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影评|很高兴遇见你,后会无期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青豆
2014-07-26 10:34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后会无期》的最大问题不在于这能不能算一部“电影”。

《后会无期》海报。

        《老友记》里有一集,Monica和高中时的校草重逢,校草约她吃饭,Monica高兴得好像少女,对Ross喊,我要和校草约会啦,这是我欠自己的——欠那个高中时重达两百斤的胖子Monica的。

        结果真到了约会的时候,Monica发现校草还是骑高中时的摩托车来接她,说高中时的回忆,甚至连校草的工作,也还是高中时的那份兼职。校草十几年来一点没变,依然相貌英俊,也依然言行幼稚。

        一顿饭吃罢,Monica说,我今天不仅和校草约会了,我还要甩了校草。

        而这,就是我看完《后会无期》后的感受。

        《后会无期》的最大问题不在于这能不能算一部“电影”,韩寒会不会叙事,有没有基本的导演能力——而在于,它所讲述的故事,塑造的人物,传达的精神,整体的风貌,让人觉得,韩寒没有变——这没有变不是褒义的,而是指他思考世界的方式、格局和审美趣味,都停留在那个让他一炮而红的2000年。

        而那些曾经被他文章里的聪明震住过,被他访谈时的急智吸引过,被他退学时的叛逆激励过的同龄人,已经长大,读过更多书,看过更多电影,见过更多人,谈过更多恋爱——用《后会无期》里的话说,“观过世界了”。所以,再用过去那一套想唬住这一批观众,恐怕是不行了。

        在这部电影里,韩寒确实保留了他作为作家的一些基本特色。比如他喜欢玩的文字游戏,依然洒落在每个人物的台词里,比如他总是习惯性“灭high”,擅长描写人物在狼狈处境下的尴尬。可惜的是,这种类型的小聪明,放在这个段子手严重过剩的“自媒体时代”来看,真的远远不够了,人们的胃口不仅被养大,口味也早已被养刁了——会讲段子不稀奇了,会讲段子简直快变成人类网络社交的必备技能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后会无期》里数量有限的搞笑台词和幽默桥段还要被拖沓无聊的鸡汤故事稀释一遍,就更没有味道了。

        而比起这一点,韩寒在整部电影的审美和格局上依然保留了他作为一名当年的小镇青年的取向——这才是最让我惊讶和不满足的。

        首先体现这一点的是人物设置,小镇姑娘,妓女,摩托车骑士⋯⋯这些公路片主角旅途中的过客,都太典型,太符号化了。而且,还是过去的公路片,用得不要再用的,老土过时的符号。基本上只要看一眼身份,就能猜出大概剧情:小镇姑娘是初恋,妓女是真爱,骑士是骗子——简直就是标配。

        多多少少的文艺青年幻想过遇见这样一群人,多多少少的小说电影讲过相似的故事——于是,韩寒就照着他看过的电影,读过的小说,又一模一样讲了一遍,还多此一举地加上了虚假矫情的人物前史。

        也许,十五年前,未经世事的少年头一次听到一个关于亡妻和空间探测器的故事,一个父亲和笔友的故事,一个妓女和骗子的故事时,会受到一些感动和冲击。但是,今天,天涯热帖已经把狗血洒尽,张嘉佳们已经把睡前故事说烂的今天,这三个故事,要鸡汤不够鸡汤,要狗血不够狗血,谈不上小清新,够不到治愈系,只是一碗寡淡的凉白开。冯绍峰和陈柏霖还要把这碗凉白开当酒喝下,然后开始念更虚假矫情的伤感台词。

        这些人和他们的故事之所以显得格外虚假,是因为细节的缺失,台词的不到位和人物塑造的草率。这导致了所有的角色,都沉浸在一种想像出来的苦难中。冯绍峰一脸决绝地说“这才是现实”,陈柏霖全程忧郁,袁泉嘴唇颤抖,没头没尾地来一句“爱是克制”——全部都是一副经历了巨大磨难,被现实彻底击垮的样子。

        可其实并没有。或者说,电影没有用故事和台词向观众证明这一点。

        而想象自己很苦,不顾逻辑地把自己的忧郁严重化,觉得苦难是一件很酷的事,都是少年的特权。现在,电影将少年的强说愁原封不动地搬到了成人世界里,就显得非常幼稚可笑了。

        这样的故事和人物给我的感觉,就好像韩寒本人,不管是三观还是审美,都没有从当年的叛逆少年里毕业,来面对真实的成人世界。他依然以当年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呈现出的质感也就因此变成了一个热爱电影的中二少年,满腔热血又无病呻吟的稚嫩习作。

        一位导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充满了习作气,技术上漏洞百出,叙事节奏一塌糊涂,人物单薄虚假⋯⋯这些都是可以被原谅的,因为这只是一部习作。很多人其实在不满的,是这样一部习作就上了院线,并且好像即将在营销、粉丝和资本的三方驱动下变成又一个“票房奇迹”,可这事儿难道能怪韩寒?

        所以我认为,《后会无期》或《小时代》的票房有多成功,这件事有多畸形已经不用讨论了,这是一个必经过程。值得讨论的是,无论是韩寒还是郭敬明,他们作为创作者,在这十几年中竟然毫无长进。心智、观念,修辞手法,全部停留在十几年前。韩寒依然带着小镇青年的叛逆抖着无穷无尽的机灵,抒着青春期的情;郭敬明依然保留着第一次来上海时满腔拜物的憧憬,编造着幻想中的优渥生活。如今,他们只是从小说到电影,换了个媒介,用陈旧的符号和老套的意象继续喂养又一代年轻人。争啊吵的,这几年谁也没长高过。

        我一直很同意郭敬明的一个说法,谁都不会永远年轻,但总有人正在年轻。我将这解读为审美上的“年轻”,总有人正在经历被表面的,浮夸的,不走心的装饰吸引住的阶段,而这个阶段终究会过去。

        然后,就可以像Monica一样,对校草说一句:很高兴遇过你,现在,可以再见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