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6部“上海出品”展演,集中展现上海文艺原创成果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廖阳
2021-05-08 15:24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5月8日,由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联合创排的红色杂技剧《战上海》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上演。这是“上海出品”亮相“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的首场演出,也是该剧2021年庆祝建党百年全国巡演的首站。

《战上海》剧照

从5月到7月,上海共有6部作品入选并参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这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展演。展演荟萃了全国范围内遴选出的140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突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

在全部参演作品中,既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也有大量现实题材佳作,涵盖戏曲、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舞剧、杂技剧、交响乐、民族管弦乐等多个艺术种类。

其中,不少剧目是为庆祝建党百年新创排的剧目,也有曾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或文华大奖的剧目,此外还包括京剧《红灯记》、歌剧《白毛女》、豫剧《朝阳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复排剧目。

在此次展演中,上海共有6部作品入选,包括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沪剧《挑山女人》、越剧《山海情深》、交响音乐会《红旗颂》等,作品入选数量在各省市排名中与北京、山东并列第一。

这些“上海出品”的红色经典和现实题材佳作,集中展现了这些年上海原创的成果,其中,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等都实现了全国范围的影响,被认为在舞剧和杂技等文艺样式上实现了主旋律叙事的重大突破。而沪剧《挑山女人》、越剧《山海情深》同样以现实题材为依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展现了时代的脉搏。

尤其难得是,这几部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获得认可,更在市场上受到广泛“追捧”,创造了红色经典大量“圈粉”并征服观众的演出现象。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所到之处一票难求,至今邀约应接不暇。杂技剧《战上海》同样是演出市场里的热门,不仅巡演计划满满当当,还被央视元宵春晚推上了全国观众的视野面前。交响作品《红旗颂》历经半个多世纪经久不衰,而《挑山女人》更是打破地域隔阂,让上海声音传唱到全国大地。

据悉,此次入选的上海出品剧目中,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将作为全部50部进京演出作品在北京亮相。另外4台剧目将在上海及全国开展巡演。

展演还将开展线上演播,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文化和旅游部网站、中国文艺网和其他视频网络传播平台播放,同时开展观众互动活动。

杂技剧《战上海》

作为此次展演50部在京演出的剧目之一,杂技剧《战上海》于5月8日-9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2场。支行,整剧及精彩片段将围绕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参加各类重要演出及全国巡演,让红色精神传遍神州大地。

《战上海》是上海杂技团与上海市马戏学校以杂技语汇打造的一部“有筋骨、有血肉、有温度”的红色文艺作品。剧目在忠于史实基础上,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在上海地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协助下解放上海的英勇事迹,讴歌革命前辈高尚人格,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2019年《战上海》首演后即获广泛好评,此后参加了中国杂技艺术节开幕式、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等一系列重要演出。2020年,该剧分别入选国家文旅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中国杂技艺术创新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成为“三大工程”中唯一的一部杂技剧。

为了在建党百年之际,将《战上海》打造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舞台经典作品向革命先辈致敬,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以打磨精品,讴歌英雄,引领风尚为目标,从去年10月开始了新一轮的修改提高。此次参加进京展演,也是全新修改后的重要亮相。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7月1日至2日,上海歌舞团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消逝的电波》海报

自问世以来,该剧先后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至今已经在全国各地巡演200多场,所到之处收获了大量90后、00后粉丝,成为舞剧界尤其是红色原创中最“出圈”的作品之一。

“新中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取得胜利,同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密不可分。现代的年轻人应该学好这段历史,知道当今生活如何来之不易。” 上海歌舞团团长、《永不消逝的电波》制作人陈飞华介绍,这部舞剧以李白烈士代表的中共地下党员为原型,讲述了他们潜伏于隐蔽战线,行走在刀尖,最后把生命和青春献给党的事业和上海这座城市的故事。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每一个中国人内心都有红色基因,在观看‘电波’这一刻被激活了。”陈飞华说,首演以来,上海不少系统和机构陆续组织党员前来观看“电波”,演出结束大幕拉上那一刻,几乎每个人都泪湿了眼眶。作为党员,他们对这部剧的理解和普通观众不同,看完之后,有些党员还会主动前来再刷舞剧。而对主演王佳俊和朱洁静来说,创排“电波”的过程,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党课,是一场从内到外的洗礼。

去年6月,主演王佳俊在“电波”演出期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年7月1日“电波”进京演出期间,王佳俊将于当天宣誓加入共产党,成为预备党员,同为主演的朱洁静正是他的入党介绍人。

沪剧《挑山女人》

宝山沪剧团沪剧《挑山女人》此次的展演行程从5月22日浙江余杭临平剧院开启,6月25日来到广东珠海大剧院,7月14日在安徽黄山徽州大剧院展演。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演还同时配合同名沪剧电影长三角的巡回演映活动,并将在最后一站、该剧的故事起源地黄山举行研讨会。

《挑山女人》剧照

《挑山女人》问世已经将近10年,至今深受观众欢迎,成为上海当代原创现实题材作品的代表。该剧由宝山沪剧团根据齐云山女挑夫汪美红的真实故事改编,展现的是一个最平凡的母亲对爱和信念的人生诠释。

自2012年10月26日首演至今,这部原创小成本沪剧巡演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累积演出场次达279场,观摩人数超过28万。热演9年同时,该剧也囊括“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优秀剧目奖”在内22个重要文艺奖项。

尤其特别的是,几年间,沪剧的“语言隔阂”在这部剧演出时“失效”,真挚感人的故事人物和打动人心的唱腔表演,让全国各地的观众都被这部剧催泪感动,并同时实现了多个剧中的搬演和移植,在当代的戏曲界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

宝山沪剧团团长、也是该剧主演的沪剧表演艺术家华雯对参与此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倍感意义特殊,她说:“感恩这个时代,因为是这个时代成就了《挑山女人》”。

越剧《山海情深》

在刚刚结束全国巡演后,上海越剧院的原创越剧《山海情深》将于7月1日-2日在新落成的宛平剧院上演。

《山海情深》剧照

《山海情深》讲述的是上海与贵州之间的扶贫故事,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剧目,上海市“建党百年”“全面小康”主题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入选剧目,去年10月在上海正式首演。

整个创作团队云集了长三角地区的众多艺术名家,包括编剧李莉、章楚吟,导演杨小青,作曲刘建宽,副导演蒋新光,唱腔设计陈钧等,而许杰、方亚芬这两位越剧艺术家搭档主演的阵容也让观众倍感期待。

不久前,该剧从国家大剧院开启全国巡演,剧组100多人还赴云南昆明、贵州遵义、重庆等上海援建对口地区演出交流。“这是近20年来上海越剧院规模最大的集结。”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表示,这部剧第一次实现了上海越剧院全院三个团一起演绎,台上演员舞美和乐队,就近160人。

很多专家都表示,《山海情深》没有完全落入扶贫题材作品的窠臼,而是努力进行新的发现和尝试。更有专家认为该剧是一部“感人的时代强音”。

交响音乐会《红旗颂》

6月11日、29日、30日,上海爱乐乐团交响音乐会《红旗颂》将分别于上海浦东新江湾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这也是此次展演中上海参与的复排经典作品。

在电视里,在广播中,在晚会上,你一定听过《红旗颂》,这段激昂、磅礴、深情的音乐灌进过无数中国人的耳朵里,成为几代人的回忆。

作曲家吕其明10岁参加革命,19岁随部队进驻上海,20岁转业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任电影作曲,35岁写就传世之作《红旗颂》。

吕其明和上海爱乐乐团

1965年,《红旗颂》在“上海之春”初试啼声,深情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情景。不过,吕其明并未放弃对《红旗颂》的打磨,在作品首演54年后才最终定稿——在尾声的配器中加强了国歌的旋律,爱国主义之情更显澎湃。

今年的“上海之春”,上海爱乐乐团“90后”驻团作曲家龚天鹏继承红色传统,几易其稿、三度试演,交出了交响曲《百年颂》,以纯器乐的音响表达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引领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的壮丽史诗。

从1965年的“上海之春”到2021年的“上海之春”,从年逾90的吕其明到“90后”龚天鹏,从《红旗颂》到《百年颂》,上海爱乐乐团一路追寻着红色足迹,正在浓墨重彩地续写“红色情怀”。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