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人行走| 因纽特人是如何被加拿大政府“再安置”到北极的

潘敏/同济大学极地与海洋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4-08-24 16:08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从16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以前,因纽特人几乎成为加拿大北极地区唯一的主人。

        大约在公元1000年前后,因纽特人已分布于现在加拿大北极地区的西部和东部以及魁北克和拉布拉多的北部地区。16世纪早期,欧洲的渔民和捕鲸人每年都会穿越大西洋到加拿大东海岸进行渔业活动。尽管那时他们也常常和当地原住民进行交流,但其对因纽特人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还微乎其微;尽管也有一些民族如欧洲的维京人曾试图在此安营扎寨,繁衍后代,但最后还是没有逃脱被北极凛冽的寒风吞噬的命运。从16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以前,因纽特人几乎成为加拿大北极地区唯一的主人。由于气温低,食物短缺,人口规模不大,增长缓慢,但基本上维持了资源和人口之间的平衡。

        到了20世纪,欧裔加拿大人开始大规模进入北极地区,毛皮贩卖商、传教士以及加拿大皇家骑警队穿梭于加拿大北极地区。与早期的捕鲸者不同,这些人在北极地区有个永久的居住地,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加拿大当局将注意力集中于西北极地区的印第安人居住区,在东北极的因纽特人生活区域人数并不多。相较于加拿大其它原住民族,或许是因为没有来自外部的开发压力,因纽特人从来没有跟白人政府签过条约,不曾被赶进保留区,也比较没有面对同化的压力。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前,因纽特人的经济模式和政治组织形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加拿大联邦政府有计划将因纽特人从魁北克和拉布拉多地区迁移到高纬度北极地区,大多是在今天的努纳武特准省内。这次大规模迁移有个专有名词称“再安置”。“再安置”起因于二战后,因纽特人与南方人频繁接触,被染上了各种流行病,流行性感冒、肺结核、小儿麻痹症时不时地在因纽特人社区蔓延,加拿大人为此而义愤填膺,要求联邦政府派遣医疗设施进驻因纽特人的居住地区。于是加拿大政府尝试着以医疗、教育以及建立新居为手段,进行所谓的“实验性迁村”。但是“再安置”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对因纽特人“高纬度流放”。努纳武特地区,气温比魁北克地区低得多,极夜,因纽特人对这里的地形不熟,而且可供捕猎的野生动物也不多。搬迁来的因纽特人不得不独自面对不熟悉的环境,政府很少给予支持。这是加拿大历史上最悲惨的一章,因纽特人永远也不会忘记。

        “再安置”是对因纽特民族文化一次最大的破坏。

        再安置后因纽特人由原来的散居变成了在社区中的聚居。居住方式的改变导致了因纽特人谋生方式的变化,我们知道因纽特人一直以来的维生之道是狩猎,但再安置计划把他们聚拢在一起,并发给垦殖地,这完全是按照农业文明来改造狩猎文明。聚居和垦殖进一步导致了原来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解体。因纽特民族原来的组织方式是由扩大家庭组成狩猎群体再组成社区共同体,完全不同于近代民族国家的组织模式;其管理方式是长老制,也与近代以来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大相径庭。这些导致了因纽特民族的文化断裂,造成了社会的严重失范。

        1980年代,因纽特人开始对联邦政府的这次再安置重新评价,他们否认主流观点,认为联邦政府将因纽特人迁移到北极高纬度地区是为了加强在这一地区的国家主权,1987年,因纽特人向联邦政府索取1000万加元的补偿。但是和解的道路是漫长的,联邦政府一直否认其动机和意图。直到进入21世纪哈珀总理执政时,联邦政府的态度才有所转变。2010年8月18日,加拿大印第安与北方事务部部长约翰•邓肯在魁北克北部的伊努朱亚克向因纽特人道歉:承认联邦政府当时再安置因纽特人的政策是出于削减因纽特人的福利以及曾强加拿大北极地区的领土主权,对此,联邦政府表示歉意。联邦政府的姿态使“再安置”总算画上了令人满意的句号。

        但是“再安置”有个非常积极的意义,那就是将因纽特人集中到一起,形成了努纳武特26个社区的基础,锻造了因纽特的民族精神,为因纽特人团结一致争取民族自治运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因纽特作为一个民族展现在加拿大的历史舞台上。几千年来,因纽特人在与地球上最残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历史中形成了他们坚忍不拔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们在加拿大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重新赢得了他们的自尊,保留了他们独特的文化,获得了联邦政府和加拿大国民的认可。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