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泽尔与中国:爱惜青年人,亲切得像祖父

澎湃记者 陈晨 实习生 魏木子
2014-07-14 23:19
来源:澎湃新闻
逝者 >
字号

        【84岁的洛林·马泽尔于7月13日去世,他曾经来中国演出11次。钢琴家郎朗说他“爱惜青年才俊”,而小提琴家陈佳峰说他“亲切得像祖父”。马泽尔自己曾说过,他“活在中国音乐未来的兴奋中”。】        

与马泽尔合过作音乐会的小提琴家陈佳峰说他“亲切地像祖父”。  澎湃新闻 高剑平 图

中国钢琴家郎朗和马泽尔曾经合作超过30场音乐会。

        一位经常在民间组织爱乐活动的乐迷周国柱则回忆起马泽尔“每次指挥完一首曲子,都会以双脚跳的动作结束,印象深刻。”不过事实上每一次马泽尔的亮相都令人揪心,虽然在指挥时他还能在每每激扬出做出“双脚离地”跳起的“老儿不宜”的动作,手势上的力度也有千钧之势,但在音乐的速度上,马泽尔近年来对音乐的演绎,都明显的慢了下来。

        旅居瑞士的乐迷刘洪波在在马泽尔去世当晚,刚巧正在重温大师RCO马勒纪念系列DVD中的“马勒第六”。“虽然以前在微博上看到过很多吐槽,但我觉得马泽尔是艺术修为相当深厚的一位大师,他的现场风格,似乎有些漫不经心,让人想起斯特劳斯,他的演绎是‘古典‘的,并没有太多感情宣泄,而是更专注于音乐本身的结构与美感,虽然对于马六这样的作品会略显平淡,但大师对于维也纳古典传统的理解与深厚功力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关于马泽尔的“慢”,同为指挥的谭盾感受到了他的“疲惫”。“当然最重要的是他的音乐在他晚年之后显得越发沉稳,但是很多时候速度上的处理暴露了他体力上的衰退和疲惫。”而每次音乐会数次的返场谢幕,他蹒跚的步履和连连的大喘气都昭示着他说自己的体力没问题分明是“嘴硬”。

        东方艺术中心的幕后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回忆,“每次他演出完回到后场,整个人都感觉透支得非常厉害。”林宏鸣注意到,“每一次他上下场之间,无论是正式上台还是返场谢幕,他都要小跑几步。他腿脚一直不好,我没有问过他为什么要跑,但我想他是想让自己看上去更年轻。”

        从1986年马泽尔首次率领匹兹堡交响乐团来华,“老马”总共来了11趟中国。而自从2002年马泽尔指挥郎朗与纽约爱乐合作音乐会后,他对中国的青年音乐家便赞赏有加。2008年,他代表纽约爱乐委约谭盾为郎朗写作钢琴协奏曲《火》,2012年携英国爱乐来沪时,则与上海本土青年新秀小提琴家陈佳峰合作演绎了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2013年与慕尼黑爱乐的全球巡演,他选择的搭档是“90后”钢琴家张昊辰。谭盾在悼念马泽尔的微博中提到,马泽尔自己曾说,他“活在中国音乐未来的兴奋中”。

        郎朗在观看世界杯的过程中获悉了马泽尔离世的消息,之后自与澎湃新闻的连线中,他十分悲痛地表示,“很不可思议,因为他的身体非常好,马泽尔的父亲活到了100多岁,我一直觉得他活到100岁没有问题。所以虽然在现场看了世界杯,心里还是特别不舒服。”郎朗和马泽尔曾经合作超过30场音乐会,“我非常地感激大师,因为他在签约纽约爱乐乐团的第一周就邀请我作为独奏家和他合作。他是个非常爱惜年轻才俊的一个人。他应该算是许多青年音乐家的伯乐。马泽尔老师是伟大的艺术家,跟我关系也很好,一直都支持我。所以我心情非常难受。在这里我要沉重悼念一下马泽尔大师,希望他一路走好,他一直都会在我们心里。”

        7月17日,艺术人文频道将在18:00-22:00推出四小时的“缅怀马泽尔——文化主题之夜”音乐专题。

年纪大了,脾气没了

        中国观众通过音乐会熟悉的马泽尔已经是晚年的老马,老马在中国的表现随和可亲,曾与其合作音乐会的小提琴家陈佳峰说他“亲切地像祖父”,而曾经接待马泽尔三场音乐会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总经理林宏鸣同样表示“大师没有架子,为人和随和,也从来没有提出什么任性要求,每一次东艺安排媒体见面会或者其他的活动他也都积极配合。”

        而年轻时候的马泽尔,曾经是个出了名的坏脾气,他自傲且严苛,疑心病超重又热爱改革。也许是因为他在万众瞩目之下长大,他在9岁时就指挥了管弦乐团,马泽尔自信、人性,有时有点自大:当他得到了一个新的总监位子时,他经常发表声明说他计划改变乐团,并解释为何他的方法优于原有的模式。他知道他想要什么,以及如何得到它,如果他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他就是离开,同样也会就此发表一份声明。

        他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短暂任职就是他“任性”的一次重要凭证。作为第一位获此权利的美国人,马泽尔在任命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渴望剧院能够再一次被马勒和施特劳斯的方式所领导。”

        他很快将歌剧院由一个定期换演剧目的剧团改革为他称为“block”体系的方式,即剧院经常重复演出一批剧目,马泽尔认为这样更加行之有效,并且可以提供更好的演出效果。

        这样的改革招来了维也纳文化部部长的不满,他抱怨马泽尔的角色选择,并指责他只关心如何给自己的艺术履历添彩,马泽尔则在离他的任期结束还有两年的时候当即宣布辞职,顺带又在《纽约时报》发表专栏文章谴责没有艺术背景的政府官员的干涉艺术。但历史终究肯定了他的价值,2013年9月,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为马泽尔竖立了雕像。

        乐评人约翰·洛克威尔(John Rockwell)1979年在《纽约时报》上写道,“也许就是因为他太聪明,所以他永远不满足于对保留曲目标准的再创造。与此同时,他看上去冷漠且戒心很重,他工作时的大衣似乎都结了一层冰。”

省掉经纪人的指挥家

        卡拉扬1989年去世时,马泽尔曾自信满满以为可以接管柏林爱乐。当乐手们把选票投给了克劳迪奥·阿巴多,他愤而发誓永不指挥这支乐团。来看看他的好朋友、英国古典乐评人莱布雷希特对他的评价:“他可以施展出难以抵挡的魅力,但心中总有一块坚冰。他鄙视多愁善感。他在维也纳歌剧院当总监时,与马勒的墓地仅一路之隔,却从来没想过去马勒墓上凭吊……只要他有丝毫怀疑某个人、乐团或是唱片公司对他不敬,便会毫不犹豫地与他们断绝关系。但他也善于重修旧好,比如与维也纳爱乐修好后的关系简直像极乐世界。他永远无法达到阿巴多或是科林·戴维斯的精神境界,但没有人能比他更高效。他是精明的生意人,直接省掉了经纪人的中间环节,在指挥圈里要求最高酬劳——在日本曾高达一场八万美金。”

        马泽尔号称世界上最贵的指挥家。马泽尔在1991年接管了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薪资报告显示,他获得了380万的酬劳。这是当时全世界指挥的最高酬劳,马泽尔一直在该乐团担任总监至2002年,直到他接管了纽约爱乐。2002年,当他以200万美元年薪受聘于纽约爱乐乐团(他给了纽约爱乐一定的折扣,当他离开这一职位是,他的酬劳是330万),在业内外都引来了巨大争议:用足以养活一个乐团的钱去聘情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头,这对于亏损严重的乐团和日渐不景气的整个古典音乐圈都是一项沉重的经济压力。就在宣布任命的当天,《纽约时报》的首席乐评人还在报纸上发了一封呼吁书,祈求“除了马泽尔,谁都行”呢。

        “设身处地为我想想,如果你是我,那鉴于过去几年里你对我及我的收入不甚愉快的报道,我为什么还要坐在这儿与你谈话?”马泽尔曾经就收入问题和乐评人莱布雷希特展开一阵“辩驳”。莱布雷希特在他2001年写的一篇《马泽尔亲历记》中写道,关于那份被津津乐道的酬劳,“在纽约只花了不到五分钟就定下了,这是因为有市场价,而他正好是处于顶峰的一类。他交税、捐助慈善、抚养子女。他也在考虑削减年俸以缓解古典音乐的困境,可惜这只是杯水车薪。”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