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名校前“掌门”唐盛昌:中国基础教育胜在执行力

澎湃新闻记者 苏展 实习生 蔡万鹏
2014-07-17 10:54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虽然基础教育不错,但中国在培养高潜力学生方面,和英美等国的差距很大。 张栋  澎湃资料

       中国的基础教育水准真的好过英国吗?

        在上海学生连续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PISA)中获得全球第一之后,60名上海数学教师即将赴英国“支教”,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日前在首届英国教育改革峰会上敲定了上海教师们的行程,就在2014年11月。

        7月10日,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原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在首届英国教育改革峰会上表示:“上海基础教育的成功因素之一是借鉴全球优秀的教育体系,比如英国教育体系中的督导和问责制度。” 为何上海基础教育的成功归功于英国,却又在成绩上将英国甩在身后。7月14日,唐盛昌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解释:“上海执行得非常有效,这是英国所不能及的。”

        他认为,英国教育体系中的多元化和自主性限制了英国问责制度的落实,而中国教育体制中“集中指导下的适度自主”保障了执行力。

        然而,唐盛昌仍然认为,中国在培养高潜力学生方面,和英美等国的差距很大,“对天才学生的识别和培养,是我们国家要成为强国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上海学英国但执行更好

        澎湃新闻:你在教育改革峰会上提出“上海基础教育的成功因素之一是借鉴全球优秀的教育体系,比如英国教育体系中的督导和问责制度”,能解读一下这句话吗?

        唐盛昌:其实这番评论是对上海基础教育发展谦虚的肯定。

        目前英国的教改推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下面反对声不断。因此,英国教育部长戈夫对教育体制改革非常感兴趣,希望交流这方面的改革经验。

        在此前提下,我在会上发言表示,上海的基础教育借鉴全球优秀的教育体系,比如英国教育体系中的督导和问责制度。而由于我们的教育制度奉行的是集中指导下的适度自主,所以执行力很强,都能得以落实。但英国整个教育体制是自主下的适度集中,这种自主羁绊了其执行力,可以说尽管上海借鉴了英国的体制,却比他们落实得好。

        澎湃新闻:“适度自主”是什么概念?

        唐盛昌:“适度”是指可行,把握分寸非常重要。中国教育体制奉行集中概念下的适度自主,但这个自主是有前提的。

        试想,如果一所学校连基本要求都无法达到,谈何自主?从来没有绝对的自主,对于一所表现很差的学校而言,自主可能成为一种发展的桎梏。相反,学校做得越好,获得的自主权就越多。而英国,在他们的体系里,如果问题要得到及时地反馈和追责是很不容易的,这就是过度自主带来的混乱。在这一点上,上海的执行力和体系的支撑力远高于英国。

        就执行力而言,上海教育界上级政府和专业机构达到高度一致,学校校长跟教师达到高度一致,课程和教学发展达到高度一致,正因为这些一致,上海才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澎湃新闻:上海中学有数百门选修课,您也曾引以为傲。在一些国外的精英高中,数百门课程是经历多年办学、逐步开发而来。你觉得上海中学引进这些国外课程,是不是能够被中国的教育体系吸收?

       唐盛昌:目前所谓的引进课程,实际上是把其成果,即现在达到的课程形态引进,如果说想快速了解课程强调什么、选择什么、讲什么,其实是很容易的。

        我认为,比如像上海中学,适度地实施引进并加以改良的课程是可行的。点的探索没有问题,但全面推广不太适合,这牵涉到我们的国情,整个师资的培训,整个评估体制的建立,以及考试制度的适应。

        基于此,了解研究国外的课程是必需的;根据中国国情,适度吸收其中有益的内容,也是可以做到的。但全面融合,按照他们的方式进行组织教学,我想现在是不可能做到的。

国外有学校专门培养优秀学生

       澎湃新闻:你曾提出中国在“培养高潜能学生”方面差距很大,但有一种观点说现在不再是精英教育时代了,而是大众教育时代。你觉得“高潜能学生”的培养理念跟“大众教育”有矛盾之处吗?

        唐盛昌:两者并不矛盾。问题在于现在很多人窄化了对高水平高质量基础教育的理解。基础教育包含了两个核心内容:其一,整个教育是面向所有孩子的,整个教育质量要不断提高;其二,要加大对高潜能学生的培养。

        大众教育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中一小部分的优质学生,拉低对这批学生的培养水平。世界上所有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于整个学生群体中前面10%的学生,都给予了非常大的关注。

        而中国由于强调统一指导下的多元化,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对这10%学生的认识,潜能发掘过于统一了。这就是我们的高潜能学生跟世界上最优秀学生相比,不见得有优势的原因。

        现在国家想尽办法把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吸引回来,可人们还是常常抱怨留不住人。换一个角度讲,我们的教育对这些学生又提供了什么?我们为他们的个性潜能发展提供了多少?

        创新型国家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但如果我们不注意到这个问题,怎么有所行动?我们当然要面向大多数,但面向大多数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对这些高潜能学生,这些有潜能有天赋学生的培养。

        我认为,在对这些学生的培养力度上,我们强调得太少而不是太多。但非常严重、非常可怕的是,我们的舆论对这些问题还不接受。

精英学校支撑美国教育

       澎湃新闻:北京大学招办主任秦春华在2013年2月《光明日报》上发表了《看美国教育要有中国视角》一文,他在其中提出,中国基础教育不能学美国,因为美国是培养合格公民,中国老百姓望子成龙,公立教育要满足功利。你怎么看?

        唐盛昌:我不同意他这个观点。按照我的观点,美国教育实际上分为两种:其一面向大众,不强调功利,不强调学习成绩有多优秀,它强调学生要做合格的公民。这种教育针对85%至90%的学生。

        但这只是美国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部分,就是培养我前面说的高潜能学生,比如美国有一种科技高中,其重点培养的就是科技人才。此外,美国还有一批私立学校,其课程和中国现在提供的课程完全不一样。它不仅注重学业,它培养的是将来社会的领袖。如果我们只看到面向85%至90%学生的美国教育体制,而没有看到面向10%至15%的这部分,就是对美国基础教育体制的不了解。

        至于那些私立学校,它们花了血本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这是任何中国学校都无法比拟的,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体制性行为。这些学校,即使是中学,也不把重点放在数理化,它们更多是在培养学生的整体修养,培养学生的法律政治意识。

      澎湃新闻:这是大学培养模式的下移吗?

        唐盛昌:这不是一种大学的下移,这是一种意识延续的系统性培养。我想指出一点,其实美国对他们的基础教育不够满意,而且这是美国相当多人的意见。

        他们认为美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不够高。主要问题是,他们在培养公民意识,即遵纪守法方面总体讲是不错的,但学业水平远远不够。

        为什么尽管美国人对本国的基础教育不满意,但却支撑着整个教育体系,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科技精英最集中的地方?

        原因在于,第一,他们有10%至15%的高端学校源源不断地输送精英人才;第二,他们有非常好的大学制度。

    责任编辑:姚秋韵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