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锡瑞新书座谈︱年谱+族谱+诗集+……+汗水=《叶》
7月20日,由腾讯思享会联合山西人民出版社,在北京举办了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作品《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叶笃庄作品《一片冰心在玉壶:叶笃庄回忆录》出版座谈会。
叶家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叶笃义、叶笃庄、叶笃廉、叶笃正、叶笃成(方实)这“叶氏五兄弟”。就像书名所提示的那样,《叶》这本书,记载了叶氏五兄弟所出身的叶家,所经历的百年动荡,折射出一个大时代的变迁。这次座谈会也汇集了多位知名学者,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前副主任章百家、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波士顿分校历史系教授叶维丽(叶笃成之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马敏等。座谈会由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担任主持人。除了学术味道十足的发言,关于往事的追忆也十分有趣。雷颐研究员说,他1994年曾经和周锡瑞做过一个访谈,到现在都还没有整理出来,俨然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唐晓峰教授化身段子手,追忆他和周锡瑞夫人叶娃(叶笃庄之女)的认识过程,赢得了多次笑声。作为叶家人,叶维丽教授长达半小时的压轴发言,则带给在场的人无尽思索。
我看了这个回忆录,就在章开沅先生的建议下写叶家的家族史。因为我主要研究清代历史,我就想把晚清帝制、民国时期和共和国时期的家庭的发展脉络写出来,这样和一般的家族回忆录相比就有了新的价值。
1994年到1995年,我花了一年时间在中国收集资料。叶笃庄先生的高祖叶伯英在陕西做过巡抚,我在北京图书馆找到了他的年谱,第一历史档案馆也有他的奏折。过年时,我到叶氏家族的老家安庆翻阅了叶伯英的族谱。我回到美国后,又发现美国国会图书馆存有叶伯英父亲叶坤厚二十卷的诗集。如此,我觉得有足够的资料写其清代的家史。
民国时期到1949年以后的资料,一大部分是叶家“笃”字辈这代人的口述资料。中国民主同盟的叶笃义、社科院的叶笃正、新华社的方实(叶笃成),还有他们在上海的妹妹叶笃柔,我连续好几年一次一次找他们访谈。很不幸,因为我写得太慢,叶笃庄先生2000年去世了,农科院他的个人档案提出给家人看,我太太叶娃去看了档案,收集了一些资料。这样一来,我觉得我有了足够的资料写晚清、民国和共和国这三个时代下的叶家发展史。每个时代都有比较大的动乱,晚清时有太平天国,叶家就是那个时候逃难离开安庆的。民国时期有抗战,叶家小辈都在天津、北京,他们多半跑到内地去参加抗战。共和国时期有文化大革命。所以,这本书也是探讨时代动荡对一个家庭的影响。
因为各种原因,我一直到2011年才写成英文版,最终得以出版。去年开始翻译中文版,这里要特别感谢孟繁之先生,组了一个主要翻译队伍,校对原文,还加了很多注释,使内容更加充分。在中文版译稿完成之后,叶家的晚辈要求审稿,也提出很多挺有价值的宝贵意见,帮我纠正一些事实的错误,补充一些不足之处,对晚辈的叶维丽女士表示感谢。
关于书的内容我简单地讲两点。一、我写历史,一直是把政治史,尤其是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联系在一起。《改良与改革:辛亥革命在两湖》《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基本上是采取这样的研究方法。我写叶家的家族史,关注的是,百年动荡的历史大潮流,如何影响一个家族的私人生活,反过来,家里人际关系的各种演变又如何影响了历史大发展。国外经常说“个人即政治”——如果我们不能领悟大的历史进程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我们就不能充分理解这些历史进程;相反,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小的习惯、性格,也有助于塑造人们所生活的大的社会。二、这本书主要针对家庭、社会结构。我们都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一直特别重视家庭与家庭的关系。不过“家庭”这个概念,家庭的事实、作用和因素都在不断地变。我通过叶家这一个家庭看清代、民国、共产党的家庭是如何演变的,并且以这种变化来探讨中国的近现代史。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