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香港屌丝买房路:等不到公屋就更难住居屋
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一则香港“90后”为申请公屋放弃事业的新闻。一名香港“90后”小年轻,在网上传授自己轮候公屋的经验:满18岁时开始部署,副学士毕业后只做散工确保收入不超标,3年达成上楼大计。此举惹来网民炮轰。
这位名为Gary的“90后”说,他们一家三口住市值逾450万元(港币,下同)的房子,眼见楼价攀升,希望以公屋作踏脚石转买居屋。为了不超过申请入息上限,他两年前副学士毕业后一直担任会展散工,妹妹则做兼职秘书。“总收入不可过1.4万元,我月入2000至6000元,妹妹做兼职数千元,资产在审查前半年不超标就可以!”
他直言“拿了楼做什么工都可以”,其妹刚转了月入逾万元的文职,他则准备考纪律部队。对于网民谩骂,他表示理解。
这样的状况在香港并不少见,近年来申请公屋的人数急速上升。
香港房屋委员会发出的最新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公屋申请数为255800宗,较上一季即3月底248100宗再上升3%。其中非长者单身人士的申请宗数,由上一季126200宗,增至6月底130400宗,一般公屋申请则约125,400宗。一般申请人的平均轮候时间维持在3年左右,长者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为1.7年。
与申请人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可入住的公屋数量越来越少。
据香港《成报》报道,2014年度全港只有9000多个公屋单位可以分配,创17年来的新低,平均轮候时间为约3年的目标,并不适用于配额及计分制下的非长者单人申请者。
一把公屋的钥匙要等3年甚至更长,为什么还有越来越多的人申请公屋?
香港的公屋类似于内地的廉租房,目前香港有 168 个公共屋邨,超过74 万个租住单位,为约占全港人口三成提供居所。每套公屋的租金大约为2000元左右。并且,这几年来,政府每年都给公屋住户免除数月租金。
在动辄单套房屋月租上万的香港,2000元的公屋租金使市民趋之若鹜。当然,入住公屋也须满足一定的申请条件。
基本的申请条件是:申请人年满18岁,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现居于香港并拥有香港居留权,申请人的住户总每月入息和总资产净值不得超过现行的限额,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在香港没有拥有任何住宅楼宇,申请表内必须有至少一半成员在香港住满7年及所有成员仍在香港居住。
其中“申请人的住户总每月入息和总资产净值不得超过现行的限额”的标准会随着家庭人数以及通货膨胀率调整,但是只要家庭总收入在全港中位数以下,就基本符合条件。
以三口之家为例,现行的每月家庭收入限额是19820元,也就是说家庭人均收入须低于6600元每月才符合申请条件。
而单身人士申请的收入限额是9670元。香港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大约在一万元左右,也就是说,若大学生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两三年后有薪资提升,也就超过了申请公屋的资产限额。
因此,也就出现了许多大学生宁愿选择低薪的工作,也要申请公屋的情况。
但公屋显然不是一个长线的选择。香港政府规定,住满十年的公屋租户,每两年就要申报一次家庭收入。如果申报数目达到收入限额的两至三倍,要缴纳一倍半租金;超过三倍者要缴交双倍租金;超过收入限额84倍的公屋租户,则需要缴纳与同地段商品房房租等值的租金,并在一年内搬出公屋。
这时候,购买政府出资建造的廉价居屋成为了最优选择。居屋类似内地的经济适用房。
居屋是香港政府的资助房屋,旨在推进香港的“居者有其屋”计划。居屋在建筑完成并初次出售时,由于得到香港政府的资助,所以比商业楼盘价格低,一般售价在市价的7成左右。
截至2013年12月为止,香港共有196个居屋屋苑。
申请购买居屋的港人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身不住在公屋,直接购买居屋的港人,因为此类群体的申请表格为白色,俗称“白表人士”,另一个是本身住在公屋,想要购买居屋的港人,俗称“绿表人士”。
“白表人士”的申请要求较“绿表人士”严苛。
“白表人士”的申请条件每年会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但收入限额高于公屋申请条件。
“绿表人士”的申请条件则宽松很多。香港房屋署规定,只要租住在公屋内的住户,只要没有违法租约规定,就可以购买居住的公屋单位。
这也就意味着,只要申请公屋成功并入住后,租客便可以买下所住房产,实现从租客到业主的身份转换。
此外,“绿表”申请人最少只需付5%的首付款。与商品房贷款首付款必须达三成以上相比,业主的负担轻了不少。
以一套居屋的售价为200万元计算,“绿表”申请人若选择最低首付额5%购买,也就是说,他只要支付10万元,便可成为业主。
买入居屋后,房主转让、出租等行为都受到限制。这是因为房主是以低于市值的价格买入房子。为了确保公共资源得到妥善运用,所以香港政府制定了严格的转让限制——房主必须向房委会缴付补价,以解除转让限制,才可把房子在公开市场出租、出售。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