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译笑大方|一堆“鸡娃”词,看了都糟心

南桥
2021-05-11 09:42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有个老师问我,课程设计系统里的学生预览模式跑哪里去了?我发了个截屏,告诉他在每个页面的最右上角,有个眼镜图样,边上还写着“Student View”。这么一说,他开始怀疑人生,说自己是不是瞎了,这么明显的标记,他竟然没看到!不奇怪,过去预览模式只是文字,非图标,只显示在主页面,混在右边的其他功能之间,大家都习惯了在那里去找。系统更新后,学生预览模式出现在每一个页面,对老师更方便了,但大家习惯了在原来的地方去找,就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值得从事界面设计的朋友思考。

我的解释,让这位老师想起了“跳舞熊”(dancing bear)的心理学现象来。 dancing bear, 又称太空步跳舞熊测试(moonwalking bear test)。测试者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上两组分别穿黑白球衣的人在打篮球。测试者要受试者留意穿白球衣的人。视频结束,测试者会问有多少人看到了打扮成黑熊模样的人在跳太空步舞。很多人没有留意到,哪怕黑熊很明显。为什么?很多人的注意力留在穿白色球衣的人身上了。这是一种“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wareness, selective attention)的实验。我跟这个老师说,这个现象我从来没有听说过。

回头我开车带儿子去打球,中间他抱怨下一周考试太多,说学这么多,很多一辈子都用不上,啥用?我说:知识有没有用我不知道,无知的尴尬倒是货真价实。今天就有老师说跳舞熊的现象,我就不知道。我问他跳舞熊你知不知道。他说知道,是大学预科心理学课(AP Psychology)上介绍的,Instagram上也有。乖乖隆地咚,他不仅知道,而且知识来源的渠道有正式的课程,也有非正式的社交媒体。这不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胜过一代了么!

他说这有啥用?我说用处大了。知识学了你得用起来,比如我,你等着,我马上就能写一篇专栏文章!这个说法你怎么用?他说他的感觉是,当我们童年和少年在忙着求学时,生活在发生,在身边匆匆而过,而我们视而不见。这也是一种选择性注意。这熊孩子一会儿很肤浅,一会儿又很深刻。

之所以说“生活在身边匆匆而过”,其实他就想打网球,就想玩。他说周围美国同学全这样,哪有像他这样的?所有华裔家庭都选择“推”自己的孩子,让他们一步步成功。美国人有的就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比如以兴趣爱好为主。我女儿的一个美国好友,兴趣在于弹琴和作曲,本科去一音乐学院学小提琴。弹了四年,毕业了,我在纳闷她找什么乐团时,又听说她考进了法学院。她的哥哥,先是去我们州内一个普通大学,省了四年的高学费,但把学习弄得妥妥的。毕业后,考研上了麻省理工。

学校还有位同事,自己毕业于哈佛法学院,但儿子上了我们这个学校。作为教工子弟,这孩子进入我们学校毫无问题,所以高中阶段也没有多大压力,一直打网球,拿了很多冠军。家长也开心,职工孩子上我们学校免学费,这可是一大笔钱。我们学校本科学得很扎实,老师非常用心,考研升学率很高。这孩子以后或许追随父亲的脚步,最终去哈佛或者哪一个好学校读法学。

我不羡慕那些拔苗助长让孩子进入牛校的家庭,而羡慕这些从容不迫,一样让孩子人生既成功又快乐的家庭。这是更大的本事。一个常见的说法是,东亚家庭侧重成功,美国家庭侧重快乐,但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纯粹零和。教育本来就是马拉松,不在乎一时胜败。中式家长太紧张,输不起,一步都不能错,非要使劲去推。同样的高中四年时间(国内三年),每一天都像打战一样,很多有意义的东西,真的在眼前一晃而过,如同在我们眼前跳舞的黑熊。

而今,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鸡娃这个说法。本来本文是想写鸡娃的英文是什么?后来想,这种别扭的词汇,还是别翻出去害人了吧。鸡娃这个词让人很不舒服。中英文中都有把名词强行用作动词的例子。词性的混用,修辞上叫anthimeria。比如She birthed… She mothered…。还有eyeballing the document, 是让人把文件粗粗扫一遍,用的是eyeball这个名词,霸王硬上弓地硬加个ing,就成了动词。有的人觉得很形象,有的人觉得反胃。“鸡娃”也是这样,“鸡”怎么成了动词?原来是从“打鸡血”缩成的。鸡娃是指打鸡血一样推孩子学习,增加其负荷,形成军备竞赛。

真要找对应英文词,不如说这是toxic motivation(有毒激励)、overparenting(过度养育)。前斯坦福大学Julie Lythcott-Halms写过一本书《如何养育成人:打破过度养育的陷阱》(How to Raise an Adult: Break Free of the Overparenting Trap and Prepare Your Kid for Success)。她从大学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抨击了在中小学阶段过度教育,让孩子不能顺利过渡到成年阶段。现在有的大学开设了专门的课程或者培训,教孩子们进入成人世界所需常识,包括洗衣、煮饭、租房、办信用卡、开银行账户、报税、理财等等。这些教育,遗憾的是,用的也是一个名词转换的动词,adulting。

上面说了几个小城长线型培养的案例。遗憾的是,这都不是普遍案例,而是少数睿智家庭的发展策略。在美国,尤其是洛杉矶、纽约等地,和一些精英家庭,与“鸡娃”对应的现象,也大有存在,说法不同而已,如“直升飞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ing)指的是父母随时盘旋,一有问题就出手的情况。还有一种,叫“割草机父母”(lawnmower parent),指的是给孩子扫清面前的障碍,为他们铺平道路。近年涌现出父母贿赂招生相关人员,让孩子进入名校的丑闻,乃是美式过度教育一例。

不过美国还是崇尚个体选择,孩子到一定年龄后开始叛逆了,不接受父母的安排,父母一般也不过度与之死磕。美国心理学和育儿学(parenting)非常普及,有很多词汇,会让过度干涉的父母想想还是放弃了。例如,没有人想成为toxic parent, 有毒父母?何谓有毒父母?我说几条让有毒父母们对号入座一下?我们必须面对真相,包括自己行为的真相,真相让我们自由,直面真相乃是改变的开始。

1. 过度控制,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2. 利用内疚操纵孩子(manipulation through guilt): “我做这么多,还不都是为了你?”

3. 不倾听孩子的担忧和苦痛: “别废话了,给我做作业去。”

4. 用别人的孩子来比较自己的孩子:“你看人家隔壁小明?新概念都学到第三册了。”

5. 用自己的一胎比较自己的二胎:“你看你哥哥,像你这个年龄的时候钢琴八级了。”

6. 用爱来绑架:“你要是老不学习,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7. 没有自己的生活,过度粘自己的孩子,大事小事一切围着孩子转。这个说法包括退休后无所事事,成天干涉成年孩子家庭的老人。在逐渐老龄化社会,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

8. 缺乏边界意识,孩子的就是自己的,自己的就是孩子的。我们常说分寸意识,很难确定什么分寸是合理的。强调边界意识更合理。在自己边界之内随心所欲,但是绝对不僭越他人的地界,亦即《论语》里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9. 只有批评指责,没有欣赏赞扬。或是一味赞赏,陷入溺爱的另一端。

10. 缺乏坦诚和谦卑,从不跟孩子认错,凡事都是子女的错。

说到底,我们说的鸡娃,只是各式各样的toxic parenting。当然,“用心是好的”,望子成龙嘛。可是通往地狱的路上,两边都堆满良好的用心。著名导演Spike Lee 曾称:我注意到,杀死孩子梦想最多的人,是孩子的父母。这个时代,更需要打鸡血的,是我们做父母的自己。不要牺牲孩子来满足我们的愿望。如果我们牺牲自己拉动孩子的成功,最好不要让孩子感觉不舒服和内疚。没有什么爱,需要让人持久地怀揣内疚、羞愧和自卑。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