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历史文化】江油大小匡山 留下青莲居士读书遗迹

2021-05-07 06: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江油大小匡山

留下青莲居士读书遗迹

蒋杰 刘嘉 刘毅 胥江

晓峰如画参差碧,

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

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

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

已将书剑许明时。

——李白《别匡山》

沿着蜿蜒湿滑的青石板路,艰难攀登1000多米,终于一身泥一身汗地登上李白读书台。

阳光下,满眼苍翠,让水河在青青麦苗和金黄菜花中静静流淌,似乎要把人带回唐朝,聆听李白读书声,和李白一起吟诗舞剑……

匡山之中的让水河河谷美景(张大明 摄)

在江油城区以西的众多山峦之中,读书台是周围较高的一个山头。登上峰顶四顾,丘峦竞秀,如海涛起伏;让水碧绿,如蓝靛浸染。读书台孤峭挺拔,如同一支巨笔激然挺立,直指长空,仿佛正以苍穹为纸,写与日月争辉的盖世雄文。

登匡山 遥想当年李白读书情景

“江油境内的大小匡山为少年李白求学、习剑和访道之处。”江油市地方志编纂中心谢小东说。

春日的一个午后,我们来到李白读书台所在的小匡山下。经过山下住户指点,大家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向读书台攀登。半个小时后,终于攀到山顶。

小匡山读书台位于太平镇北,山势秀美,宛若一支毛笔指向蓝天。山上苍松翠柏十分茂盛,山下小河清澈见底。相传李白在山上用功苦读,山下的人们能看到山顶闪烁的烛火整夜不灭,故又名“点灯山”。李白学成后离乡,遍游天下,后得唐玄宗诏见封为翰林,于是,人们又把点灯山叫成“翰林山”。

让水河畔的小匡山,山顶为李白读书台(图片来源:绵阳新闻网)

传说李白每读完一本书后便放于岩上,天长日久,这些书便变成了岩石,这便是今天的“书箱岩”。在书箱岩下,有一块空坪,是当年李白晒书的地方,叫做晒书坪。晒书坪旁的一块石头上有一双脚印,传说是李白读书兴起时用脚在石头上蹭出的印迹。五代前蜀诗人杜光庭游览读书台后曾赞叹道:“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

山上曾建太白祠,后经多次兴废,光绪十四年,龙安知府蒋德钧再次重建时,塑李白身着官袍像供于祠内。

谢小东介绍,青年李白本为县衙文书小吏,因作讽刺诗得罪县太爷,便去职选择风景优美的大小匡山作为居住、读书、练剑之处。还有一种说法是,李白家住青莲场边的阴平古道旁,因常有商旅往来,不免受到尘世烦扰,于是他选中了让水河畔这座清幽秀美的小山作为读书之地。

“江油多山,山姿各异,且多高人隐士居住其中,李白便是其一。”谢小东说,李白好学,他一面以匡山为据点,挑灯苦读,一面又踏遍蜀中名山,探访隐居的高人隐士,问道求知,“也许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玩,就是在匡山读书时养成的习惯。”

读书台

读书台上,还有一副对联:“诗客有君应识我,高堂今日读何书”,似乎也在表达李白在匡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别匡山 旷世诗才踏上寻梦征途

故乡的青山滋养了李白的诗才,青年李白也为深爱的青山留下许多佳作。比如著名的《冬日归旧山》《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寻雍宗师隐居》等,描述了故乡秀美的山水和田园风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匡山十年,李白不断游历名山,并跟随《长短经》的作者赵蕤学习韬略,他的思想和性格逐渐成熟。李白出身皇族(凉武昭王九世孙),天生才华横溢,且学兼儒道及百家,注定了他将拥有非同一般的远大抱负与理想:“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于是,开元十二年(724年),24岁的李白怀着“安社稷,济苍生”的宏伟抱负,决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临行前写下了著名的《别匡山》,表示“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要把自己的文才武艺献给大唐盛世。从此,李白踏上了追求理想的征途。

不得不说,匡山孕育了他浪漫奇绝的旷世诗才,也是他宏伟梦想的起航之处。

大匡山位于大康镇下庄坝村五组,距江油市区20公里,山势险峻,林壑幽深,背倚龙门山余脉诸峰,下临清澈明净的白梁河。据现存于江油李白纪念馆内的宋碑《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载:“玄宗朝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止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平,有十载。”

大匡山

李白虽已远去,但家乡人对其仍念念不忘,在大小匡山上修建了李白祠,民间亦有“铁杵磨成针”等关于李白勤奋好学的传奇故事广为流传。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龙安府知府蒋德钧登临大匡山,为缅怀诗人、重振江油文风,他下令将位于江油县城武都的龙州书院迁至匡山,并更名为“匡山书院”。又礼聘前湖南布政使、翰林院庶吉士李榕为山长,选取周边优秀学子到此学习,一时间江油文风大振、人才蔚起。

护匡山 诗仙故里乡亲一生情系于此

小匡山上的太白祠、字库塔、太白读书台碑记为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有明代文人郭文涓题写的“读书台”匾额。殿内还有清光绪十四年修建太白读书台碑记两座。殿内火砖墙壁,砖上均有“大清光绪十四年戊子岁读书台置”字样。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政府出资修缮了原有的庙宇,又新修了太白读书堂和魁星阁。

太白祠

江油市太平镇读书台村冯中林老人家一生情系读书台的守护。其子冯成喜上世纪70年代初被招工进城,利用周末放假上山陪伴父亲一起守护读书台,退休后更是全身心投入。10多年前,冯中林老人去世,冯成喜和老伴便常住读书台,每天打扫庭院,热情接待八方游客。老两口还曾捐出积蓄,在半山腰修筑起古色古香的六角凉亭,供登山游客乘凉、避雨……当时冯成喜老人曾感慨地说:“江油读书台早已成为八方游客和文人朝圣的地方,我们作为李白的乡亲,更有责任把这里保护好,让李白的文采和精神流芳百代……”。

李白的《别匡山》写于开元十二年(724年),是李白早期的重要作品,历代李白诗文集均未收录,仅见于四川彰明、江油二县县志,是他为了实现理想而决心离开故乡的抒情之作。李白的诗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式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之壮美,如《蜀道难》;一种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之优美。此诗应属后一类。

另外,此诗也透露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诗人思想中有很深的隐逸情结,所以把家乡描绘得极其优美,且环境清幽,适于隐居。但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清境”,离开家乡,“已将书剑许明时”。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杰 刘嘉 刘毅 胥江

供稿: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原标题:《【历史文化】江油大小匡山 留下青莲居士读书遗迹》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