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阳澄湖畔的一场艺术共创营,在童谣与非遗之美中探索
童谣,有着朗朗上口的韵律和节奏,呼之欲出的生活场景有着最初的美的启蒙。童谣是非遗的一部分,与传统手工艺一样,是接地气的,最贴近生活的美的提炼。
澎湃新闻获悉,由禾邻社发起的一场关于“童谣与非遗之美”的艺文乡野共创营近日在苏州开启。9位插画师、设计师与9位非遗手艺人,在阳澄湖边的农场驻地,以童谣为创作主题,开启了一场让当代插画与传统工艺互相碰撞的艺术之旅,探讨更多的可能性。
共创营中,插画师与非遗手艺人一起做游戏,分享故事
禾邻社是一个非营利的艺术机构,自2009年就成立以来一直在从事本土文化的更新与发展,以及乡村小学的美育工作。
澎湃新闻了解到,本期禾邻社共创营邀请了9位插画师、设计师与9位非遗手艺人,在阳澄湖边的悦丰岛有机农场驻地。其中,非遗项目包括来自苏州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传承人、缂丝传承人、竹刻艺术家;来自福建泉州的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李尧宝刻纸、金苍绣传承人;来自山西平遥的泥塑、漆器手艺人,以及来自陕西华县的皮影雕刻师。他们在乡野中感受自然,相互交流,相互传授技艺,以童谣为主题进行创作。这是一场融合创作之旅,让当代艺术与传统工艺的互相碰撞,探讨创作的更多可能性。
位于苏州阳澄湖边的悦丰有机农场
此次共创营的主题为“童谣与非遗之美”。禾邻社的发起人卢璐告诉记者,“很多传统的手工艺本身就来源于生活的,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它们与艺术品的区别就是在于更加地与生活接近,更加质朴。同时,童谣本身属于非遗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多童谣营造的一些意向,也会在传统手工艺中得以体现。此外,四季、田园等主题,也是工艺与童谣都会运用到的元素。”
共创营中,插画师与非遗手艺人合作创作作品
以童谣为主题进行的融合创作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我,我要吃老虎。”这是童谣《我要吃老虎》。
在共创营中,动画艺术指导、视觉开发艺术家张弛与华县皮影雕刻师汪海涛便根据上述童谣一起创作了皮影面具。这件作品以三星堆出土面具形象为灵感,经过皮影雕刻与上色后,创作而成的老虎形象面具。
张弛与汪海涛合作
华县皮影雕刻技艺是陕西华县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其历史远可追至唐、宋时期,发展鼎盛期在明、清之际。华县皮影一般由牛皮刻成,皮质优、雕工精细。张弛表示,在选取了喜欢的童谣后,便开始了创作。他表示,自己非常喜欢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及南亚的皮影艺术、剪纸、刺绣等,因此这次想尝试以皮影雕刻为媒介,创作插图。非遗手艺人汪海涛认为,用皮影去表现插画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现在年轻人喜欢插画,如用皮影去表现,可以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即有皮影本身带有的美感,也有炫酷的插画形象。”
张弛与汪海涛合作的皮影面具
另一边,李尧宝刻纸传承人黄丽凤与插画师林萍搭档,根据童谣《火萤火金姑》设计了三个卡通的萤火虫形象,并以刻纸技艺予以表现。黄丽凤自幼随中国著名刻纸、花灯艺术家李尧宝、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珠琴老师学艺。在家庭的薰陶下,继承了李氏刻纸、花灯的精髓。对于将非遗技艺融入到插画中,她也有着相同的观点,“艺术创作应该是天马行空的。在创作时,会觉得内心依旧是有着童真与童心。而在材料上,其实也不应该有什么局限,可以有多种尝试。”
黄丽凤与插画师林萍根据童谣设计的萤火虫卡通形象
当然,将插画与非遗技艺相融合并非总是顺利。插画师任晓卫在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平遥推光漆器传承人梁晓明的教导下,以器为媒介,进行插画创作。梁晓明从事漆艺已有20余年,他表示,“参加这样的共创营,是一种尝试,也是交流,可以看到插画师丰富的想象力,但漆绘非常讲究基本功,刚开始绘制是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插画师任晓卫以漆绘技艺绘制插图
此外,来自北京的插画师Sami则是与当代竹艺家、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倪小舟合作,以竹刻形式创作插画作品。这也是在多组合作中,插画与技艺融合难度最高的一组。
插画师Sami与竹艺家倪小舟合作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丈六尺高。再高高,高勿出,再低低,低勿出……”插画师Sami以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为主题进行创作。她表示,“对于这首童谣的理解,就像是捞鱼游戏那样,有孩子举起手当城墙,有孩子从中穿过,因为是和竹刻技艺结合,所以尝试以竹子的形象表现孩子,并将其刻在竹子上。但是将插图与竹刻的合作还是比较苦难的。很多时候并非需要将形式强加于之上,更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表现方式。”
共创营,一种工作方法
此前,禾邻社在山西平遥举办了第一期艺文乡野共创营。期间,插画师与本地文化研究者们、手工艺人们一起进行田野采风、调研互动、创作碰撞。卢璐表示,“在平遥是一次试水,那是集中在一个地域里,让所有人沉浸其中,感受一个地方的文化与风土,让不同的参与者在一起其中交流,并产生很多想法。而这一次是第二期,是在苏州的农场里,是在一种开放的场所里,来自各地的插画师与手艺人一起相互碰撞,产生新的东西。”
在山西平遥举办的第一期艺文乡野共创营,艺术家们在进行创作
在山西平遥举办的第一期艺文乡野共创营,艺术家们参观平遥
“杂乱歪斜的城墙、树木、汽车,甚至街道。两个孩子骑着自行车大笑着穿过巷道,城墙上的风,灰色的城市,排列齐整的瓦当们,那些兽头,孤独地瞪大眼睛。……鸽子们大片悠悠荡荡,令人惊异的舒缓……”这是共创营参与者之一的旭爽写下的平遥印象。在第一期共创营结束后,插画师们将根据对于平遥的经历,进行绘本创作,而这些绘本将被用于当地的美育教育。
插画师与非遗手艺人合作作品展示
卢璐表示,“我们所用的共创营源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对美国艺术家夫妇发明的一套工作方法,最初是以这样的共创形式去面对、探讨一些社会的议题。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一些本土的应用和改变,用这种工作方法,尽可能地运用到在地的资源,包括自然、人文、历史及相关从业者,将这些资源进行梳理,把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从而找到一种创新的方法,并最终将其做成美育的课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