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书店眼︱宁静的碧山村,“重建乡村文化”中的碧山书局

灰儿
2014-08-09 18:38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上个月,豆瓣上关于“碧山计划”的争论进行得如火如荼,惹得本不关心此事的围观者都好奇心大起,何况我这个关注已久的闲人呐。于是,趁着去玩,走一遭碧山书局。

        和相距不远的西递、宏村相比,同在安徽黟县的碧山村宁静得多,有鸡犬相闻的桃花源模样。从村口往里走上5分钟,就到碧山书局了。去年,“碧山计划”发起人欧宁与南京先锋书店合作,将村里的老祠堂变成了书店,作为其乡村文化重建的一部分。

        去的那日,书店门口斑驳的白墙上还贴着“宗庙读书会”的通告:2014年第四期,篇目——白虎通义《乡射》;提要——汉代礼乐体系中的乡村公共活动;评议人——欧宁、姚立兰(村中退休教师);报告人——王基宇(中央美院实验艺术系硕士)。观察了一下,在一波波涌来的游客中,几乎没什么人注意到这张薄纸。

        
        
        
        环顾书店内部,并没有明显的空间改造,除了一块牌匾和几盆绿植外,就是书架和书了。

        逆时针方向分别搁着中外文学类、乡村建设类、艺术类、政治类、地方文化类书籍。同样地,翻书看的游客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在书店里拍完照、买完明信片就走了。在他们心里,这儿也就是个“有文化”的到此一游的景点吧。
        
        
                
                
   
        虽然书籍整体上“旧而杂”,出版年份不新,大、小出版社皆有,种类也是林林总总、面面俱到,不过依然能辨识出书店经营者的品位偏好来——对外国文学、社会科学类书籍的选择较之中国文学、历史类书籍要用心许多。艺术类书籍是店主人专长,中外都选得挺精到,这里不赘述了。

        

        这一柜子就是乡村建设类书籍了,书本的选择和书店主题还是相当契合的。经相关专业的博士小伙伴鉴定,总体而言,书的质量不错,乡村研究的书基本都兼顾到了,包括费孝通、海外中国研究、黄宗智主编的《中国乡村研究》等等。梁漱溟和新乡土派也没少。

        
        
        
        
        
        
        
        也有需要吐槽的地方,例如,《乡村与城市》属于文化研究,与乡村建设没太大关系,应该是望文生义致使搁错了书架。不过,书本身倒是颇有意思。作者雷蒙·威廉斯是英国著名的文化研究学者,出生于农村,因此虽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却和沈三哥一样,一直自认是个游荡在城市边缘的“乡下人”。在《乡村与城市》中,他说:“来到城市之后,我才从市民、学者那里了解到有关乡村生活、乡村文学真正意义的说法。”在雷蒙·威廉斯那里,农村并不具有怀旧的魅力,绝不是什么田园牧歌式的乌托邦——怀旧者想象的往昔其实同样充满了痛苦和剥削。然而,乌托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嘛?反思和怀旧,或许并非截然两立,而是需要共存的吧。
        
        再来翻翻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这套费孝通吧。“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态度。”(《怎样做社会研究》)算得上是镇店之书。
        
        
        
        
        
        在今年的清华大学政管学院本科新生入学书单上,这本《枪炮、病菌与钢铁》也榜上有名。这是200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版本,译者谢延光。回家重翻此书,发现记得比较清晰的是“安娜·卡列尼娜原则”:“要能得到驯化,每一种候补的野生动物都必须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缺少了哪一个必不可少的特点,都会使驯化的努力失败,就像使建立幸福婚姻的努力失败一样。”具体是哪些特点,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翻阅。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这是店内少见的今年出版的书籍之一,隶属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1923年,晏阳初在张伯荃、蒋梦麟、陶行知等人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河北定县翟城村成为其推行其乡村教育计划的重心,包括指导农民修建井盖与围圈、训练助产士代替旧式产婆、为村民引入优良农作物品种、组织成立平民学校同学会、改组县乡议会等等。这本书收录了晏阳初关于平民教育的代表性文章,对于关注农村建设的同学而言,值得一读。
        
        和社科类书籍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及研究类的书籍有点儿相形见拙了。其中可以拿来推荐的是这套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的《钱穆先生全集》,属于质量较高的学者全集。其实是台湾先出版了一套《钱宾四先生全集》,九州出版社再引进出版,算是内地出版的比较完善的钱穆全集了。
        
        
        
        这两套中华书局的书被出版社的小伙伴吐槽了。上面是《中华经典散文》,下面是《中华生活经典》。这两套书的出版年份都挺早,属于中华书局基础分社出版的通俗读物,板式都是简体横排加注释翻译,适合古汉语水平不高、但对传统文化略感趣味的读者。其中,《生活经典》质量一般,但选的书比较有意思,而《经典散文》则还不如前者,“就是把前人做的点校本拿出来重新做一下”、“看看得了”。另外,关于书本外表的吐槽还有“封面装帧不敢恭维,虽然想做出精致文艺的样子,但其实毫无新意”……当然,中华书局的装帧向来存在技术性缺陷,这也不去说他了。
        
        不过纵观整个书店,中国文化典籍这块确实版本专业的书籍欠奉,尤其在历史和传统文学(诗词歌赋)之类的读物上,有所缺陷。这也是当代的文艺青年、文化爱好者的普遍取向吧——闲适、文雅,但不一定专业。
        
        
        
        在这里有个问题似乎不得不略作思考:开在村庄里的碧山书局,它的受众究竟是哪些人呢?城市里的文艺青年,这里有本雅明等着他;学院里的知识分子,一大柜子的社会科学,尽可以细读;较为专业的游客,关于徽州文化的书籍也挺多;只是对当地的村民而言,如果以乡村文化重建为目的,《唐诗三百首》不是会比荷尔德林更合适么?
        
        所以,尽管村里的老爷爷告知,他也经常带着孙儿去书店玩耍,然而,在书籍的选择上,如何更好地服务当地民众,或许可以再作考虑。以现在的书籍面貌,碧山书局更像是开在上海某条街上的一家书店。

        华夏出版社的这套现代文学作家合辑,出现在这里,还是那么大一套,令人怀疑店主人选书时是在偷懒啊。

        进门的左右两侧,还有两个专放二手书的柜子。
        里头的有些书倒是有点意思。随意翻出了这本1999年出版的《插图版中国文学史》。作为一个藏书家,郑振铎想要利用手头的珍贵资料编一本图文并茂的文学史,其子认为或是受“绣像小说”影响。对于此书,鲁迅曾经有隐晦的吐槽。在《致台静农》中他说:“郑君所作《中国文学史》顷已在上海豫约出版,我曾于《小说月报》上见其关于小说者数章,诚哉滔滔不已,然此乃文学史资料长编,非’史’也。但倘有具胆识者,资以为史,亦可用耳。”
        
        
        
        徽州文化书籍,挺全面。
        
        
        
        不知为何瞄到了这本《可怕的安徽人》。其实是谈徽商的。
        
        
        
        最后来瞅一眼二楼的咖啡馆。

        架子上摆着的是只能阅览不供销售的英文书籍。
        
 
        窗外是碧山村的黑瓦白墙,风景甚佳。自然,也有同行吐槽:“在一个专产好茶的地方,咖啡店的意义是什么啊。”
        
        没有具体的数据调查,直观的印象是,碧山村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一样,青壮年流失严重,村里有不少锁着大门的老宅,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脱离经济基础的文化建设,真的可行吗?没有人,文化的重建又要如何做起呢?

        就我这个非专业人士看来,“碧山计划”的立意是好的,在城镇化的主流之外,能让日渐凋敝的农村变成欣欣向荣的文化共同体,令人向往。但以现在情形看来,总免不了被资本主义力量裹挟的危险,有一天,当宁静的碧山村也开满了咖啡馆、酒吧、客栈,这会是当初欧宁与左靖想要的乡村文化重建吗?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