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初心之路|最美基层民警何巧:把为民服务脚印留在平凡岗位
5月8日上午,傅筱飞(左)告诉何巧(右)她要外出旅游。澎湃新闻记者 王鑫 图
何巧用手比划着,叮嘱即将外出旅游的傅筱飞注意安全。
今年73岁的傅筱飞家住重庆市沙坪坝区国盛三千城小区,是一名听障人士,该小区共住着161名听障人士。为了服务好这些需要特殊关爱的人群,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磁器口派出所社区民警何巧花了3个月时间学会手语,并在街道的支持下将“巧姐无声警务室”开在了小区里。在小区里,时常能看到何巧用手语与这些听障人士沟通,为他们排忧解难。
在成为一名警察前,何巧在重庆一所高职院校当老师。2012年,何巧走出有寒暑假、不用风吹日晒的“舒适圈”,投身警营。面对纷繁的社区警务工作,有着近8年党龄的何巧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群众问声我在答、群众来访我接待、群众难事我解决、群众权益我维护”。
何巧与社区居民包汤圆。沙区警方 供图
放弃教师工作,投身警营
36岁的何巧是四川绵阳人,她个头不高,常扎着一头马尾。2007年,何巧从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毕业后,在重庆市勘测院做城市仿真三维模型。工作两年后,何巧前往重庆一所高职院校当老师。
何巧的父亲是社区干部,也是多年的共产党员。从长辈身上,何巧朦胧地感知到,“奉献”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2010年,何巧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高职院校当老师压力不大,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和寒暑假,身边人都觉得这样的工作对一名女性来说是非常安逸的,但我还是有个警察梦。”何巧说,在报考警察时,她已是系里的教研室主任,发展前景也不错,学院为了留她还提出涨工资,但何巧还是选择换到陌生环境从零开始。
2012年,何巧被分配到沙坪坝公安分局特警支队,她和男民警们一样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在巡逻路上日晒雨淋,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冲锋陷阵,是支队出了名的“女汉子”。两年后,何巧被调入磁器口派出所。
磁器口派出所下辖4个社区,其中包括磁建村社区。原重庆高压开关厂就在该社区。多年前,为鼓励听障人士自食其力,高压开关厂招收了不少听障人士。他们退休后,基本都住在还建的国盛三千城小区。因他们的生活圈子狭窄,加上自卑封闭,小区曾一度矛盾纠纷频发。这对社区民警是个不小的挑战。
“再复杂的结也得有人去解,让我去试试吧”,何巧向所领导请战,请求去磁建村社区任民警。从此,何巧开启了与听障群众的不解缘分。
何巧在练习手语。新华社 图
为与听障人士沟通学习手语
不过,开局并不顺利。当何巧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笔,来到听障群众集中居住的楼栋入户时,不少听障群众因文化水平有限,根本无法用文字顺畅交流。看着他们用手语焦急比划,何巧不知所措,尴尬得满脸通红。
于是,何巧自费报名参加了重庆师范大学手语培训班,还主动在社区“拜师学艺”。
就这样,从问候到称呼,再到话家常、聊心事、调查情况,何巧仅用3个月时间就掌握了手语。有了沟通的媒介,听障群众有什么想法和需求都愿意找她“诉说”,也逐渐认同了这位女警察。
有了手语的帮助,何巧解决听障群众的问题也得心应手起来——79岁的付某患有老年痴呆,傍晚外出时走失,何巧连夜帮助寻找,凌晨3点把老人送回家中;王文玉、夏孝梅夫妇因病生活不能自理,何巧主动帮忙联系福利院妥善照顾;辖区儿童小源的父母都是听障人士,何巧当起了他的家庭老师……
跨越了沟通障碍,细心的何巧发现,社区听障群众缺少一个相对固定的交流活动场所。在派出所的支持下,2019年初,原来不到10平方米的警务室扩建到近50平方米,并挂牌成立“巧姐无声警务室”。不断健全完善预约、接待、报警、救助等工作机制;经过不断探索总结,形成无声微课堂、无声微信箱、无声助力团、无声融乐荟等“无声”系列品牌,贴心服务听障群众。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何巧手绘防疫知识图解,挨家挨户上门手语宣传疫情防控要求。疫情防控最吃紧时,口罩成为稀缺物资,何巧向亲戚朋友求助,自掏腰包购买了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资,送到听障群众家中。
近三年来,何巧参与调解130余起涉及听障群众的矛盾纠纷,成功率达到100%;为辖区听障群众排忧解难240余件,辖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6%以上。
设在小区里的“巧姐无声警务室”。澎湃新闻记者 王鑫 图
帮助听障人群融入社会
随着对听障群众的了解不断深入,何巧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内心敏感,容易产生自卑、迷惘等负面情绪,加上与外界沟通的渠道不畅,法律意识不强,遇到问题往往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
“如何帮助社区听障群众学法守法用法,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融入社会、实现价值”,这成了何巧一直在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2019年底,服务听障群众的棋牌室开张了。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听障群众本身存在听觉障碍,嗓门大,加之年龄大了,对时间不敏感,夜深了还在打牌娱乐,导致棋牌室噪音扰民的投诉激增。因不清楚制造噪音的法律责任,听障群众对投诉很不理解,与其他居民的关系一度比较紧张。
得知此事后,何巧一边安抚双方情绪,一边通过张贴海报、上门家访等方式对听障群众进行法制宣传。在何巧的耐心引导下,听障群众规范了活动时间,加强了音量管控措施,生活噪音大大减少。随后,何巧四处协调,又找到一处更宽敞、隔音效果更好的活动场所,从此棋牌室再也没有引发噪音扰民投诉。
为了给更多的听障群众普法,2020年10月29日,何巧首次把普法课堂搬进了社区活动室。听说巧姐要上课,听障群众早早地就挤进了活动室。何巧手随嘴动,表达流畅,她向“学生”讲授《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还列举发生在身边事例帮助大家理解,活动室时时响起欢快笑声和掌声。
如今,何巧主导的特殊普法课举办了近10场,《残疾人保护法》、《劳动法》等都已纳入授课计划。听障群众表示,普法课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法律知识,知道了如何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遇到问题也懂得怎么去处理。
社区有个14岁的听障少年小李,曾一度对未来很迷茫,认为自己是残疾人,看不到未来希望,自暴自弃决意辍学。何巧了解情况后,一方面联系专业心理咨询师对李某心理疏导,另一方面在生活上予以细心关照,小李最终同意返回校园。紧接着,何巧针对社区听障青少年开设了“巧姐无声微课堂”,邀请少年们看励志影片、开展文体活动,帮助他们树立乐观阳光的人生态度。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小李考得不错,受到学校的通报表扬。小李在微信里告诉何巧:“何阿姨,您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我一定好好读书。”
何巧给社区听障人士上课。新华社 图
居民评价:工作细致入微,无声胜有声
在何巧的倡导下,社区8名中青年听障人士成立了一支“无声义务巡逻队”。去年国庆节,这支巡逻队在她的带领下,开始了第一次巡逻。“别的社区居民能干的事,我们也行!”如今,只要走进这个社区,就会看到这些听障群众戴着鲜红袖标,信心十足巡逻在辖区楼宇、街巷间,成为街区一道特别的风景。“想不到残疾人还可以干这么多事情。”社区居民都惊讶于听障群众的变化。
现在,何巧关注听障群众的目光放得更远了。她常常与各行业的专家教授们交流探讨,为更多社区、重庆市乃至全国的听障群众寻找更高效便捷的交流方案。何巧计划与相关行业的专家教授共同制作一份《手语交流手册》,这份手册类似《英语常用100句》,好上手、易操作。她计划先在公安系统内部推广,时机成熟后普及到各部门和窗口单位,方便工作人员更便捷有效地为听力障碍群众提供咨询办事服务。何巧还与西南政法大学合作,将磁建村社区设立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让未来的法律工作者在这里学习手语。
一言一行见初心,一举一动担使命。凭借出色的工作,何巧先后被授予“重庆市最美渝警楷模”“全国最美基层民警”“重庆好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在听障群众看来,何巧虽没有刑警侦破大案要案的显赫战功,也没有特警队员英勇善战的辉煌荣耀,却把为民服务的脚印留在平凡岗位上,把共产党员的口碑印在老百姓心里。
在“巧姐无声警务室”的墙上,记录着听障人士们的心声:“何巧警官,工作细致入微,无声胜有声。”“雨打风吹,在何警官心里,我们的事永远是大事。”“热心帮助聋哑人,聋哑人爱你。”
警务室墙上的贴纸,全是社区听障人士对何巧的赞美。 澎湃新闻记者 王鑫 图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