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雷雨》来上海,这一次老观众也笑了
作为“2014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精品剧目邀请展”的开幕大戏,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看家戏《雷雨》来到上海,8月1日晚将在上海话剧中心艺术剧院首演。因为前几天“《雷雨》北京学生场成爆笑场”的事件余热未消,这一演出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而由于《雷雨》在上海的演出早早一票难求火爆异常,主办方特地在7月30日晚安排了一次彩排场。
这场以专业人士和媒体为主的内部场,观众的笑声虽然没有达到“爆笑”和“哄笑”的程度,但大大小小的笑声却也有几十次之多。剧场里虽然不乏年轻的90后,但70后和80后占据更大多数。
今年是《雷雨》剧本发表80周年,也是北京人艺的这部经典首演60周年。《雷雨》是戏剧家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也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的笑场事件引发了各种关于经典作品时代代沟的争议之声,也有关于作品艺术本身的讨论。但是,此次上海场的演出,记者在和很多观众交流中,大家普遍表示,引起发笑的并不是《雷雨》作品本身和北京人艺的演剧方式,更不是因为年轻人的观剧素养,最主要的还是演员的表演问题。一些观众表示:“看了这个《雷雨》,感觉真不能怪90后观众。”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副总经理、编剧喻荣军也坐在彩排现场,他坦言,戏里确实有一些笑点,有些是作品本身就有的,有些是年轻演员的表演问题。但他觉得现场观众看戏的心态也有问题,大家都抱着看看到底好笑不好笑的预设坐在了剧场。“如果笑声不在创作者需要的点上,一定有问题。问题是双方的,现在强调任何一方都有失偏颇。但这件事情本身一定是一个很好的提醒,会让做戏的人思考‘与时俱进’的问题。只是看戏的时候希望观众不要再考虑会不会笑,否则搞坏看戏的心态,失去一次看好戏的机会。”
第三版已经有了与时俱进
《雷雨》作为一部舞台剧,诞生已经60周年,在很多观众看来,北京人艺的《雷雨》无论是演出剧本还是场景方式,都严格遵循了北京人艺的传统,60多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而经典传承,一直以来也都是北京人艺剧院自身所坚持的特点。
但其实,自1954年首演以来,《雷雨》作为北京人艺的看家戏已经传承了三个版本。第三版导演顾威曾是第二版中的主演,他在上海演出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三版虽然看似最大的变化是把繁漪扶正为第一主角,但背后的解释是“人性的挣扎与呼喊”。顾威说:“相比之前的两个版本,《雷雨》第三版其实已经与时俱进,设想二三十年、四五十年前,我们大概不敢这么解释。”
顾威说,“《雷雨》诞生之初受时代的影响,阶级论、阶级斗争、阶级分析主导了对雷雨的解释,到了1989年我们那一版,更强调了社会问题。之前的反封建也好,家长制也好,一言堂也好,这些都不太符合曹禺先生原著的意义和他本人的精神,因为曹禺先生自己说过:‘我的《雷雨》不是社会问题剧’。”
在主题解释调整的同时,三版《雷雨》的演员阵容也有了“代代相传”的延续。最早的第一版都是人艺老一代艺术家郑榕、朱琳、苏民等出演。而到了1989年,北京人艺复排了第二版《雷雨》,主演分别是顾威、濮存昕、龚丽君等。2004年,北京人艺第三版《雷雨》在前两个版本老艺术家们的指导下再度公演,而这个版本也就是此次来到上海演出的阵容。由龚丽君饰演的繁漪、杨立新饰演的周朴园、王斑饰演的周萍、夏立言饰演的鲁侍萍、白荟饰演的鲁四凤、张万昆饰演的鲁贵、孙大川饰演的鲁大海和徐白晓饰演的周冲。
第三版已经问世十年,但演员阵容丝毫未改,也因此,除周朴园、侍萍和鲁贵,剧中演员年龄感普遍偏离角色,尤其是周冲和四凤都有明显装嫩之嫌,这或许也是观众感到好笑的原因。
笑场针对的是表演
对7月30日晚观看彩排场的上海观众而言,《雷雨》的经典性和时代意义,包括它在北京人艺的历史传承,其实都并不陌生,因为大多是比较专业的观众,平时也经常看戏,很多人甚至看过好几个不同的版本。这些观众大部分对北京人艺和《雷雨》心存敬畏之情,京剧名家关栋天就对这场演出赞不绝口,认为丝毫没有可笑之处。喻荣军也觉得戏很不错,一些笑点是《雷雨》演出本身会有的,但笑声不妨碍大部分观众觉得演出很精彩震撼。
不过,记者在演出后和很多观众交流中了解到,他们中大部分还是在演出中忍不住笑了。但他们同时也强调,笑并不是因为其他,更多是因为演员的表演,一些观众认为,导演的调度也存在问题。一位当年看过2004年陈薪伊导演的明星版《雷雨》的观众表示,当时那个《雷雨》也非常忠实于曹禺的剧本,但却不存在笑点,因为演员们的表演非常恰如其分。在那个版本里,濮存昕演的周萍、达式常演的周朴园、潘虹饰演的繁漪、田海蓉演的四凤、顾永菲演的侍萍、雷恪生演的鲁贵、佟瑞欣演的鲁大海、蔡国庆演的周冲,都让人印象深刻,毫无可笑之处。
被问及是不是因为北京人艺的演剧方式已经“过时”,大部分“笑场”观众都认为,并不是这样现实主义的表演方式有问题,而恰恰是因为这样的表演方式,对演员的表演技巧有更高的要求,才更暴露出演员们在功力上的不足。
一位戏剧学院的观众表示:“北京人艺的演剧方式,和生活化的表演是不同的,他对演员的形体、台词,都有很高的要求。但舞台上的这一辈年轻演员,似乎在这些表演技术上都不足以抵达他们的前辈,‘继承’或者‘模仿’,都只是浅层次的。对于现实主义表演而言,准确永远是第一位的,必须要符合人物性格和情境,但几位年轻演员对于表演细节和节奏的控制,对于台词表达的准确,都还存在不少问题,整个表演都显得僵硬,人物也就不那么准确,因此很多观众笑了。”
记者在演出现场发现,整台演出笑点最多的还是周萍、周冲和四凤这三个角色,尤其是三个人同台的戏份时,观众的笑场几乎达到了嗨点。而杨立新的周朴园出场,以及他和“繁漪”、“侍萍”的对手戏,几乎没有任何笑声。
事实上,此前北京人艺在首都剧场复排演出的历史剧《吴王金戈越王剑》也遭遇了相似的境遇。而历史剧恰恰和年代剧《雷雨》一样,对演员的表演技巧有很高的要求。话剧表演艺术家焦晃就曾经在表演讲座时谈起,演员们如果没有很好的形体训练,他们连在舞台上如何走路,手脚往哪里放都不知道,演历史剧会显得滑稽。而此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话剧《韩信》恰恰印证了这样的窘境,当时观众们的普遍反映是,演员们的表演“太雷人”。
在一些观众看来,《雷雨》笑场事件引发了各个角度的讨论,但也有可能是把简单事情复杂化。《雷雨》在今天是不是好笑是个伪命题,因为很多经典至今仍然还在演绎,莎士比亚的剧作演了400年,肯定也有脱离时代的情节,也有让今人觉得好笑的地方,但这些都不是最大的问题。在这起《雷雨》笑场事件中,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处理,本质上其实是艺术创作水准的问题。如果演员的表演能够准确一些,细腻一些,符合人物一些,很多笑点,可能就不存在了。
一位常年关注上海话剧的业内人士表示:“其实北京人艺已经很不错,还是保留了很多传统剧目。相比起来,上海现在甚至连一台像样的历史剧都排演不了了。因为我们的演员现在完全缺乏戏剧表演的长期训练,这和以前北京人艺的传统差距太大了。我们现在的演员,大学四年基本功是不是扎实还不知道,就直接要用一辈子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