,而且单个土地利用类别亦充满多样性。

        以邻里购物设施为例,规划潮流往往简单主张设置现代购物中心(如沃尔玛)。而成熟社区中,往往是由诸多小商贩(许多小贩同时是本地住户)构成的农贸市场。

        沃尔玛强调提供标准化的高效购物服务。住户与店员的沟通主要集中在付费环节(甚至无需沟通,直接通过电子自助机付款)。农贸市场强调住户自身对食材等商品的理解。不同的商贩带来了千奇百怪的生活体验:从简单的食物烹饪,到与菜场本身无关的闲聊。多元的活动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知识水平与收入水平的人群在此交流。

        再以居住混合为例。规划潮流的思路是,通过兴修老年公寓与不同户型的做法实现不同人群的混合居住。这样的操作手段只是使他们之间的空间位置缩短,而沟通的壁垒仍旧坚挺。成熟社区在每幢建筑内实现了不同人群的混住与互通。通过市场手段(如租赁、不同楼层以及其他)完全可以在同一建筑物内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其次,成熟社区不仅拥有繁荣的邻里中心,更拥有活跃的社交基质、廊道与斑块。规划潮流往往期望毕其功于一役,通过一个中心盘活整个社区。但唯中心论易导致两种恶性结果:在北美,由于人口稀疏,邻里中心的大绿地被无情浪费,每到夜里,便成为流浪汉与犯罪的滋生地。在中国,由于人口稠密,人群一窝蜂被压入规划出来的大广场中,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噪音能量,进而引致激烈冲突。比如,几个月前有报道称,温州有居民使用高音炮对付广场舞。

        在作者的社区里,社交生活与地区感之间细致地相互渗透。楼上楼下、区里区外都充满人文情怀。正因小区门口的小卖部,集聚邻里活动,小区住户有着丰富的交流契机,至少混个眼熟。正因流动摊贩与商业干道的各色商业服务,小区与外界的通畅社交进一步得到强化。一条条商业干道有机联系着富含地区感的小区,最终汇入邻里中心,为其源源不断地输送活力。白天,邻里中心的活动主要集中于菜场;夜晚,邻里中心的活动主要聚焦在三岔路的小广场。邻里中心非常热闹,却不至陷入爆炸性的拥挤。这样的社区是一个有机体,从基质、廊道、斑块到中心都有活力。住户的能量和谐地分散与聚集。

        最后,成熟社区的邻里中心更多地源于对自然秩序的尊重,而规划潮流往往用力过猛。理想中的完美规划,其直接后果,是建筑成本的飙升。如是,中低收入者被天然隔离。对此,规划潮流又设计出廉租房作为补充。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廉租房不仅难以有效解决中低收入者的居住困难,也不能帮助他们融入社区,尤其是在廉租房被单列的情况下。

        此外,完美规划所设定的邻里活动区域往往收效不佳,成功的邻里中心的位置常出人意料。作者的社区被世纪大道穿过。这条大道几乎是教科书式的规划杰作。它不仅满足了大量汽车的通勤,也设定了宽大的绿色廊道。以上图中绿色长方体区域为例(长度约为300米)。这里不仅有标准化的林荫道,地面全使用大理石地砖,还设置了若干精致的江南园林。但这里白天还有稀稀拉拉的人流,夜里便相对更荒凉,尤其当这些江南园林的大门上锁时。

        有意思的是,三岔路口的小广场(空地)并非为邻里中心这一目的打造。那放置着内涵不明的后现代雕塑,既没有足够的绿化,也没有居民活动设施。规划意图本是让居民的娱乐健身活动发生在绿色区域中。可居民选择了基础设施几乎为零的路口空地。规划耗费巨资,却没能将力气使在关键点上。

        结语

        在现代邻里中心即将迎来100周岁的今天,睿智的城市建设者应当以史为鉴,勇于创新。结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邻里生活的理念,并认为它比邻里中心更具优势。

        邻里生活的理念是对社区自然发展的回归,突破了现代邻里中心规划体系的一些硬性约束。它强调完整社区在质地上的多元性构建,主张扎实打造社区社交的基质、廊道与斑块,尊重并顺应社区的自然发展。它重视邻里中心的核心作用,但拒绝“唯中心论”。它肯定先进规划技术的运用,但认为规划的最强功能是总结有益的历史经验并形成知识。它预期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提倡利用已有的规划知识顺应变化并持续学习,而非利用今天的知识武断且僵化地去挑战未来完全不同的背景设定。

        

        (作者系城市战略规划师)

        

        文中有关现代邻里中心发展史的资料主要参考:

        

        City of Edmonton. (1971). Mill Woods Development Concept Consolidation.Retrieved from http://www.edmonton.ca/city_government/documents/Mill_Woods_Development_Concept_Consolidation.pdf

        

        Cityof Portland. (2009). Metro 2040 growth concept. Portland, OR: City ofPortla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portlandonline.com/portlandplan/index.cfm?a=288083&c=52250

        

        Longstreth. R., (1997). City center to regional mall: Architecture, the automobile andretailing.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