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圆桌|《万里走单骑》收官:如何让世界遗产“活起来”?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21-05-07 12:24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澎湃新闻获悉,由中国文物学会与浙江卫视共同发起的《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从去年6月正式立项,到2021年4月收官,这档关注世界遗产的文化类户外真人秀以五个月的时间走访、近七个月的时间策划、剪辑、制作,在以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为核心人物的带领下,寻访了10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两处正在冲刺申遗的文化地标。值《万里走单骑》收官,节目组举办了第一季复盘座谈会。

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5处,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伴随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成功,世界遗产“热”了起来,但更多的文化遗产要么养在深闺,要么大众只知其名,它们距离“活起来”还有一定的距离。

《万里走单骑》剧照

第一季去到的十个世界遗产地分别是:浙江良渚、西湖,福建鼓浪屿、土楼,云南景迈山古茶林,四川都江堰,湖北黄石,河南登封、武当山,江苏苏州园林,安徽西递宏村,湘西老司城。

为什么选择这些世界遗产地,它们有怎样的魅力?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将以怎样的形态在一档真人秀中呈现?由单霁翔和教授以及研究学者们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怎样不同的视角?这些是大众感兴趣的问题,也构成着节目的看点。

各具魅力的世界地产地

单霁翔认为,这每一处世界遗产地都有独特的魅力,首先是“现象级”的良渚古城遗址启程,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中国第五十五处世界遗产。当沉睡在地下的考古遗址揭开神秘的面纱,这座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就变得像公园般美丽。人们走进去,就和先民站在了同一片土地,会在古今对比中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同样作为遗址的老司城作为收尾,与良渚相呼应,二者同样沉寂在时间中,需要更潜心的追问与探寻;中间则有喧嚣的鼓浪屿、人尽皆知的杭州西湖、都江堰,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生土建筑住宅群福建土楼和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体现着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的皖南古村落;有可赏、可游、可居、蕴含着中式审美博大精深的苏州园林,有屹立于“天地之中”、有着着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观星台,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三阙、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嵩岳寺塔的河南登封历史建筑群……

单霁翔

单霁翔介绍,《万里走单骑》节目拍摄时,国务院决定2022年将普洱景迈山古茶园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却没能成为世界遗产,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因此云南普洱景迈山也跻身于此次寻访之旅中,“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原生态的古茶林,参与了普洱茶的制作,还与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的兄弟姐妹们跳舞歌唱,感受到他们视茶树为生命的那份虔诚。”单霁翔说。

福建土楼

“黄石是历史悠久且一直活态的工业城市。在不到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汇聚了四组重要的工业遗产,包括3200年的铜矿遗址、1700年的铁矿遗址、100多年前的煤铁联合企业,以及近几十年间诞生的大型水泥企业。十年前我去黄石,就被这些灿烂的工业遗产所感动,于是写了一份全国政协提案。我国首次将这处工业遗产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我们再次来到黄石,希望为黄石工业遗产走向世界再助一把力。”单霁翔谈道。

单霁翔在复盘会中发言

怎么呈现文化真人秀这样的命题?

第一季总导演张龙谈起拍摄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我们抵达第一站良渚,对这里有很多的憧憬。在良渚这一集中,我们节目最终呈现的状态就是在寻找:到底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节目,什么样风格的,是真人秀,是纪实,是文化纪实。那么文化真人秀这样的命题到底怎么去呈现?然后再加上以单院长为首的布鞋男团的人设怎么建立?所有一切都在找。到了鼓浪屿 ,基本上是在“靠”,依靠的是之前的节目经验,到福建土楼的时候,则是“摇”,一直在摇摆:土楼到底讲什么?讲土楼的修复、住在那里的人,讲土楼的世遗价值。刚才讲的这三点关系是什么,怎么融合,怎么表达,其实都是一个不断在动摇的过程,最后表达的是土楼的前世今生怎么来,又会走向哪里。

“从普洱景迈山到西湖,我们做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就是我们开始关注世界遗产的价值,每一处世界遗产它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西湖因为被拍的太多,我们决定西湖十景从审美的角度讲清楚。从苏州和黄石、登封、武当,这几期开始,又有非常大的转变。这个转变就是我们逐渐找到了布鞋男团、世界遗产价值、当地的人这三者之间有机的联系,而且找到了他们之间的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这四期节目,我们做得越来越明朗,就是做得越来越有感觉,最后两期很坚决,就是皖南和老司城,我们非常坚决地要去讲皖南的人,同时不回避皖南从世界遗产的角度和旅游之间矛盾关系的讨论,到了老司城之后,关注老司城从世界遗产,包括它背后那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为世界遗产守护了这些故事。”张龙介绍。

河南登封 塔林 

《万里走单骑》的摄影团队总摄像见鹏说:“第一集去到良渚以后我都傻了,没有东西可拍,我问人说:良渚在哪儿?回答是:在脚下,眼前没有画面可以拍,所有都在土里面。去了西湖以后,西湖又是大家太熟悉的地方,把大家熟知的东西拍出新鲜感也是一种挑战。第二季时,会更多地增加这种空镜组,在画面上做情感的升华,用更主观的情感画面而不只是客观地去记录,以有情绪的画面让大家在60分钟里看到几代人的人文生活,或者是几千年的文化变迁。”

《良渚》一集,运用了大量的航拍镜头呈现遗址规模和运用动画辅助理解

《良渚》一集,运用了大量的航拍镜头呈现遗址规模和运用动画辅助理解

节目策划人冷淞谈道:“第二季在确认遗产地之后,我们的调研和剧本的研发流程、拍摄流程到后期的剪辑呈现流程,能不能通过《万里走单骑》创一个文综的拍摄宝典,优化这个流程之后,大家以后再做文化综艺或许都不会那么累,这是优化流程问题。牵涉到具体内容,我觉得要完善人设,比如《向往的生活》那样的节目多简单,三个男人一条狗什么都不干,一桌客人吃个饭,却在慢综艺里独树一帜。那个项目的负责人我认识,他其实跟我反复交流就是说,何炅和黄磊的好朋友关系,没有这个关系、没有这对和谐的关系,不会有这个项目存在。比如说在第二季的方案中,目前的设定是50后院长直接对90后,中间是需要润滑剂的,中间的这个人群可能会选择类似窦文涛老师这样有文化感的主持人,可以输出,能够承接院长的话,但是同时也能够问院长大量的问题。”

《万里走单骑》中“布鞋男团”的人设

落到烟火人间中

执行策划曲林介绍《万里走单骑》节目最重要是落点,是落到烟火人间中,所有的同事和团队听了很多遍的四个字是:知、参、督、益。  “知”是普通大众对世界遗产是有知情权;“参”是他们有参与的权利,可以建言献策;“督”代表着大众有监督权,现在在微博上看到很多人对考古、文保不断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最后一点很重要,所有人都有跟世界遗产发生关系并从中受益的受益权,这也是我们在创作过程当中不断去寻找更好的素人、更好的故事的原因。对于素人、对于所有生活在遗产地里面,不管是它的保护者、研究者、传播者还是居住者,都可以感受到的申遗或者遗产被保护对于他们的重新塑造。”曲林说。

浙江卫视的张晓晖认为,文化遗产很多是需要有幕后大量的人文内容的输出,这些输出,真正的抵达观众的时候,需要带给观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觉得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真实,比如最后一期在那个老司城有一个一辈子致力于老司城遗址保护的老人,他全部的收入投入到创作遗产过程当中,导致他妻子一个人扛起一家人的重担,打小工,结果脑袋磕在木桩上流血,细节他自己说着说着都哽咽。这种真挚,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地方的文化遗产一定要让大家所知道、了解,并且传承下来,这当中是包含着许多普通人,他们默默无闻,几十年如一日一辈子在坚守、付出。”

《万里走单骑》目前获得好评的几集都是情感比较真实、丰沛的,比如《河南登封》的那一集,就呈现了许多文物人的守候。

单霁翔谈道:“一个节目怎么才能让大家喜欢。我感觉还是坚持六个字——行走:不要在原地待着,对着空气说,要行走,要走到现场去。交流:跟遇到的人、认识不认识的人要交流。参与:多参与各种场景。我个人还是坚持不装、不演、不背,跟演艺界的老师们观点不太一样,我希望他们又装又演又演又背,这样效果可能会好一点。虽然不装、不演、不背,但是之前要看大量的资料,每个参加的人员无论是谁都需要看大量的资料,根据自己的投入,要把最基础的东西正确地理解,才能拍出一个好的节目,这是所有团队都需要的。不是说我不做什么准备就可以,反倒可能需要更多的准备,你才能做到更自然地来做。”

谈起第二季的选点,单霁翔说:“第一季一会儿拍工业遗产,一会儿拍农业遗产,一会儿拍海岛,反差很大。所以我想第二季选遗产地,在地域上,西部、东北、南方、沿海还是要岔开。内容还是挖掘这里的人的故事,另外,热门和冷门的反差,最近最热门的恐怕就是三星堆,我刚去四川文化局,他们强烈要求做三星堆。已经是世界遗产的和要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也要搭配着来,准备申报的项目,就是人们了解比较少的比较多,有意思的特别多,像蜀道、碉楼都是。”

在复盘会的最后,节目组正式发布了第二季的立项情况,《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第二季将在2021年9月开拍,12月上映。同时,节目组还发布了第二季第一个拍摄的遗产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6月12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节目组将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举行节目第二季启动仪式。其他遗产地还在征集中。

    责任编辑:陆林汉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