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邓小平之女邓楠人民日报撰文:我们心中的父亲

人民日报
2014-08-21 09:35
来源:澎湃新闻
中南海 >
字号

1992年1月21日,邓小平和女儿邓楠在深圳参观中国民俗文化村。


【编者按】

        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8月2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24版副刊“观天下”栏目刊发邓小平之女邓楠的《我们心中的父亲》。人民日报配发的编者按写道:今天,我们深切缅怀这位历史伟人,在缅怀中前行,前行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本期“观天下”,邓小平之女邓楠以她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女儿眼中的父亲,一个风起云涌中的改革者,一个以民族复兴为梦想的共产党员。

        以下为全文:

 

我们心中的父亲

邓楠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7年了,他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纪念他,认识他?这是我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

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父亲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很年轻时就确定了。他16岁时去法国,本来是想勤工俭学,但是他做工所得连糊口都困难,“工业救国”“学点本事”的初衷变成了泡影。父亲回忆说,那时候小小年纪,在克鲁梭的钢铁厂拉红铁,做一个月的苦工,赚的钱连饭都吃不饱,还倒赔了100多法郎。这样的切身感受,造就了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种信仰融入了他的生命。他后来说:我自从18岁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没有任何别的考虑。

        父亲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感情。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每一个成功,他都高兴;社会主义建设经历曲折,走了弯路,他忧心。“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党和国家面临着重大历史选择,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经历曲折和挫折后如何向前发展?父亲在古稀之年,毅然挑起历史重担,带领党和人民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泥潭,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又迸发出勃勃生机。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风波迭起,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前途命运令人担忧。在这样的关键时刻,1992年父亲发表南方谈话,坚定地表示:虽然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他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我们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在父亲南方谈话精神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顶风破浪,取得更大的成就,到今天,全世界都在谈论中国道路。我们那时候陪在父亲身边,真的感到他是在用尽自己的生命来讲那些话。时值88岁的老人家,讲得多激动、多恳切、多用心啊!他真是付出了自己的所有感情,甚至最后的一点精力。这次谈话以后,父亲的身体状态在很短的时间里急转直下,再也没有缓过来。父亲正是用这种拼命精神,完成他对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完成他的政治交代。

百折不挠的共产党员

        父亲的坚强意志是在斗争和考验中磨练出来的,最有名的是“三落三起”,特别是每一次“落”,都要承受普通人难以承受的压力。但他愈挫愈奋,愈压愈强。他一次次被打倒,又一次次地站起来,而且比以前更加辉煌。父亲总是说,他能够在被打倒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下来,是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是乐观主义者,相信天塌下来不要紧,总有人顶住。在我们子女看来,父亲具有钢铁般的意志,他是个顶天立地的人、特殊材料铸成的共产党人。

        “文化大革命”中父亲第二次复出恢复工作之后,为了扭转当时的困难局面,他不怕被再次打倒,发动领导了1975年的全面整顿。他不顾“四人帮”的重重阻挠,大刀阔斧地开展各方面的整顿,全力扭转经济下滑的局面,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跟“四人帮”进行坚决的斗争,连毛主席都说,他是钢铁公司对钢铁公司。

        父亲第三次复出,已经是73岁高龄了。这是别人含饴弄孙的年纪,但父亲以共产党员的历史担当和坚定意志,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决然地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记得1979年他去登黄山,那时候他已经75岁了。我们对他说,老爷子你年纪这么大了,给你准备一个滑竿,要是爬不动了一定要坐滑竿,不要勉强。父亲话不多,只是干脆地说“我能走!”登黄山对我们还算年轻的人,都是很累人的事。父亲其实也非常累,下山以后腿肿了整整一个月。下了黄山以后,他说了一句话:“黄山这一课,证明我完全合格。”他不只把登黄山看作是体力上能不能上去的问题,而是要表达他为党为人民工作的决心和那种坚持不懈、永远向上的精神。以后的岁月,他充满自信和勇气,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为我们的党和国家开辟一片新天地。

敢于创新的改革者

        父亲称他自己是实事求是派,自认是比较活泼,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不走死路的人。他的思维是很敏锐的,善于发现和总结群众的创造,来推动工作。他总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不是从固定的思维模式出发。他一再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动脑筋,用自己的实践回答新情况下的新问题。他经常和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教育我们想事情,考虑问题,不要脱离现实,不要主观臆断,要符合客观实际。

        父亲提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就是从解放思想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有的人主张“两个凡是”,固守成规,走老路。父亲坚决反对,主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支持“真理标准讨论”,发动思想解放运动,动员全党开动脑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父亲领导改革开放,总是鼓励大家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当安徽农民的大包干受到非议的时候,父亲给以支持。他对省委书记万里说:你就实事求是地干下去。最后,安徽农民的创造变成了农村改革的燎原之火。对外开放最初没有经验,当广东提出要办特区,父亲支持他们,要他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84年,当对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这个话题仍有很大争议的时候,父亲明确表示赞成这个提法,使十二届三中全会取得了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为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打开了道路。父亲对此高度评价,说这次说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

        父亲很重视科技创新。他在设计现代化蓝图的时候,特别重视现代科技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父亲在珠海参观高科技企业的时候,对科技人员说:“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不只我们高兴,人民高兴,国家高兴。”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每一个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父亲都是那么热情,那么振奋。

热爱生活的普通人

        父亲在政治上是个伟人,但他同时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的普通人。

        父亲喜欢打台球,喜欢打桥牌、游泳,喜欢寄情山水名胜,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父亲指挥过千军万马,但他对描写战争残酷的电影一概不看,我们问他为什么,他说以前打仗看到的死人太多了。所以他特别珍惜和平年代,特别热爱生活。1979年他访问美国,美国政府为他举办了一个大型演出。在演出中,一群美国儿童唱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当孩子们唱完歌以后,父亲和母亲上台亲吻了这些孩子。当时世界还是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西方国家对中国人还有“好战”的偏见。父亲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在台上亲吻美国孩子,这温馨的一幕让大家都很感动,流下了眼泪。卡特总统后来在回忆录里还特别对这件事做了很感慨的描述。

        父亲把家庭看得特别重。他曾经说过,“家庭是个好东西”。他把工作和家庭分得很清楚,从来不把工作上的事情跟家里人讲。公事是公事,家庭是家庭。在他心里,家庭就是给他快乐、使他能充分休息以便更好工作的地方,他非常喜欢这个家,特别爱和子女在一起享受家庭的温情。在我们眼中,父亲是最朴实、最普通的父亲。父亲是这个家的中心,他爱家里的每一个人,我们也爱他。父亲跟我们说,如果世界上评选最优秀爷爷奖、最佳爷爷奖,那我应该当选。他是发自内心地以当个好爷爷为荣。

        父亲爱生活、爱家庭、爱亲人,源自他心中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他把自己、把亲人,看作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一员,推己及人。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每去一个地方都要反复告诫对方,绝不能扰民。父亲是特别喜欢跟群众在一起的。1983年春节,他到江浙去,看到人们喜气洋洋,新房子盖得多,市场物资丰富,十分高兴,回来就同中央领导谈话,希望各个地方都做好规划,到20世纪末建设一个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都丰富的小康社会。1992年春节,父亲在深圳参观仙湖植物园,看到一棵玉树。我们对他说:“这是发财树,我们都来摸一下嘛,都发财。以后咱们家也种一棵。”父亲深情地说:“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父亲说过,“将来国家发展了,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不管何时何地,父亲心里装的总是千家万户的老百姓。

        今天,父亲领导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活力,人民生活比以前更好了,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景广阔。父亲设计的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他老人家如果今天还在,会多么欣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