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不要被陶渊明骗了,古代田园生活没那么美好

2021-05-11 18: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读古文和古诗时,我们总是容易被“悠然见南山”那样的时刻触动,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压力之下,古人的文字展现的生活风貌无疑显得更加迷人。

北大历史系教授赵冬梅,也曾经对田园生活有无限向往。但在经历过多年的研究之后,她发现古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面对着无解的困境。

✎作者 | 赵冬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我小学的时候,父亲买回来一套儿童版《中国历代诗歌选》,其中就有这篇《归园田居》。自此,我便喜欢上了陶渊明。

本以为我和陶渊明一样,是田园的赤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后来我发现喜欢陶渊明,只是因为我也有一颗热爱自由、向往自然的心,但是经过多年的城市生活之后,我已经离不开城市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一个在城市生活便利中长大的人,很难回到真正意义上的田园。

《人间烟火》

赵冬梅 著

中信出版集团,2021-4

传统的田园生活本身,

并没那么多诗意

近年来,我时常会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城市精英下乡改造传统民居的故事,主人公通常是设计师或者有设计改造能力的理工男女,夫妇二人带着一双儿女,把破旧的民居改造成理想的田园。

这样的故事让人心生羡慕,但故事里的田园已经不是传统的田园,它是通过现代交通和通信手段与城市生活高密度联结的现代田园。传统的田园生活本身,并没那么多诗意,诗意是像陶渊明这样自由的灵魂赋予的。

《陶潜赏菊图》,北宋赵令穰绘。据说,画中对酌者所饮的正是重阳节的菊花酒。

退一步说,陶渊明其实没有什么选择,他若不当官,大约也只能归园田居,因为他生活在传统时期中国精英居住状态的第二阶段。

我在此斗胆将传统时期中国精英的居住状态分为三个阶段。这种说法尚未经过仔细论证,肯定有不准确之处,姑且竖个靶子,大家一起思考。

第一阶段是先秦时期。西周封建,贵族通常居住在自己的封地上;春秋战国是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期,新兴的士阶层四处游走找工作,找到工作的会在诸侯的都邑建立新居所,如果获得封地,也可能在政治上失势后回到封地居住。比如卫人吕不韦辅佐子楚登上秦国王位,子楚以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文信侯的封地在洛阳,吕不韦先后辅佐子楚、嬴政,一直居住在咸阳,直到他被嬴政罢免了相国之位,才“就国河南”,回到洛阳居住。

秦汉以降至于隋,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中央官员居住在首都及其周边地区;地方长官为中央任命,但数量不大,居住在政区所在城市;为数众多的地方佐官就是本地精英,在本地居住,过着田园生活。

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就属于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精英也会受国家的任命到外地做官,但是他们的根在土地上,他们通常拥有大量土地,是大庄园的主人,比如我们讲过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其中讲的就是大庄园的经营,而那种大庄园是有能力自给自足的,除了盐和奢侈品之外,几乎生产一切。陶渊明家未必有这个条件,但靠土地维持自足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清《雍正耕织图》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维基百科

隋唐以后,传统精英的居住状态进入第三阶段,官员全部由国家选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任职。

这是一个士族瓦解、平民崛起、土地所有权频繁转移的时代,“千年田换八百主”,大部分官员没有足够的土地保障基本收入,因此,俸禄等做官的职业收入成为他们维持生计的主要来源,官员对国家的依附性增强,越来越多的官员在获得任命之后会从故乡“连根拔起”,搬入城市居住,在故乡以外的地方购置房屋、土地,死后也不再归葬故乡。

比如,欧阳修是江西吉州庐陵人,他的父亲葬在泷冈,欧阳修曾经写下千古名篇《泷冈阡表》,追忆父母生平,以志哀思。但是,欧阳修中年之后搬到了颍州(今安徽阜阳)。欧阳修毫不掩饰对颍州风土的热爱,他主动请求做颍州的地方长官,颍州老百姓淳朴,很少有人打官司,土厚水甘,于是“慨然有终焉之志”。

离开颍州之后,他的“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颍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颍者,非一日也”。欧阳修在颍州买房置地应该很早,1052 年,他母亲去世后葬在了颍州,因此他为母守孝也是在颍州。1070 年,欧阳修回乡拜祭了父亲的坟墓,写下了《泷冈阡表》,次年正式退休,归老颍州。

南宋的江西人洪迈对欧阳修没有回故乡十分介意,他批评欧阳修的思颍诗“惜无一语及于松楸之思”,可惜没有一个字提到故乡坟墓。又说,欧阳修生了四个儿子,但他们都是颍州人了,泷冈之上,就再也不会有子孙光临。“是因一代贵达,而坟墓乃隔为他壤”,因为一代做了大官,故乡坟墓却成为隔绝的他乡。

清南薰殿藏本欧阳修画像。/维基百科

洪迈说“予每读二序,辄为太息”,其中“二序”指《思颍诗序》和《续思颍诗序》。洪迈“太息”得有道理,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有越来越多的无法在官场大展身手的读书人已经回到了乡下,开始建设新农村的活动。但是总体而言,进城居住是主流,直到今天依旧如此。

进城,因为生活方便

为什么要进城?最简单的理由是城里生活方便。

传统中国的城市不同于西欧的城市。西欧的城市是封建堡垒以外新兴自由民商业聚落。传统中国的城市则首先是帝制国家的各级行政中心——最高级别的是首都,其下是州城、县城等各级政府所在地;然后,由于政治的集中,优秀人才、优质物资也向各级城市辐辏集中,人流和物流集中之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业、娱乐业因此繁荣。在城市生活的映照之下,田园生活就显得不方便了。

《清明上河图》(辛丑版)(局部),明仇英绘。《清明上河图》最早由北宋张择端所绘,其后,古代熙攘的街市景象便成了一种样式,历代画家多有效仿之作,其中最著名的是仇英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仿绘的《清明上河图》。

如何不方便?“医药弗便,饮膳难得。”南宋的张九成是绍兴二年(1132 )的状元。中进士之前,因为家里穷,张九成在盐官乡当“村教书”,教村塾,村子偏僻没有市场,实在没什么吃的,村里供给教书先生的只有蔬菜和笋子,吃多了伤胃,不时发病。

“建炎三年十月二十六日,予自村中归,忽中邪风,未及息肩即病,上呕下泻,胸中烦而子腹急,证为伏阴伤寒,六脉俱绝,累然待尽而已。”如果不是当时有朋友想起一位懂医理的僧人,只怕张九成就一命呜呼了。

《炙艾图》(又名《村医图》),南宋李唐绘,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所绘的是一赤脚郎中为村民医病的情景。

除了医疗条件差,餐饮条件差也是农村生活的一大不便。

讲个故事:北宋有个三鸦镇,在河北边境,地方偏僻,只设有一名镇官,俸禄微薄。当时为了阻挡辽朝骑兵南下,在河北边境广开塘泊,所以水产还是很丰富的,但是市场上除了莲藕、鱼鳖,没有其他东西供应。三鸦镇地处偏僻,上级领导也很少到这儿来视察。

有一次不知道为什么,来了一名转运使。三鸦镇上静悄悄,“入其治,则官吏已悉委去,无簿书可寻诘。徘徊堂上,顾纸屏间题字尚湿,试阅之,乃小诗曰:‘二年憔悴在三鸦,无米无钱怎养家?每日两餐唯是藕,看看口里出莲花’”,前任镇官不堪忍受贫穷寂寞,刚刚弃官逃跑了。镇官虽然卑微,好歹也是官。吃藕吃到落跑,实在夸张。其中的真实部分,是小官的穷困和偏僻乡村的落后,这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田园。

乡居生活还有一大不便,就是缺乏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独。

陶渊明的时代,因为大家都会归园田居,所以找个伴儿应该还不难。比如陶渊明四十八岁搬家至南村。他想搬去南村的愿望和欧阳修想要住到颍州的想法,一样由来已久和坚定。为什么?“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气相求是人之常情。

当历史进入第三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搬到城里去住,如果你想找到可以共赏奇文、同析疑义的人,进城去恐怕是必须的。但是,究竟选择哪个城市,这还是要费一番搜寻功夫的。

本文节选自《人间烟火》

原标题为”田园生活的烦恼“

赵冬梅 著

中信出版集团,2021-4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硬核读书会】原创内容,

未经本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言之有物,不止硬核。

原标题:《不要被陶渊明骗了,古代田园生活没那么美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