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首家知青博物馆挂牌,重现120万上海知青记忆
主办方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上海知青博物馆今年5月5日已经正式成为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登记单位,并成为由上海市文物局业务主管的博物馆。
参观者已达10万人次
上海知青博物馆总投资1300多万元,总建筑面积达1536平方米,是一个反映40多年前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的综合性大型展馆,于2011年11月建成开馆,8月10日是正式挂牌。
据主办方透露,知青博物馆的展览以真人真事为主,所采用的展览资料都来源于公开发表的文字材料和知青收藏资料,通过文字、图片、图画、场景、雕塑、文物等形式反映上海知青所度过的岁月。
知青关爱基金会副会长吕春玲说,2010年筹建时,许多上海知青踊跃捐赠相关资料和物品,“有上海知青在农村劳作生产用的锄头、铁犁、草鞋,有在简陋环境下用以生活的脸盆、热水瓶、煤油灯等,还有当时插队落户的通知书、乘车证、火车票等,非常珍贵。”
此外,知青博物馆还将声、光、电与知青年代实景、知青时代文物、知青蜡像相结合,再现了知青下乡的场景。
上海知青博物馆相关人士介绍,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开始有计划地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20多万上海知青分批前往上海郊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安徽、江西、贵州、云南、新疆,俗称“八省一市”。
上海知青博物馆开馆至今,已接待参观者10余万人次。
知青博物馆还将声、光、电与知青年代实景、知青时代文物、知青蜡像相结合,再现了知青下乡的场景。
老知青赠“轱辘大车”
在知青博物馆一楼展厅内,澎湃新闻记者看到一辆造型古朴的四轮木板车,车身呈长方体,车身四周木板被铁铆和木楔固定,车的两侧各有两个木轮子,均由一段段的弓形厚“铁瓦”围镶着轮边,车身上有不少裂痕。
这辆车的捐赠者是上海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朱正纲。1970年,他插队落户到安徽淮北,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辆车在农村叫做“轱辘大车”,学名“太平车”,是中国最古老的车型,现在已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朱正纲介绍,轱辘大车是当时农村拉粪送粮的主要运输工具。农忙时,生产队的牲口忙不过来,只好使用人力拉轱辘大车往地里运粪做肥料,十多个人一人一根绳在前头拉。
朱正纲所在的生产队把这种大车当成宝贝,平时放在专门的大车棚里,只在播种时运粪、收割时运粮才会拉出来使用。他们插队到农村那天,队里情愿借个板车拉行李,也不舍得动用牛拉轱辘大车。当时,如果有谁赶着这车上街,那比今天开着豪华跑车还引人注目。近10年的知青生涯,让朱正纲对这种宝贝车有了很深的感情。
2010年,了解到知青博物馆正在收集藏品之后,朱正纲立刻想到了生产队的“太平车”。他先是到当年插队落户的村子寻找,一无所获后,他把搜索范围扩大到周边村庄,只找到一些残缺不全的零部件。“发展太快了,用了上千年的车,几十年就被淘汰了。”朱正纲说。
最后,他终于打听到在离他插队地近百里外的怀远,有一对老年夫妇,分田到户时要了一辆“轱辘大车”,之后一直放在车棚里。虽然车断了一个把手,但终究还算完整。朱正纲花了3000多元,买下了这辆车,并免费赠送给知青博物馆。
回忆知青岁月,朱正纲表示,这段历史对他的成长帮助很大,始终在激励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断奋发向上,“我相信这也是大多数知青共同的感受。”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