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千里大返乡,溪洛渡移民问题十年未解

澎湃新闻记者 严昊 发自云南永善
2014-07-26 08:50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黄华镇朝阳集,一位妇女背着婴儿走在移民安置区内。澎湃新闻 李坤 图

        一个是云南最东北靠近四川的永善县溪洛渡镇,一个是云南最西南靠近缅甸的孟连县勐马镇,如果不是因为溪洛渡水电站的移民工作,两地的人可能永远也不会联系到一起。

        2003年底起为世界第三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开始进行移民搬迁,溪洛渡镇1997名移民被迫甚至被驱赶着前往了1300公里外的勐马镇。但是,其中1661人受不了与亲人的分隔和当地的环境,又返回了老家。

近500家庭外迁1300公里

        自从2004年被迫离家已经整整十年了,已经50岁的曾齐秀依旧找不到自己的家。

        曾齐秀原本是溪洛渡镇三坪村村民,她家就处在装机容量仅次于三峡的溪洛渡水电站施工区。2003年12月,永善县政府发文要求,在工程项目工期提前,安置区不完全具备搬迁条件的情况下,要采取“临时过渡搬迁措施”。过渡期不超过6个月,每人每月发200元生活补贴。

        这就是移民们所称的“先搬迁,后安置”政策,水电站右岸施工区搬迁人口包括溪洛渡镇的农场村、三坪村,下属23个村民小组1250户。

        面对这种没有安置就要搬迁的规定,曾齐秀选择了在施工区外搭建石棉瓦的临时棚生活,但是这种生活对她一家来说并不是最糟的,他们一家最害怕的还是被迁往孟连县。

        永善县移民开发局局长刘峰告诉澎湃新闻,施工区涉及4628名移民,按照当时的要求,其中4500人要搬到1300公里外的孟连县。

        但是,对于外迁,几乎没有移民乐意。“群众很反感,他们几十年都盼望电站建设,要修了他们却要背井离乡。”刘峰介绍,当时有的移民还上街游行,县政府只能向上级反映:全部外迁实施不了。

        于是政策松了口子,移民可以提出自行安置的申请,但必须符合一项条件,包括:有亲属在县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或者以二三产经营为主,有自有产权房屋以及有亲友愿意接纳等。对于不能满足这些条件的,还是要统一外迁到孟连县。

        “最后决定以外迁为主,内安为辅,外迁了474户1997人,剩下的自行安置。”刘峰介绍。

        曾齐秀家就在这474户中,与其中绝大多数家庭一样,她并不是自愿外迁。当时,曾齐秀也在投亲靠友,最终她决定投奔同在永善的弟弟。“弟弟同意了,他们生产队也盖章了。”曾齐秀表示,按照政府要求她和弟弟签订了协议。但是她还是没能避免外迁。

        曾齐秀称,2006年7月底,她和丈夫以及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被强制带上一辆大客车,经过三天两夜的颠簸被送到了勐马镇的安置点,她的两个女儿在外打工“躲过一劫”。

        “我们的棚子被推土机推掉,东西全被埋了”。曾齐秀给提供的一份影像资料证实了当时的状况。

        一名永善移民告诉澎湃新闻,当时她的嫂子为了躲避强制外迁,在准备躲到山洞的路上落入水中被冲走,尸体三天后才在下游被找到。

溪洛渡水电站大坝横跨在金沙江上。

澎湃新闻 李坤 图

移民无法适应迁入地生活

        据永善县官方的统计数据,到2006年4月,溪洛渡施工区尚滞留移民237户,1053人未完成安置。云南省下达指令,永善必须在当年7月20日前完成所有滞留移民的搬迁。

        在1300公里外的勐马镇,一幢两层楼112平方米的住房已经为曾齐秀一家准备好。“(一家人)除了一身衣服和两小床杯子(什么都没有),只能睡在纸板上。”曾齐秀介绍,房子里只有两眼灶、一口锅、一些柴火和20斤米。

        一家三口来到孟连县后不久,曾齐秀的儿子可能是水土不服,脸上出现浮肿,只住了十天,丈夫就带着儿子返回永善了。“米吃完就走了”。曾齐秀说,她熬了一个月以后也回去了。

        孟连县全称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隶属于普洱市,是通向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门户。

        曾齐秀抱怨,当地稻谷的产量很低,并且农田离住宅很远,要走1个小时。

        2005年,《中国三峡工程报》曾发表过一篇《希望在移民新村放飞》称,孟连县勐马镇的移民新村共居住着永善县5批外迁移民238户1010人。移民新村坐落在四面环山、风景秀丽的西南边陲——孟连县勐马镇,这里农业生产条件好,耕作水平高,稻谷生产每亩可达600多斤。一年种两季稻谷,粮食和经济收入与迁出地相比,大幅度提高。

        但是有从孟连县回流的移民说,那里的生存条件并不好。远不如搬迁前。“那里的稻田亩产只有600斤,种两季也只有1200斤,而在永善,稻田亩产1600斤,还可以中一些小麦蔬菜等”。回流移民谭红林称。

        在永善县移民开发局局长刘峰看来,勐马镇也很不适合移民安置。首先,群众反映房屋质量有些问题,其次,耕种半径太大,配置的土地离家3到7公里,村民要走一个小时去干活,不方便。

        刘峰还表示,移民难以融入当地民俗民风。“当地主要是佤族傣族哈尼族,移民都是汉族,真的不适应。”

        “那边人少地多,但是我们施工区移民属于县城周边,半商半农。移民告诉我,温饱没问题,发展赚钱,没可能。”刘峰说。

 移民问题曾属于禁忌话题

        “宁坐三年牢,不愿搬思茅(普洱)”、“坐牢三年,不搬孟连”,这些口号曾在永善的移民间广泛传播。

        永善县一名官员介绍,溪洛渡施工区的不少移民原来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并不低。施工区涉及的23个村民小组,地处干热河谷地区,光热条件好,物产丰富。

        永善县委组织部2013年的一份调研报告回顾了当时的情况,部分移民故土难离,亲情难舍和对电站建设几十年的期盼,以及前瞻电站建设发展的机遇与希望值过高,加之紧靠县城,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经济较为富裕等原因,导致少数移民不愿外迁。

        这份报告指出,由于这些原因,少部分移民群众出现了上访、上书、不与设计施工等单位配合现象,甚至还有极少数人,拒不外迁,使移民搬迁工作陷入困境。

        既然遭到这样的反对,为什么当初还要把移民安置到勐马镇?

        2006年,时任永善县县长肖本敏次年在溪洛渡电站施工区滞留移民安置工作动员大会上,解释说:永善生态环境脆弱,山高坡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除了高寒冷凉地区,其他区域人均耕地不足1.2亩,溪洛渡镇的人均耕地也仅有0.82亩,要在县内找到一个适合大多数移民长远生存发展的空间,十分困难。

        施工区移民只是水电站最早的一批移民,涉及向家坝和溪洛渡两大水电站的永善县的总移民人数超过4万,而永善县被两座水电站淹没的土地则超过10万亩。

        实际上,对于是否要将大批移民迁到孟连,云南政府的态度也出现过反复。

        2004年12月,时任云南省常务副省长秦光荣在云南省移民工作会议上说,从2003年8月以来,云南省已经出现多起百人以上的移民集体上访事件,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上千移民群众集体上访。

        秦光荣表示,要以“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为目标,要让移民自主选择安置方式和途径,“以本地安置为主、外迁安置为辅”,坚持“安置地条件要优于迁出地”的原则。

        但据《凤凰周刊》报道,云南省政府高层领导在一次会议上表示,秦光荣所作报告只代表其个人意见。在2005年9月,时任永善县县长的肖本敏强调,要坚持“以外迁安置和大农业生产安置为主”的原则,不动摇。

        2007年6月,时任溪洛渡镇党委书记刘兴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年多来,外迁移民的生活非常稳定、富裕,自愿外迁的,一次都没有回来,回来的人也主要是探亲,很快就回孟连了。”

        溪洛渡水电站施工区移民外迁回流问题,一度属于禁忌话题。如今,永善县也不再回避,移民局局长刘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外迁到孟连的移民已经有394户1661人举家回到了永善。

        当时强制迁走这些移民做了大量工作,这些移民回流后又给地方政府出了一道难题。“群众回来只能到县城租房子,整天到市政府县政府上访,不解决真的不行,稳定是大问题。”

        刘峰介绍,2009年,永善提出对这些移民进行再安置,政府把宅基地划好,做好三通一平,让移民自己建房,并给予一个人一万元的补助。“钱是三峡出的。但有些帐是算不清楚的。”

        但是时至今日,曾齐秀一家仍然没有与政府签订再安置协议。她拿出了一份2012年底政府对她家做出的补偿明细表,如果选择城镇安置,她一家五口房屋、田地和补助总共金额为22.6万元,其中每人还要扣除3万余元共计15万余元作为统筹资金,由政府每月返给每人160元。曾齐秀表示,扣除这15万后的7万余元无法满足建房需求。

        在这份明细表里,曾齐秀对土地补偿最为不满。她表示,她家原有2亩水田、4亩旱地,然而土地补偿却只有11.6万元。据记者了解,以花椒园为例,目前当地的补偿价格为每亩7万左右。

        目前,像曾齐秀这样尚未达成补偿协议的回流移民还有20户,十年的折返迁徙后,他们的故土俨然成为异乡,仍然靠租房或投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