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限购不是核武器,限贷才是!

澎湃新闻记者 王齐
2014-07-23 10:16
来源:澎湃新闻
地产界 >
字号

一些城市已经陆续取消或者放松房地产限购政策,但仅仅取消限购政策并不能对楼市产生巨大影响。  王炬亮 澎湃资料

        “限购不是核武器,限贷才是核武器。”

        某上市公司副总裁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这话的时候,曾经的47个限购城市,已有3个明文取消,10余个城市或是明目张胆或是悄悄松绑。

        最夸张的莫过于上周,这厢苏州、武汉、成都、长春争相松绑,那厢杭州还在纠结要不要出。传言满天飞,真相混杂其间,一时,这错综复杂的市场如何走,连专家都哽咽了。

        开发商们,一如既往,罕见地意见统一:限购取消,还会蔓延,甚至是北上广深。

        地方政府之所以赶场一样迫不及待松绑,且看官方表态,耐人寻味。

        先是住建部定调去库存。7月11日,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在其上任后的第一场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对房地产政策完善提出了三点落实意见:千方百计的消化库存;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结构调整;以及完善房地产项目周边配套设施。

        再是新华社连篇累牍,从7月13日开始,连发5篇评论——《三个“拐点”辩证看》、《借“地冷”打破土地依赖症》、《限购进退两难发警示》、《挤出商业地产政绩泡沫》、《摸清家底调控才能真发力》。这5评期间,适逢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经济、房地产数据。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连续5个月回落,从19.8%一直降到14.1%。上半年,住宅新开工面积5.67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9.8%。这两项反映房地产市场信心的指标下落,开发商每每问及销售直摇头说难卖。

        这一切,地方政府的感觉可不好。市场预期降温,量价齐跌,开发商减缓拿地,地价回落甚至流标。2011年限购出台之时,包括上海在内的城市土地频频流标,政府一直推缓放地,直至2012年市场回暖。这个逻辑循环,地方政府不想再去感受,至少眼下实体经济不好,也感受不起。

        于是,某省省会城市房管局偷偷开了一个会,取消部分区域限购。但市委宣传部直接把相关文件调走,意欲大肆宣传,重振市场信心。某省省会城市从今年年初,就不停召开发商开会,讨论方案,现制定了2套方案,还在纠结。最有趣的是常州,7月16日,常州市房管局宣教处处长与记者一起在常州日报头版头条写了一篇《我市已到购房好时机》,可谓绞尽脑汁造势。

        但这一切,开发商不买账,购房者也不买账。

        “我并不觉得限购放开,对销量有明显影响。”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表示,现在房地产的需求主体支撑来自刚需和改善,而不是被限购的高端及投资客户。眼下,房价上涨预期没有了,购房者在观望,限购即使取消也缺乏吸引力,需求不会大规模爆发。现在放松限购执行的城市都是供过于求,来自城市里面的需求是常量,外来人口的新增速度是每年上涨1%,但城市的新增供应上涨的速度是每年5%,仍然是供过于求。

        欧阳捷认为,政府放开限购不属于救市,属于纠错。把过去行政调控为主,变为市场主导。住建部今年提出分类调控,就是逐步去行政化调控因地制宜,让市场自我去修复供求关系。

        “接下来,还可能出台比如限降令、放宽公积金条件提高额度、减免契税、户籍政策,等等。”一名布局全国的开发商高管表示,政府既然提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就要更加关注农民的落户政策。现在农村建房速度还在持续高增,如果这部分需求放在城市,也是很大的体量。只放开限购,对楼市不会有太大影响。

        一名北京的开发商高管表示,如今银根紧缩的情况下,限购取消,市场短期反映没那么强烈。有一种说法是二三线随便放开,一线城市肯定不放。但四个一线城市,一个城市的销售额就顶的上10个城市甚至一个省。

        ”这几个月,和辛亥革命一样,全国各省都有新变化。”上述开发商表示,开发贷、个贷都紧缩,实体经济不行,限购不放开楼市怎么办地方经济怎么办。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