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老板娘的万圣日记:〇五年销售好得不行,真是黄金期呀

醒客张
2014-08-07 14:13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万圣老板娘的万圣日记(连载之三)        
2005年的黄金时期
        

        成府路123的万圣,到2005年迎来了黄金时期。        

        这时候一楼租给眼镜店的地方已到期收回,二楼那特别有个性,销售好,也和万圣结下了深厚情谊的小李(小李的名子我忘记了)他们的唱片店,却由于同条街上同行的“举报”,四位伙子被搞进了看守所。我们还试着“找人”营救过,到看守所看望他们,鼓励他们度过难熬的日子,不要互相埋怨揭发,孩子们都还年轻,被吓到了。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把他们的大物件收藏起来,比如音箱录音设备等,为他们存了好几年……这类发生在万圣的不好和盘托出的故事,还有不少,在此不提。

        蓝旗营煤厂老书记在这一年也退休了,他那间和万圣相连的50平的办公室,被我们租下来,但我们妄想在老书记退前把合同再延长10年,哪怕5年,老书记却努力再三也没给办成。其实进入2000年后发现时钟跑得更快了,10年的合同怎么哗的一下就过了三分之一,我们特别想延长,比较当初签合同时还担忧,10年多长呀,要是中间有个什么变故,面对赔偿条款那就亏大了。

        我们房东蓝旗营煤厂随着北京煤炭企业的“体制改革”,每天翻新花样,煤厂合并成立公司,然后海淀分公司,他们最大的资源就是原厂址,那地方就大了,有的卖有的租,因意外而粗糙地发着财。老厂长老书记都退了,新上任的叫总经理,当然书记还是叫书记,就是老换人。新书记也来拜访过,问能否早退合同他们可以赔偿,我们才不会同意。另外万圣还雇聘10名煤厂员工,他们从96年就在成府街上同老房子一起被“分流”到万圣,我们根据合同也坚决不退还。90年代上半时,国营那些“有着光荣历史”的老企业员工不是被分流就是被买断工龄,和租房绑定分到万圣的这10位,都是4、50岁的煤厂老人,他们在万圣一直坚持到退休而没有买断,幸运呀!他们的人事关系在煤厂,万圣负责给他们发工资。几位老北京师傅为万圣做了很多贡献,万圣对他们也很尊敬。他们中有我们的老司机,几十年收货退货几无错误,开报废了三辆车,退休后又返回到万圣,如今仍是我们司机,但不参加考勤,常帮我买地道的老豆腐,深夜接机二话不说的。还有一位负责配书的,十多年为邮购、大客户、为海外和外地订单配书,没错过,如今在家抱孙子呢。还有万圣的办公室主任,唠叨地管着柴米油盐桌椅卫生,我最怕接她电话,因为除了又有来“查”万圣,其它的事儿她都能解决。负责擦玻璃的师傅在成府路123号擦了整十年,里里外外多少块大玻璃呀,不用提醒,到下班换掉工服后会对着员工休息室的小镜子认真地梳下头再走。还有一任任值夜班的老师傅,那都是当年分厂厂长的水平,每晚9点准时来店,收库房、中转仓、服务器的钥匙、记录电表数、查看水龙头门窗电脑关闭情况,最后拖一遍地,拿拖把的姿势像是战士拿枪,少一把拖把都必定向我汇报。做完这一切后,他们会坐下来和住在店里的员工聊许多许多很有意思的“过去的事情”。所以只有每年春节他们休假时,才是需要我们到店里查夜的时候。

        值了大约8年夜班的是位柴师傅,他总“帮”我教育员工,老讲起他年轻时记错过一次帐,少了几分钱,他的师傅怎么陪他一直查到深夜,终于把钱查出来了,讲那件事对他一生工作的影响,他退休离开万圣时,小员工们给他做了本纪念册。那时刘苏里的办公室在地下一层,每夜临走时要到店里再浏览一下新书。每一进店,柴师傅就腾腾腾地走向电闸把新书台上方的灯再合闸,工业吊顶的天花上一排排管灯哗哗地、闪烁着逐一亮起,刺激着人奔向已经沉睡了的新书台,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一次柴师傅“很深情”地望着刘苏里的背影对我说:“你看咱老板,看新书跟看地里的苗儿似的”,他的这句话令我很感动,从此,我看店时真的多了一种美妙的感觉,在书台间徜徉寻找惊奇和瑕疵,寻找那些书的生机和我自己的喜爱。每这时住在店里的采购部主任、店长也常凑过来和我聊几句,交换出版信息和售卖秘密,讲白天里读者的故事,有敬佩有调侃,也常有八卦,有时会让人笑翻。只是严肃的刘苏里会突然搭腔提醒:“这事儿可不能说出去啊”,哼,我们以为他没听我们说话。其实当然知道,不能说读者、特别是一些名人、教授在万圣的事儿,否则万圣会失信,这个私营的公共场所,必须对“段子”视而不见的(我会记下来,多年后再写总行吧)。

        更何况还有数只猫这时也会纷纷不知从什么地方钻出来围着叫,喵喵地好像有千言万语,好像一直在问你听懂了它的嘱咐没。

        那真是深夜书店的灯光!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灯光下书架和平台上的每本书都像我家那几只夜猫子。对,我常有这样的感觉,就是书店里的书像猫儿,白天躺在那里睡也好,假寐也好,反正是安静而傲慢地任读者过往,任人们抚摸,装得安安静静地。可一到夜间,每本书都像能跳起来一般,随时可以向我们诉说种种。千万位作者写给千千万位读者的书呀,不远万里地同聚在一个店堂,每天夜里不知会聊出多少思想,吵多少轮架……他们和书店的缘分令彼此熠熠生辉。

        我年轻时读过郑愁予的一首诗,小薄册,还是787*1092古版纸异裁,中国友谊版:“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这句又有画面又有涵义的诗,一直存留在我脑海。随着书店不断扩大,我们也一点点加些装潢,我就把这首诗,配上同样喜欢的一本诗文漫画谢尔•希尔弗斯坦的《阁楼上的光》里的两幅作品,PS到一幅画上,挂到店里,我觉得两位读者都不会反对我这样做,因为新P出的这幅画同样启示、温暖了许多人,并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诗集和画作。

        是呀,“是谁传下这行业”,对于开书店的,喜欢书店的,我们每每感激。        

        2005年,万圣的销售好得不行,真是黄金时期呀。那么我们都做了些什么会这样好呢?下次再说吧,小编辑说了,一次2000字就好。

      
    责任编辑:马睿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