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论】把握大势
清光绪三十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公元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于四川广安乡下,七年后,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崩溃,从此陷入40年战乱。1920年,16岁的邓小平从上海奔赴法国时,背后的中国政治积弊丛生,民众贫弱不堪。1978年当他第三次复出时,中国政局仍然动荡不安,贫困人口仍占大多数。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离开人世。1840年以来,中国历任最高领导人离开人世,民众几乎都陷入对国家社会政治前途的焦灼。而邓小平离世时,平静祥和的世相是对他所作贡献的最高褒扬。
从1840年至今,中国的转型仍未完成。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政治家的转型方案和所付出的努力,构成近现代社会政治的主要内容。其中利弊得失的争论,以及由此展开的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都可以归结为两个核心问题:中国往何处去?如何使中国实现现代化?
检视1840年以来的社会政治,这两个核心问题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中国的政治,从王朝专制逐渐演变为共和民主;中国的经济,从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演变为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国的文化,从延续两三千年的传统文化逐渐变轨为融合古今中西的新文化;个人的社会生活则逐渐由封闭到开放自由。这是中国的转型大势。
一百多年来中国内部社会政治生活的冲突与斗争,无一不是围绕上述几方面的转型大势展开。孙中山说,“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对“大势”的把握,决定了各种政治人物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地位。违逆这些转型大势的,大多身败名裂;在这个转型大势中哪怕做出一丁点贡献,都为人民所铭记和怀念。
邓小平是近代以来对“天下大势”把握最为准确的极少数最高领导人之一。他第三次复出之后,紧急实行恢复高考的知识分子政策,接着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政策,以及实现中美建交的外交政策,推行商品化的经济政策,通过“一国两制”解决主权争端,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政治安排,百万大裁军的军事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中苏关系缓和……直至“南方谈话”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方方面面的改革,无一不为他身前身后的经济繁荣与社会政治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应该是近代以来最能安心离世的最高领导人。
盖棺未必能论定,邓小平之于中国的意义,不应止于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还应该放在至少长达两百年的演进历程中,才能看清楚,才能给予恰当的评价。
中国社会转型之难,一百多年的历史已有证明,一代人能够完成其自身的历史重托已属不易,邓小平离开人世已经17年了,17年间,变化每天都在发生,但是今天的中国仍然在他所指引的转型之路上艰难跋涉,说明其跨越时空的影响。邓小平给当代中国留下了丰富的政治遗产,而提纲挈领地说,他是将转型大势清晰化、明朗化的关键性人物。
明了这个转型大势,筚路蓝缕的改革开放才不至迷失方向。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