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智库观察|美国智库联合中国专家撰写中美战略报告的启示
智库报告是智库对外传播研究成果,增加影响力,并参与到决策过程的重要方式。常见的公开智库报告主要由一位或者多位作者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撰写,主要内容是分析问题,研判趋势,并提出政策建议或解决方案。对于一些具有争议的问题,也有智库会邀请持不同观点的专家学者进行辩论,并把双方的意见都记录下来,供决策者参考。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智库报告都应当满足三项基本要求:第一,回应决策者或委托人的需求;第二,尊重客观事实;第三,平衡各方立场。美国的智库行业尤其发达,各类智库报告层出不穷,也成为美国影响世界和世界认识美国的重要窗口。
今年年初,作者参加了美国和平研究所(USIP)组织的报告撰写和出版工作。美国和平研究所是美国国会拨款的跨党派国家级智库,专门从事国际安全与和平研究,在美国政府决策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影响力。此次出版的报告题为《走向中美战略稳定》,共涉及六个具体议题,包括中美战略稳定、常规导弹与导弹防御、中美核战略稳定、网络武器、太空武器和人工智能。相关议题都是中美战略关系中的关键议题,同时又涉及相关前沿技术应用,对于双边关系的未来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
由于中美两国在相关议题领域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抑或是由于战略思维和文化的差异,难以准确理解对方的战略行为。美国智库往往采取在同一主题下邀请中美双方专家各自发表见解并同时发布的做法,暴露其不同的认识和想法,甚至将一些误会都摆到公众和决策者面前,从而有助于避免误判,管控分歧。此次和平研究所的报告撰写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第一章中美战略稳定由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Brad Roberts博士和清华大学李彬教授分别撰写。第二章常规导弹和导弹防御由美国科学家联盟Bruce MacDonald教授和清华-卡内基赵通研究员撰写。第三章中美核战略稳定由美国和平研究所的Patricia Kim博士和作者本人撰写。第四章网络武器由原卡内基和平研究所的吕晶华博士和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Adam Segal博士撰写。第五章太空武器由布鲁金斯学会的Frank Rose研究员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郭晓兵研究员撰写。第六章人工智能由美国东西方研究所的司乐如博士和北京大学祁昊天助理教授撰写。
报告中的每篇文章都短小精悍,只有两三千字的篇幅,但涵盖三个主要问题:第一,评估中美在这一领域的实力;第二,影响中美在这一领域维持战略稳定可能的风险点和挑战是什么;第三,未来一两年中美可以落地的务实合作建议。中美双方的专家学者会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撰写政策报告,并在正式提交报告之前进行多轮线上讨论会和报告修改。报告正式出版后,和平研究所还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并向全球直播,以提升报告的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撰写过程中主办方也组织了严格的审稿和修改程序。一方面是为了提升政策报告的质量,避免出现一些过于偏激或者不科学的观点。另一方面也有显示话语权和塑造国家形象的考虑。比如在核战略稳定领域,中国学者大多认为,美国近年来大幅提升核武器的作用,大搞核军备扩张是客观事实。美方则坚持其升级核武库是为了回应中国军事能力的提升。经过反复的讨论和修改,最终主办方决定采取一个折中方案,用核武库现代化取代核军备扩张的说法。显然,核武库现代化是一个相对中性、温和的表述,也符合美国政府的对外宣传口径。但反过来,这也说明了即便是自称独立、跨党派的第三方智库,也必然受到国家和政府立场的约束,其根本目的还是服务于国家利益。中方学者若要通过美国智库,向美国决策圈传递真实的信息还面临诸多困难。这恐怕也是中美双方在避免误判,管控分歧的过程中所必须克服的挑战。
不过,这种通过组织双方专家就同一主题进行对谈和写作的方式仍值得国内智库学习借鉴。尤其对于刚刚起步从事智库研究的青年研究人员来说,这是非常有必要的锻炼。通过组织策划相关项目,既可以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研究,又可以切实拓宽国际智库合作网络,加强相关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影响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学会预设研究框架,并使其富有弹性,具备一定的讨论和反复打磨的空间。通过提出一些新的概念或者话语体系,吸纳和平衡各方的立场,从而解决国际传播、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问题。
在大力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智库的国际化道路必将越走越宽。通过联合研究,共同发表的形式,不仅有助于开拓新的研究方法,提出创新性的政策方案,而且有利于在构建跨国智库网络的过程中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最终在一个平等、开放的国际合作机制下持续提升研究质量,促进研究成果的对外传播,从而为中国和全球治理提出全面、可行的解决方案。
(作者江天骄系复旦发展研究院讲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