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香港书展札记︱最重要4家学术出版社的26种社科书

澎湃新闻记者 周哲
2014-07-24 17:44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香港独特的地缘优势,让其在自由港身份之外,更成为中文世界学术出版的重镇。多少年来,凡旅行香港,朋友拜托我携带的无非这三大样:免税奢侈品、安全奶粉、那些大陆买不到的学术出版物。

        随着大陆的经济崛起,香港作为购物天堂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然而香港书展却人潮汹涌,不少读书人专程过境,只为听一场讲座,再带几本书。就高端文化与学术出版这个领域而言,香港是个有历史积淀的地方。东西方两种学术传统在这里交汇,开放的环境也使得各异的思想得以生存。在书展看香港的学术出版,能够于不同的风格与偏好间,看出香港思想文化发展的独特道路来——其中既蕴藏着数代中国学人的苦心孤诣,更可体会到香港勾连起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乃至欧美世界的独特地位。

        2014年香港书展的学术出版物,依旧延续着这几大特点:先人一步的历史钩沉,独具价值的香港意识、极富高度的国际视野。

        

        香港联合出版集团

        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是香港最大的出版集团,旗下有十余家出版商,其中最为响当当的名号是: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1949年后,商务、中华、三联这些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占据最重要地位的出版社,其主要的出版业务从上海、香港两地移址北京,其香港分部继续在地经营。如今香港商务、三联等都已发展成为独立经营的大型综合性出版机构,占据着书展入场处最为醒目的位置。

        商务印书馆于76年后重版的《香港指南》,一度位居联合出版集团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本书为民国名流陈公哲在1938年迁居香港后所作,是目前所见最早一本以旅游指南方式介绍香港的著作。作为一名考古学家,陈公哲在书对香港历史与文物有许多探讨,但更有彼时香港的电车班次与食肆地址。这使得本书既具备相当史料价值,也可为一般读者原汁原味还原当时香港。
        香港三联书店与内地三联书店有着相似基因,既有严肃学术著作,也能在学界与通俗文化间搭起一座桥梁,出版大量兼具可读性和思想性的高品质文化读物,香港本土重要文化人卢玮銮、熊志琴主编的《香港文化众声道》即是一例。此系列缘于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所的“口述历史:香港文学与文化”研究计划。两位编者投入逾十年时间,向四十多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的香港文坛、文化界前辈进行口述历史访问,受访者包括何振亚、奚会暲、古梅、孙述宇、王健武、林悦恒、胡菊人及戴天等人。全书将分四册,第一册于今年书展推出。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是目前香港学术界最重要的出版社之一,其创社理念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创校理念相一致:在香港这样一个古今中西交汇的独特地方,存续和传播中国文化、使之与世界文化融通互动。因此,中文大学出版社一开始就是一家中、英双语出版社,向中、英文学术界开放,作者群荟萃了李约瑟、钱穆、钱存训、狄百瑞、刘殿爵、饶宗颐、王尔敏、胡秀英、许倬云、王赓武、安乐哲等中西大家。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甘琦女士,是北京万圣书园的创始人之一;港中大出版社也因此更具中国视野,与内地出版社有颇多合作。

        港中大“三十·三十”书系。其丛书名即透露出鲜明的问题意识:在“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这一充满接续与断裂意味的历史分期下,探讨共和国六十年来的变迁。作者学术背景广泛,立场也不尽相同用编者的话说,就是“期待群峰并峙,自然形成充满张力的对话和问辩;而峰峰相映,带来更为辽阔和超越的认识景观。”

        目前丛书已出版郭于华《受苦人的讲述》、郭益耀《中国农业的不稳定性》、高王凌《中国农民反行为研究》、高默波《高家村》五种,并即将推出林春《中国的社会主义转型》等三种。

        
        
        “边城思想者”为港中大出版社本次书展特别推介的系列丛书。“边城”意指香港的边陲地位,故本套丛书是汇聚香港学人的公共论坛,以在“边城”内外传播他们的观点和理念。这本《再见亚洲》立足香港,集合亚洲各地学者,对二十一世纪再度成为世界焦点的亚洲,进行不同角度、领域与历史时段的思想性研究。《上海书评》曾介绍过的周保松教授《政治的道德》也属于这一系列。
        港中大与北京三联“大家小书”系列进行版权合作,推出一套“慢读经典”丛书。左起分别为:汪晖读鲁迅,朱鸿林读黄宗羲、王绍光读波朗尼、吴增定读尼采、刘小枫读埃斯库罗斯。这套丛书相信大陆读者已经相当熟悉,不知香港世界的读者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女性、战争与回忆》一书获第七届香港书奖。 “1937年国民党政府把重庆列為陪都,重庆於是跃然成為战时中国政治中心之一。成长与生活在这里的女性忽然发现,战争从遥远的新闻变做难以逃避的生活状态。响彻城市上空的警报、逼仄拥挤的防空洞、不断飞涨的物价、流落街头的孤儿,以及如潮水般涌入的各地难民,都成為她们的集体回忆……”

        作者李丹柯为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歷史系副教授,她走访了三十五位当年生活在重庆的女性,记录了她们的口述歷史。作者秉持一种“私人的就是政治的”史观,聚焦于女性的生活体验和私人经歷,探究战争在女性的生存和生活中打下何种烙印,而女性又如何通过抗争和忍耐来抵抗战争的残酷。

        本书由裴宜理与《亚太学刊》主编塞尔登编纂,集合了李静君、崔大伟等多位海内外最出色的当代中国研究学人,从冲突与抗争的角度,探索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三十多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嬗变和复杂根源。是一本了解当前中国社会冲突研究最前沿研究的重要论文集。
        本书为简体字版,是神户大学教授王柯的一本重要著作。日文版自1995年出版后,被公认为迄今為止关於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最权威的研究著作,涵盖了众多珍贵的一手史料。本书在日文版基础上经过了大幅度的充实及修订,增补了追究历史渊源的章节,加入作者新近的研究成果,推进了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在新疆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本书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此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将于九月出版日本外务省前国际情报局局长孙崎享的著作——《钓鱼台、独岛、北方四岛》。孙崎享是日本资深外交官,1943年生於鞍山,1966年从东京大学法学部中途退学,进入外务省。曾派驻美国、英国、苏联、伊拉克、加拿大,歷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国际情报局长、驻伊朗大使。并曾任防卫大学教授。

        在钓鱼岛事件最为紧张之时,孙崎享以“必须避免日中因為钓鱼岛而战”,“钓鱼岛并非日本固有领土”的观点而在两国广为人知。这本书是他任国际情报局局长时,为研究中日领土纠纷问题而写就的。本书用中正客观的立场讨论了存在于日本和中国、韩国、俄罗斯等之间的有冲突的领土问题,明白简洁地梳理历史的来龙去脉,尤其作者以资深外交官的丰富经验和缜密推论检视涉事各国的现状和未来的动向,极具啟发性。在书中,作者坦诚且富有说服力地规劝日本民众不要被狭隘的民族主义遮蔽,让日本人试着倾听中国、韩国等对方国家的逻辑,在互相理解的前提下寻求解决方案,从而缔造东亚真正的和平与发展,由此能看到一个真正关心日本的长远战略利益的政治家的眼光。

        牛津大学出版社

        牛津大学出版社传统上多出版词典、英语学习读物及《圣经》,但在其学术及普及出版部总编辑林道群的长期耕耘下,香港书展最受关注的严肃读物中,牛津常常能占据半壁江山。林道群是香港出版界的传奇人物,他毕业后在香港三联书店,与当时的总编辑董秀玉共同工作。董秀玉离开香港后,他转而进入牛津工作。港中大总编辑甘琦称赞他是“古典式的个人英雄”,“单枪匹马,举重若轻,把组稿、编辑、设计、印制、宣传全部包揽,一年变出五十种美仑美奂的书,还卖得风生水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出版《圣经》时,其特点在于版本的多样性和装订形式的多样性:装订的主要形式为硬皮装订、略有重叠边缘的软皮装订、有重叠边缘的软皮装订和带尼龙滑扣的软皮装订。装订的材料也包括从小羊皮到木纹纸内的多种材料。这一装帧特色,决定了牛津出版的学术类书籍亦十分精美,其装帧宛若艺术品般令人爱不释手。

        今年已87岁高龄的张思之是中国法律界的传奇律师。他是1950年代的新中国第一代律师,也是“三反五反”中的“京城律师头号右派”。经由十五年“劳动改造”,在文革后复出,出任林彪江青“两案”辩护小组组长。在近年来的李庄等案中,他又再度显示出一名老法律人的风骨。其一生经历,正是一部中国法治的当代史。 本书即是他对当代中国最敏感案件的回忆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继去年出版《萧军延安日记》后,今年牛津又再出版《萧军东北日记》与《萧军日记补遗》。

        1940年6月15日,萧军來到延安,这次他在延安一住就是六年,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萧军一家随“鲁艺”前往东北解放区,告别了延安和中共中央。1940-1950这十年中,萧军写下了内容丰富的日记。这套丛书让读者透过萧军的眼睛,看到延安与东北解放区政治文化的诸多面向。在去年《延安日记》出版后,引发诸多讨论。今年7月刚刚出版的《东北日记》及《补遗》,围绕其的讨论还尚未开始,但已足以让人期待。

        2009年,北岛、李陀出版了以他们的同代人为访谈对象的《七十年代》。寻访了一批“从懵懂的少年期就跨入罕有的历史夹缝中”,并在走出七十年代后,成为了二十世纪末中国社会中最有活力和能量、也是最具争议的一个知识群体。五年之后,二人又出版了《七十年代·二集》。这一次他们吸收读者在第一部之后提出的意见,侧重搜寻了“各個方面、各个阶层”的“在七十年代的夹缝中生存的人”,包括张炜、于坚、格非、陈红兵、郑丹、秦晓、阿来、汪晖等。

        

        香港大学出版社

        作为香港第一学府,其附属的香港大学出版社也同样是一家中英双语出版社。香港大学在历史学、宗教、文化研究、区域研究等领域拥有深厚积淀,不仅学校拥有大量深富影响力的著名学者,其在译介欧美学界的中国研究方面也颇具优势。

        

 

        梅·戈尔斯坦 (Melvyn C. Goldstein) 是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人类学教授。他的《西藏现代史》目前已出版三卷,是最为重要的西藏现代史研究著作之一。其中第一卷《西藏现代史(1913-1951):喇嘛王国的覆灭》已有简体字版,这是第二卷《西藏现代史(1951-1955):暴风雨之前的平静》首次出版简体字版。作者原本计划以三卷本结束此一研究计划,以第三卷囊括西藏1955-1959年的历史。但随着近年来这段历史不断有史料浮出水面,作者最终将此一历史时期拆为两卷本。其中第三卷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Volume 3: The Storm Clouds Descend, 1955-1957已经出版,而第四卷目前作者依旧在写作之中。

        裴宜理于2012年10月推出的新书《安源——发掘中国革命之传统》(Anyuan–Mining China’s Revolutionary Tradition),终于在今年推出了繁体中文版。在本书中,裴宜理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源頭——安源工人罢工谈起,揭示了1920年代毛澤東、李立三和劉少奇如何利用思想文化資源资源,对工人进行动员。而在1949年以后,这一动员传统又以与其他的思想意识相结合的方式,在树立革命正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改革开放后,官方和民间通过各种文化媒介对安源革命的重现和解读。裴宜理认为,此种对革命传统的不断动员,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能力,也是其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宗树人(David A. Palmer)与夏龙(Glenn Shive,亚洲区基督教高等教育董事会副主席)、魏克利(Philip L. Wickeri,香港圣公会大主教神学及歷史研究顾问)合编了这本探讨华人宗教生活的论文集。此书英文版出版于2011年,中文版则刚刚推出。

        本书主要编者之一宗树人教授,是一名擅长于社会史及田野调查的宗教学者。这决定了本书的一个研究取向:强调民众宗教生活的实践,而非教规或信仰义理。佛道儒、民间信仰、伊斯兰及基督诸教皆有所涉及﹔它们没有被视做分割的体系,而是相互交织的一连串宗教表述。书中译名虽为“中国人”,但研究范围包括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社会,更接近我们一般所讲的“华人”。外来宗教的扩散和本土新兴宗教的兴起,使得当前中国人的信仰呈现出多元混杂的面貌,因此这本对实践描述更甚于理论探讨的田野研究,就彰显出其独特的价值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