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4万份“尸检报告”曝光死因:社会性死亡

2021-05-10 18: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超过40万具“尸体”安详地躺在豆瓣社会性死亡小组

 

社会性死亡小组内,小组成员自嘲为“尸体”

社会性死亡本是指个体被社会抛弃,但在豆瓣小组,它则意味着“公开处刑”——在公众面前出丑,尴尬到没脸见人,只想地上有条缝能钻进去。

所以聚集在此的人,要么自己曾被公开处刑,要么热衷于看别人被处刑。

在这里,有大力少女不小心把办公楼的厕所门拔了出来;有年轻人在景点解三急被游客围观;还有小同事在公司用屁股走路误闯高层会议……

这些“尸体”被“火化”时都收到了集体“默哀”的最高赞礼。

〇-〇 况难却,我们做了什么?

DATAMUSE爬取了豆瓣“社会性死亡”小组内的共4万多篇发帖内容,并运用算法分析了每一篇分享帖中社死事件的发生场景、面对人群和出丑原因。

 

「社会性死亡尸检报告」

我们清洗并归纳出了近100个社死场景,并且按照分类制作了一个可视化气泡图。

 

根据视觉效果,我们把气泡图称之为“社死乱葬岗”

「社会性死亡尸检报告」的H5里,你还可以点击每个小气泡,查看上万种不同的“社死姿势”。

 

同时,我们通过每篇帖子的点赞、评论、收藏数量,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出了相应的“社死值”,并建立了“陈尸馆”(社死名人堂)。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点击这里,即可直接进入「社会性死亡尸检报告」

 

〇-〇 勇士们都在哪里倒下?

注意!前方社死高发路段,请谨慎驾驶。

 

作为线上社死的扛把子,“微信”里的社死事件数量排名第二。

 

花里胡哨的微信备注,手贱误触的拍一拍……一旦遇见了“长辈”“老师”“前任”这样的微信好友,就会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滑稽和尴尬。

但是,社死场景千千万,线下空间占大半。

相较于在线上,在线下面对面发生的尴尬事件更容易让人“社会性死亡”。在4万多篇帖子中,“教室”“学校”“职场中”“厕所”等实体空间都稳居社死高发场景的前五名。

 

「社会性死亡尸检报告」里,可以按照你的兴趣翻找“尸体”

所以,为什么实体空间里更容易突发社死事件?

在一项有关社交尴尬程度的研究中,研究者让参与人员阅读线上和线下场景发生的尴尬事件,然后就尴尬感打分。结果表明,面对面发生的糗事更容易让人感到尴尬,并且程度取决于他人的反应。

在实体空间里,做的尴尬事被人看光光了,你很容易从别人扭曲的面部表情中读出“我在替你尴尬”的脚趾抓地感,这会让尴尬程度飙升。但在微信这类网络空间里,眼不见心也不那么烦,隔着屏幕,情绪的传达受到一定限制,所以总归好受一些。

〇-〇 屎尿屁和性,永远尴尬的主题

那发生什么事情最容易让人尴尬呢?

我们发现,社死帖子中与“屎尿屁”相关的帖子占了20.6%“性”“性别”相关的帖子占比约22.7%

 

拉屎、撒尿、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算体面的事情,比如我们会用其他说法来描述拉屎——“上大号”、“蹲坑”等,这些更为委婉的描述,正说明排泄这件事不太好摆在台面上来说。

 

“性”与“性别”相关的话题更是私密的,我们也会用更为委婉的方式去描述它们,例如月经常用“姨妈”、“那个来了”代替,性生活则可能用“搞黄色”、“做羞羞的事”等词来表达,这些都是在公共场所羞于说出口的内容。

 

“屎尿屁”、“性”与“性别”相关的内容,更多属于隐私的范畴。当这些隐私暴露在公共场所,便更容易尴尬。卡迪夫大学心理学家雷·克罗泽(Ray Crozier)在研究中发现,让人尴尬脸红最典型的原因就是隐私暴露在公众眼中。

比起一脚踩上香蕉皮摔了个大马趴,裤子突然滑落到脚踝可能更让人尴尬。

除了隐私泄露之外,还有其他几种常见的尴尬情境,比如:

→语言上的错误:

→不合适的行为:

→健忘或缺乏知识技能:

〇-〇 不藏着掖着,让大家哈哈哈吧

俗话说得好,年轻人要勇于“做自己”,豆瓣社死组的“尸体”们可以算是这条真理的践行者。除了在脑海里循环播放尴尬场景,分享尴尬的经历是将尴尬情绪积极化的一种方式。

当社死发生的时候,我们会焦虑、回避,恨不得想直接逃离地球换个地方重新生活,但也会试图解决它。

一篇研究尴尬重要性的论文表明,发生尴尬事件时,如果选择回避或者忽视尴尬,和别人的互动就会变得不舒服,这甚至是无限期的——见到一次就回忆一次尴尬至死的经历,甚至下辈子你都不想再见到对方了。

但如果选择直面尴尬,用幽默的方式直接表达出来,别人反而会接纳一个真实的你,从而建立起更和谐的关系,于是分享尴尬反而成了一个良好的社交举动。回避是一种消极的保护机制,对应着“保护面子”的动机,而幽默则可以让你“重拾面子”。

另一方面,社会性死亡小组本身就是一个小圈子,分享尴尬事件是其主要内容。在这个小组里展现尴尬的经历,让沙雕网友们大敲键盘打下“哈哈哈”这不是惩罚性的嘲笑,而是一种赞许和荣誉。让别人快乐加倍,让自己获得满足感又缓解尴尬,可谓一举两得登上人生巅峰!

但如果发帖分享都无法让你从社死中缓过来,最后再给一个小贴士:不断告诉自己可能在经历“聚光灯效应”。当你以为大家都在盯着你时,那可能是你的错觉,你并没有得到那么多的关注量,别人也不会把你的尴尬事儿记到天荒地老。你所感觉到的“这个人怎么这样”的评价不一定来自真实的他人,也可能是想象中的。

笑一下算了,人还得向前看。对吧:)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点击这里,就可以来「社会性死亡尸检报告」。一边沉痛“默哀”,一边获得快乐。

参考文献

[1] Sharkey, W. F., & Stafford, L. (1990). Responses to embarrassment.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7(2), 315-335.

[2] Tucciarone Jr, J. (2011). The Impact of Internet Experiences on Embarrassment.

[3] Clegg, J. W. (2012). The importance of feeling awkward: A dialogical narrative phenomenology of socially awkward situations.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9(3), 262-278.

[4] 金婵. 尴尬应对策略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8.

[5] 仇席席. 尴尬的理论分类及调节因素研究[D].扬州大学,2020.

[6] The surprising perks of being easily embarrassed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160106-the-surprising-perks-of-being-easily-embarrassed

[7] 豆瓣“社会性死亡小组” https://www.douban.com/group/687707/

文字:小毛巾

编辑:黎小球

策划:起灰儿

设计:姜道樂

开发:iou90 Lester 凡斌 

测试:美3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