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制造2025”成形:泉州试点,借鉴德国工业4.0版

澎湃讯
2014-08-02 15:30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写在前面】

        大而不强的“中国制造”试图借助两个IT的结合(Industry Technology & Information Technology,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到2025年跻身现代工业强国之列。

        7月31日至8月1日,工信部在天津召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此次会议主题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其引人注目之处在于,会议围绕《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进行了讨论。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会上说,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比如,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培育出工业设计、工业机器人、再制造等一批新产业,并转型创造了互联网金融、车联网、制造业服务化等新业态。市场与技术的融合还催生了阿里、京东、小米等新的商业模式。

        除了苗圩,此番出席会议者还有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工信部第一任部长)。其中,周济刚刚于6月30日至7月1日率“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赴辽宁沈阳,专题调研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以配合工信部组织制定“中国制造2025”。

        另据福建省政府网站7月31日消息,中国工程院已决定把泉州市列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样板,并制定了“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及2020行动计划”的初步框架,其中包括智能制造、提升质量品牌、发展服务型制造三个专项行动计划。“泉州制造2025”的具体目标是,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推动泉州制造“四大转变”,即“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中国制造2025”被视作中国打造现代工业强国的路线图。有消息称,这一中国制造业顶层规划有望明年年中出炉。
        7月29日,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李东在“2014中国(北京)国际能源峰会”上透露,工信部正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提出以“1+10”的规划体系发展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重点发展重大技术装备。目前,各部委已启动了《关于加快推进新时期的重大技术装备的指导意见》。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此番规划弱化以往规划中“五年”的时间限制,规划年限扩展到2025年,注重中长期顶层设计。综合多方信息,借鉴德国版工业4.0计划,是该规划的一大思路。

        今年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德国时在《法兰克福汇报》发表署名文章说,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呼之欲出,世界各国争相调整、适应,抓紧实施必要改革。其中,便重点提到德国“工业4.0”战略。

        德国业界提出的“工业4.0”概念源于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最初的想法只是通过物联网等媒介来提高德国制造业水平。两年后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由“产官学”组成的德国“工业4.0工作组”发表了题为《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的报告,称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宣告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

        德国“工业4.0”项目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按设想,未来工业生产形式会高度个性化产品,强调顾客与业务伙伴对业务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的参与;物联网、服务网以及数据网将取代传统封闭性的制造系统,成为未来工业的基础。

        8月1日,上海经信委主任李耀新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发言时,同样提到了德国工业4.0版。以下,一起来看看李耀新的发言全文:

“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成形,将借鉴德国工业4.0版。  IC 资料图

上海推进“四新”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工信部的工作部署,我们结合上海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谋划推动产业创新转型、发展方式转变,探索提出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力求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产业的高端化、国际化、市场化、智能化和集约化发展。推动“四新”经济发展的工作建议得到市领导的认可,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下面介绍三方面情况:

        一、以“四新”经济助推发展方式转变和能级提升

        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全国和上海的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都遵循一定的历史脉络。我们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变化,不断思考如何以创新经济激活产业存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破解经济转型发展难题。

        “四新”经济是在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融合对接的背景下提出的。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从“去工业化”重新提出“再工业化”,以德国工业4.0版促进新型工业化。新一轮产业经济体系以信息化与制造业、服务业的融合及跨界协同创新作为重点,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促使体现“四新”特征的产业突破层出不穷,体现软硬件结合、跨界融合、兼并收购等发展态势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革命。

        “四新”经济体现了国家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的具体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求“四新”经济发展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家精神、创业团队、创新理念激活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国家推进工业强国战略,促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实现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上海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力求在对接七大战略性产业领域基础上,以“四新”经济找到一条生产要素和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发展道路,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为工业强国战略发挥应有作用。

        “四新”经济是推动上海产业经济创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上海已进入最不典型发展、最典型转型的历史阶段,在传统发展模式下靠资源开发、土地扩张、投资增加、规模扩大带动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因此,上海以率先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为己任,培育推进“四新”经济逐步萌芽,形成一些值得关注的发展领域、颇具活力的企业和重点项目;更加关注核心技术、核心市场、核心业务的发展,融合创意设计、互联网等创新元素,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园区转型升级。

        二、上海推进“四新”经济发展的相关实践

        我们认真探索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压和减、新和增、聚焦重点区域相结合,坚持从单纯的技术导向转向创新导向,从政府导向转向市场导向,从目标导向转向问题导向,从能力导向转向应用导向,积极探索“四新”经济发展之路。

        1、深化思考“四新”的内涵与特点。我们认为,“四新”经济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新产业革命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应用和模式创新为内核并相互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四新”是一个全球化概念,是动态递进、与时俱进的;“四新”会因地而宜、因企而宜,“四新”概念没有边界。同时,“四新”经济具有相互渗透、跨界融合、需求主导、高速成长、轻资产等特性,既体现国际产业发展最新领域,也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经济体系。

        2、细化聚焦一批“四新”的“抓手型”领域。根据现阶段“四新”发展特点和上海相关区县、园区产业实际,初步梳理了30多个方向,分为三类:一是3D打印、智能传感器等12个引领制造业发展趋势的重点方向;二是智慧照明、移动医疗等10个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先进方向;三是网络视听、互联网金融等14个跨界融合催生的新型服务业态。当前,我们围绕不同领域正在深化行动方案,后续还将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完善“四新”具体领域和内容。

        3、探索建立“四位一体”的工作推进模式。一是打造产业创新基地,聚焦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围绕工业园区二次开发,坚持放大一批、做优一批、做强一批、培育一批“四新”新载体,成为“四新”发展的策源地和集聚地。二是研究设立“四新”重点领域的产业基金和并购基金,与相关产业园区基地合作,加大对“四新”领域的投入力度。三是依托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和相关教育机构,建设20个左右“四新”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四是加快建立由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科研机构组成的创新联盟,培育创新团队和人才,打造拳头产品,形成创新链。

        4、集聚社会力量营造“四新”发展氛围。我们将《上海促进“四新”经济发展基本思路》列为“十三五”前期研究课题,并列入工信部与上海市联合开展的“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联合上海的发展改革、财税、金融、商务、工商等10多个部门,帮助企业梳理解决典型问题。依托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解放日报等机构,加强对“四新”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新闻宣传。

        三、下一步推进“四新”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推进“四新”经济发展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必须根据“四新”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改变原有的资源分配管理方式,进一步放松管制,营造宽松发展环境。要按照跨界融合的要求改进行业管理和政策设计,努力营造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和初创企业成长环境,为“四新”企业切实解决实际困难等瓶颈问题,逐步形成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和多赢格局。

        1、要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和导向。一是坚持“五全”(全生产要素、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所有制、全价值链)理念,对劳动、知识、资源、能源、土地、资金、人才等全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谋划;根据行业企业生命周期,用“四新”进行改造,不断提升、转型升级;推进园区基地化、基地精准化,打造全产业链的产业生态系统;发挥各类所有制企业的集聚作用;推行“两头在内、中间在外”模式,发展平台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二是推行“6R”原则,即Redesign(再设计)、Reuse(再利用)、Reduce(再减量)、Recycle(循环化)、Remanufacture(再制造)、Reconsumption(再消费)。

        2、优化形成“四新”内生增长机制。一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积极培育“四新”,通过制造业能级提升催生“四新”,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对接“四新”。二是开展“四新”推广应用示范工程,推进新能源汽车、智慧照明、机器人、光伏、北斗导航、车联网等扩大应用专项。三是搭建“四新”综合平台,链接相关联盟、园区、协会、风投机构等,跟踪发现、合作引进“四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机构、领军人物和团队。

        3、坚持“六要素”综合统筹推进“四新”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和正确的定位导向,明确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基础条件和目标,以及路径办法和抓手。二是更多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做优做强优势企业,改造提升存量企业,调整淘汰劣势企业。三是优化载体建设,创新“四新+基地+基金”的载体建设模式。四是推进项目建设,根据产业链细分,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项目。五是加强投融资机制创新,促进政府、企业、金融、社会资金对接。六是优化开放式市场环境,服务“四新”、服务转型、服务企业、服务人才。

        4、完善“四新”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一是将“四新”企业纳入全市服务企业机制覆盖范围,建立服务“四新”企业发展的“绿色通道”。二是在企业认定、财税扶持,政府采购、市场拓展,信息共享、人才引进等领域加强政策创新,争取相关政策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三是转变政府公共服务和行业管理方式。坚持政府与企业联手,共同激发“四新”发展活力;探索“负面清单”与“正面引导”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促进“四新”经济发展,为创新创业企业发展营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集新以远,汇精求盛。要加快发展“四新”经济,无论政府、企业、社会,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四新”文化,营造适合“四新”的发展氛围。路在脚下,我们要用互联网的项链把相关要素资源串联起来,用创意设计元素、营销和金融服务能力等,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参与国际竞争发挥创新推动作用,在实践中探索走出一条产业经济转型发展新路。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