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石泰峰履新苏州1个月整,调研行程透露了哪些信号?

澎湃新闻记者 吴志刚
2014-07-24 09:45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石泰峰在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听取有关情况介绍。

        “到苏州担任市委书记责任重大,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尽快熟悉情况、适应环境,与苏州人民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真正做一个融入苏州、情系苏州、建设苏州、全心全意为苏州人民谋利益的苏州人。”2014年6月23日,江苏省委副书记石泰峰兼任苏州市委书记,在当日的就职讲话中,石泰峰如此表态。

        到7月23日,石泰峰已履新苏州整整1个月的时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到,这1个月内,石泰峰的调研足迹恰好遍布了苏州下辖的全部行政区域——“4市6区”。而他走访了哪些企事业单位、会见了哪些人、发表了哪些讲话,不仅透露出他的施政重心和工作思考,也能从侧面反映出这个主政官员的某些个性特征。

首站苏州工业园区

        在6月23日的就职讲话中,石泰峰表示,当前苏州正处于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肩负这样一个历史使命,深感担子沉甸甸。他将始终以推动苏州改革发展为己任,以苏州人民福祉为重。

        由省委副书记出任地级市的“一把手”,这在中国官场上并不多见。外界也不免担心,这个学者型官员此前并无主政地方的丰富经验,对于掌舵苏州这么重要的城市,他能轻松胜任吗?

        打消外界顾虑的,只能是他的行动。就职当天,石泰峰就投入了新的“角色”。23日晚,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央综治办主任陈训秋来苏调研,石泰峰会见了陈训秋一行。次日晚,他又接见了来苏的福建省漳州市党政考察团。

        “新官上任”,调研先行。石泰峰履新后调研的“第一站”选择何处颇受关注。

        与上任市委书记蒋宏坤一样,石泰峰将目光首先投向了苏州工业园区,这个有着20年历史、被称为苏州“经济引擎”的中新合作园区历来为苏州主政者所看重。

        “中央电视台有档栏目叫《寻宝》,我今天到园区来调研就是来‘寻宝’的,是向大家来学习的。” 6月26日,在就任市委书记的第4天,来到苏州工业园区,石泰峰开门见山。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苏州工业园区以占苏州市3.4%的土地、7.2%的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学习、借鉴新加坡而崛起的苏州工业园区不仅是苏州、江苏的“城市名片”,甚至可看作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缩影和象征。

        当天,在工业园区,石泰峰考察了总投资286亿元的“苏州中心”项目以及金龙客车、晶方半导体、飞利浦医疗、三星电子液晶显示、信达生物制药、方洲邻里中心等。调研中,石泰峰表示,“园区经验”同“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一起,是苏州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法宝”。

        石泰峰说,2014年是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又恰逢园区开发建设20年。“二十年,从一个人的学习生涯来说正好博士毕业。可以说,园区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已经‘博士毕业’,逐渐成为创业者向往、苏州人自豪、外来人羡慕的一片热土。”

        他要求这个被人高看一眼的“高材生”要有更宏远的志向和追求。“园区今后的发展定位要更高,不能满足于在全国同类开发区中保持领先,更要同上海浦东、深圳前海等先进地区比。”

“三大法宝”要与时俱进

        在调研苏州工业园区之后,石泰峰第二站、第三站的调研对象分别是昆山和张家港这两个县级市。先后调研工业园区、昆山、张家港,这无疑与“园区经验”、“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这“三大法宝”相吻合。

        6月30日,石泰峰赴昆山调研,他表示,之前曾多次来过昆山,每一次都有新感受、新收获。昆山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从自费创办开发区起步,成功走出了一条“昆山之路”。

        调研中,石泰峰非常注重转型升级,他先后来到花桥国际商务城、昆山开发区、昆山高新区,深入企业和产业园区、基地,了解创新发展情况。石泰峰表示,昆山的发展就是苏州发展变化的“精装本”和“浓缩版”,苏州“两个率先”的探索、进程和实践成效,在昆山体现得更为明显、更为典型。他高度评价“昆山之路”,寄语昆山在新时期抓住新机遇,为全省转型升级打好“头阵”。

        7月8日下午到7月9日上午,石泰峰到张家港进行调研,利用两个半天时间,石泰峰先后察看了沙钢集团、页岩气基地、江苏化工品交易中心、康得新光学膜基地、富瑞特种装备、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等。

        在听取了张家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后,石泰峰表示,张家港是率先科学和谐发展的标兵,孕育了远近闻名的“张家港精神”,为苏州和江苏赢得了荣誉。多年来,张家港创造了全国第一家内河港型保税区、第一家县级“全国文明城市”以及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县市等各领域的多项“第一”,培育了沙钢、华芳等一批苏南地区首屈一指的规模企业集群。

        石泰峰称,“张家港精神”是张家港最大的城市品牌、最核心的文化,要用好并与时俱进发扬光大这个“传家宝”。

        从上述讲话不难看出,无论是“园区经验”、“昆山之路”还是“张家港精神”,石泰峰都希望其在新的时期与时俱进,发掘新的内涵。比如,对张家港,石泰峰提出,该市临港沿江产业基础好,又有保税区和保税港区功能政策叠加优势,未来还将建成沪通铁路江南枢纽站,可以说既有先天的政策优势,又有现实的有利条件,要提早谋划、主动出击,加快对接上海自贸区,大力发展临港沿江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

        澎湃新闻了解到,“张家港精神”的说法萌生于上世纪80年代,张家港市前身沙洲县的干部群众打破传统农业经济的束缚,大办乡镇企业,开拓外向型经济,实现了张家港的第一次跨越。90年代初,张家港主政者提出要在全市弘扬这种“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用于鼓舞人们在“苏南方阵”中争先进位。

        “昆山之路”的说法同样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原本经济排名苏州末位的昆山,以1985年自费建设开发区为新的起点,迅速驶入经济国际化的轨道。1988年《人民日报》刊发报道,赞扬昆山开发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功走出了一条“昆山之路”。

后半月密集调研,各有所指

        自7月12日起,石泰峰开始密集调研其他区、市,他在10天的时间调研了7个地区。7月12日,石泰峰调研姑苏区。7月15日,调研高新区。7月16日,调研常熟市。16日下午到17日上午调研太仓市。19日,他来到了吴江区。21日上午则是吴中区。21日下午调研相城区。随着相城区调研结束,苏州“4市6区”被“一网打尽”。

        在不同地区,石泰峰调研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在姑苏区,石泰峰强调,要不断探索创新古城保护利用的“苏州模式”。在太仓市,要继续实施“以港强市”战略,同时打造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太仓样本”。吴中区是苏州山水精华所在,是吴地文化、太湖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石泰峰强调要着力做好城乡统筹、转型升级的同时,要以铁的纪律加强太湖水环境治理,科学定位、有序推动太湖地区产业发展。

        每次调研完成,石泰峰会对该地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要求。

        澎湃新闻统计显示,除了10次调研,石泰峰在履新苏州的第1个月,还主持参加会议7次,包括6月27日,通报市委常委班子、市政府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7月1日,主持召开民生实事项目推进情况座谈会;7月7日,市委常委会召开,分析上半年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7月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重点项目现场推进会;7月9日,主持召开深化改革工作汇报会。等等。

        此外,1个月内,石泰峰会见中央、其他省市党政代表以及企业代表共计10余次。其中包括原苏州市委书记陈德铭。7月8日,全国政协常委、海协会会长陈德铭到苏州考察台资企业发展情况,石泰峰会见了陈德铭一行。

        如此高频度的密集调研、会见、主持会议等,也显现出了石泰峰的勤勉、接地气的务实作风。

 “新掌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考验

        “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这是石泰峰就任苏州市委书记头月外出调研时,突出强调的高频词汇。

        苏州,作为江苏经济最大份额城市、中国经济“第六城”(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在外界看来虽仍然光鲜、成绩喜人。但对于这个城市的主政者来说,这仅仅是硬币的其中一面。另一面的真相,套用石泰峰在苏州深化改革工作汇报会上的说法,当前苏州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转型升级关键期和深化改革攻坚期,“促改革与稳增长、快转型的任务十分繁重,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仅以经济领域的表现为例,2014年上半年,苏州面临着“投资需求放缓、生产动力不足、经营成本上升、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多重问题。比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月回落,新开工以及项目储备增势略显疲态,在全市35个行业中,利润出现同比下降的行业仍占到45.7%……若干重要的经济观察指标,都指向了苏州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稳中有进”、“稳中有忧”。

        在如此背景下,外界也不免担心,此前甚少分管经济工作的这位苏州“新掌门人”,能否游刃应对苏州眼前的压力与未来的隐忧?

        面对困境,石泰峰已然成竹在胸。

        在履新苏州2周后,7月8日,在全市重点项目现场推进会上,石泰峰开出了他的“药方”:“要始终把重点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更大力度狠抓有效投入,力争在2014年完成210项市级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超过2000亿元,“确保”年内完成政府性投资1200亿元,带动全社会投资不低于3500亿元,“确保”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左右。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今天的大项目就是明天的大企业”,“投入是产出的前提,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稳增长、促转型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保持必要的投资强度”……石泰峰用近乎大白话的语言,要求苏州“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与之同时,他则要求政府相关部门要营造更优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效率、减少行政审批。

        相隔9天之后,7月17日,石泰峰又召开了苏州市企业家座谈会。他说,对以外资为主导的苏州工业而言,短期看,国际环境更趋复杂,稳增长面临更大压力;长远看,复杂的外部环境能够助推企业加快创新步伐,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难得的转型机遇期。因此,必须坚持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来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增创新的竞争优势。

        这种重视投资拉动、注重政府引导、优化服务意识的风格,其实正是江苏在发展经济上一贯的“强政府”传统。

        不难发现,即便面对此前相对生疏的经济领域,石泰峰作为地方领导人,也展现了其成熟、老练、发展思路清晰的一面。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