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面部特征和结构决定人生输赢:关于看脸的科学研究

尚知雨
2014-08-15 18:20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网络上常说,这个凶残世界,归根到底还是看脸。记得曾经流行过一个老段子,说中学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学习啊!高考是最后一次看成绩的比赛了,之后都看脸。

        科学家们对于验证生活中的常识和想法常常颇有兴趣。对于看脸这一点也不例外。数十年的研究下来,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就是:这个世界果然很看脸啊!举些例子:比如说受试者对他人的性格、能力或者责任判断,常常都和他人的外貌相关。帅哥美女们往往显得友好、有能力、有道德。甚至在犯罪状况中,受试者往往也觉得帅哥美女们要少一些责任。看起来刷脸真是全世界通行。

        新近的研究常常不满足于指出我们的某种判断和他人的外貌相关。科学家们希望,也愈来愈有技术能力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底外貌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各色判断的。比方说,一项新的研究试图从某种意义上“破译”我们如何基于面部图像形成初步性格印象。研究者让西方受试者阅览了上千幅西方人的面部图像,并让他们进行十六项性格评判。之后,研究者根据这千幅面部图像之间的差异和受试者给出的性格评判的差异,建立起了一个模型,以具体描述哪些面部特征可以,以及怎样影响西方人基于面部外观形成的初步性格印象。统计显示,这个模型可以解释受试者给出的性格评判之间差异的58%—算是一个颇不错的成绩。

        那么具体的结论呢?简单的说,任何一项性格判断都基于非常复杂的,对于多个面部特征的认知和处理。我们的判断既基于相对比较固定的面部特征(比如说额头宽阔的程度),也基于一些容易改变的面部特征,比如说笑容的程度。下面附上研究者提供的样图。从上到下分别是易接触程度、青春魅力程度和支配力的打分情况。从左到右是打分由低到高。

        虽然这项研究的对象是西方人的“看脸”模式,不过也欢迎大家抱着自娱自乐的态度自行对号入座。

        说到这里,顺带一提一个2012年的研究。这项2012年的研究显示,我们对他人的判断,不但基于面部特征(比如说眼睛的大小,眉毛的浓密等等),也基于面部特征的结构(比如说眼睛和鼻子之间的距离等等)。过去的研究一直显示,我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图像,就能够比随机猜测的概率(50%)更准确地判断他人的性取向。这一点,在我想介绍的研究中也得到了确认。研究者把各色面部头像在受试者面前展示50毫秒,并且要求他们判断对方的性取向。结果显示,对于女性头像,受试者有64%的比率猜对了对方的性取向。而对于男性头像,受试者有57%的比率猜对了对方的性取向– 都高于随机猜测50%的正确率。

        之后,研究者把提供的面部图像上下颠倒,再提供给受试者。结果显示,受试者的性取向判断正确率大幅下降。因为一般认为,上下颠倒的面部头像会影响我们对面部特征结构的处理,所以研究者认为,我们瞬间的性取向判断也涉及到了极其复杂的(同时也可能是无意识的)面部特征结构判断。

        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上述两项研究都涉及了我们极其复杂的面部图像认知。而这种认知所需要的时间非常短:性取向的判断仅提供给受试者50毫秒的阅览时间。而对于性格的各色判断,各种研究都显示我们常常仅需要100毫秒甚至更少时间就能够完成。

        因为一般我们对他人的初步印象形成极快,科学家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绝大部分的初步印象判断都是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的。一项新的研究正经地测试并且试图证实我们基于面部图像的、对他人可信任程度的判断的确可以在无意识中瞬间完成。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准备了约400幅面部图像。之前的实验显示,受试者对这些面部图像的可信任程度打分高度一致。新一次的实验试图了解受试者是否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判断他人的可信任程度。

        在实验中,研究者使用了一些手段。比如说在受试者面前用33毫秒迅速闪过目标面部图像,然后用167毫秒展示一幅被认为是中性的、没有可信任程度相关线索的面部图像,最后要求受试者在300毫秒中盯住白板中心的一个小十字。经过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以后,绝大多数受试者都表示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迅速闪过的目标图像。

        即使是这样,受试者依然对目标图像作出了反应。譬如说,杏仁核的部分区域对于一般认为是低可信任度的面部图像表现出了更高的激活程度。具体如何解读这种更高的激活程度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不过研究者认为有理由相信,杏仁核是对可信任程度做出了反应。值得指出的是,当下的研究一般认为,判断可信任程度是个远较观察对方喜怒哀乐要来的复杂的多的认知过程。换言之,有可能我们在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对他人作出了极其复杂的判断。

        放下可能的争议不说,假设我们暂时接纳新研究的结论的话,那就说明我们对他人的各色性格判断极其依赖于对方的外貌。现在我们不但知道具体哪些外貌参数会影响以及如何影响我们的相关判断,还知道不少复杂的判断完全可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迅速完成。

        当然了,我们的人际关系不可能仅仅依赖瞬间的外貌判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纠正我们偏颇的、基于外貌的判断。或者我们对他人熟识以后,累积的新信息也可能会改变之前的判断。不过要指出的是,在不少情况下,我们第一面的,常常是基于外貌的判断也会“自我实现”。譬如说,如果我们判断对方很友好,或许就会表现地友好,作为回应,对方也会友好相待。于是果然,看来对方果然是个友好的人啊!

        所以说,这个世界,还是看脸啊!

参考文献:

        Freeman, J. B., Stolier, R. M., Ingbretsen, Z. A., & Hehman, E. A. (2014). Amygdala Responsivity to High-Level Social Information from Unseen Face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4(32), 10573-10581.

        Tabak, J. A., & Zayas, V. (2012). The roles of featural and configural face processing in snap judgments of sexual orientation. PloS one, 7(5), e36671.

        Vernon, R. J., Sutherland, C. A., Young, A. W., & Hartley, T. (2014). Modeling first impressions from highly variable facial imag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09860.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