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释新闻|美国小城弗格森到底发生了什么?
美国密苏里州小城弗格森一名18岁黑人青年遭警察击毙,警方与目击者说法不一令案件扑朔迷离并迅速导致弗格森民众抗议示威,引发袭警、抢劫等冲突骚乱,随着冲突升级,骚乱逐渐演变成奥巴马执政期最严重的社会危机之一。
弗格森到底发生了什么?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用5个问题带你了解弗格森骚乱来龙去脉。
1. 骚乱起源是什么?
18岁的黑人男子迈克尔·布朗(Michael Brown)8月9日遭白人警察达伦·威尔逊(Darren Wilson)在弗格森枪击致死。
CNN报道当时布朗和22岁的朋友多里安·约翰逊(Dorian Johnson)走在路中央,白人警察威尔逊看到他们在马路中间阻挡车辆就要求对方上人行道,根据约翰逊说法,当时警察对他们说“滚到人行道去”,布朗回他说“还有一分钟我们就到了,马上就会滚出这街的”。
警察于是开车走了但随后又折回。之后的双方冲突各方说法不一,但能肯定的是被枪杀的布朗当时并未佩戴枪支。
2. 布朗为何遭枪击?
关于枪击的细节三方各执一词。
布朗朋友约翰逊版本:当警察威尔逊想从车内出来时,布朗和他在门边妨碍了他开门,门狠狠地撞击了他俩,警察当场恼怒一把抓过布朗脖子,布朗试图逃脱,争执中警察掏出枪射击了布朗,他俩就开始跑,威尔逊又开了枪,当布朗意识到自己被射中后,他转身举手投降,但是警察靠近布朗又射了几枪。
目击者版本:目击者克伦肖(Crenshaw)当时正在等车去上班,她看到警察威尔逊在试图把布朗押进巡逻车,布朗举着手逃脱后,威尔逊开了数枪。
警方版本:枪击前布朗先和警察威尔逊发生肢体冲突,威尔逊当时想从车内出来,但是布朗把门一顶阻挠他出来,随后布朗袭击了他并试图抢他的枪,就在那时,第一发子弹出膛,最后布朗在离车35英尺的地方遭枪杀。据报道威尔逊也受了伤,左脸肿胀。
近日尸检结果显示,布朗至少遭到6次枪击,2次击中头部。
3. 弗格森发生了什么?
布朗枪击事件迅速引发弗格森民众示威抗议,警方随后公布了一段抢劫的监控视频,以说明布朗在遭枪击前不久涉嫌抢劫一家便利店,但这种做法更加激怒了民众,警方承认威尔逊开枪时并不知道布朗涉嫌抢劫,两者并无关联,民众认为这种做法是对受害者人格的“抹黑”,是在为警方的“过错”寻找道义借口。
抗议冲突进而加剧,一些抗议者抢劫、纵火、鸣枪,向警方扔燃烧弹。政府出动国民警卫队,封路驱散示威者,警方全副武装到军事级别,包括防弹衣、步枪、催泪弹、橡胶子弹,甚至坦克。冲突中,警方向抗议者投掷催泪弹、橡胶子弹等,多国采访记者遭到警方逮捕。
16日,密苏里州长尼克松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实施宵禁。
4. 背后的矛盾是什么?
显然,布朗的死亡只是一个导火索,多年来弗格森地区种族紧张关系,黑人与当地少数派、警察及政府长期僵持。
在枪击案之前,美国民众已经在广泛讨论警察对黑人的暴力史,在刑事司法体系中实行的种族差异以及大体上的种族歧视。
2012年,相似的事件也曾发生过,17岁青年特雷沃恩·马丁在街上与警察发生冲突被枪击致死,警察齐默尔曼被指控二级谋杀,但法院判决出人意料,齐默尔曼被无罪释放,随后美国各地相继发生抗议示威活动。
历史上,弗格森所在的圣路易斯市曾是美国种族隔离最严重、种族关系最紧张的地区之一。在弗格森,67%的居民是黑人,但其市长和警官都是白人,6名市政委员中只有1名黑人,校区董事会成员中无黑人,53名警察中只有3名是黑人警察。
这些数据和持续的种族隔离让一些专家认为弗格森问题,甚至美国的问题远远比布朗的死亡要严重得多。“布朗枪击案只是压在弗格森民众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种族关系专家达内尔·亨特(Darnell Hunt)向美媒Vox表示。
5. 其他各国媒体如何看待?
美国《华盛顿邮报》指出,这次冲突的很多迹象特征都和阿拉伯之春、乌克兰危机有些相似,他们甚至想像如果这事发生别国,美国记者会如何报道这件事。Vox就虚构了这则报道,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Vox这则报道进行了报道。
英国媒体强调弗格森冲突背后的种族问题和警方反应的过激。有意思的是,一些英国媒体以为冲突是个战争区,《每日电讯报》派出了其报道阿富汗的记者Rob Crilly前往弗格森,但他在报道中被当地警方逮捕。
德国媒体用更犀利的口吻将布朗的死视作是美国种族主义根深蒂固的证明,德国《时代周报(Zeit)》评论称“自奥巴马上台后骤燃起的后种族主义的社会梦,现在看来反而要比任何时候都更遥远了”。立场更加左倾的《镜报》写道,“武器是最后的不得已,但美国警察会更轻易地使用它,上一次德国警察用来福枪(杀死布朗的枪械)还是在二战时期。”而法国《费加罗报》也更关注警方过分的军事化武力回应。
在俄罗斯,弗格森事件成为了重大新闻,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报道骚乱问题可能迅速演变成全国性冲突。一家俄罗斯网站称美国人的血液里就流淌着对黑人的偏见。
美国《华盛顿邮报》引用新华社的报道作为中国媒体代表,并戏称“迄今为止,朝鲜还未对此发表评论,不过这应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