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国9000万家庭准备生二孩,计生政策禁挂钩升学落户

澎湃讯
2014-07-10 16:21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2014年5月9日,湖南常德市朱胜君、祝璇夫妇收到送来的准生证。这是常德市发放的首张“单独两孩”准生证。  CFP 图

        

        7月11日为世界人口日,卫计委在世界人口日前一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社会关注的人口与计生问题。卫计委称,截至5月31日,全国已有24余万对夫妇获得生育二胎的许可。同时,卫计委表示放开二胎生育暂无时间表,如果现在普遍实施二孩政策,会使生育水平反弹,对于经济社会和国家人口发展目标造成影响。

全国29省24万余对夫妇获准生育二胎

        国家卫生卫计委指导司司长杨文庄在发布会上表示,自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以来,截至5月31日,全国提出再生育申请的单独夫妇共有27.16万对,已批准的有24.13万对。

        杨文庄说,目前除西藏、新疆外的29个省(区、市)已依法启动实施了单独两孩政策。其中,浙江省于今年1月17日启动实施,是全国最早的省份,最晚实施的是河南省。

        杨文庄介绍,我国实行计划生育40年来少生4亿多人,资源环境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创造了较长一段“人口红利期”,为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越来越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树立了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性变化,低生育水平长期稳定,群众生育意愿已发生明显转变,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观念已经形成。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家庭规模持续缩减,发展能力有所弱化。

普遍放开二胎暂无时间表

        谈到普遍放开二胎问题,国家卫生卫计委指导司司长杨文庄表示,我们现在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全国测算有1.5亿左右,有近80%的家庭有生育意愿,我们就有将近9000万的家庭准备再生育孩子。如果现在普遍实施二孩政策就会使我们国家的生育水平有一个很大的反弹。

        杨文庄强调,计划生育仍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关于普遍生育两个孩子的问题。目前我们国家的生育势能还是很大的,我们现在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全国测算有1.5亿左右。如果按照生育意愿调查的情况看,有近80%或者低一点70%的家庭有生育意愿,那么我们就有将近9000万的家庭准备再生育孩子。这样看的话,如果现在普遍实施二孩政策就会使我们国家的生育水平有一个很大的反弹,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也会使我们国家制定的人口发展目标受到影响。

 坚决禁止计生政策和升学落户挂钩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曾报道《计划生育”绑架“义务教育,逼死37岁贵州超生父亲》,部分地方存在将计生政策和升学、落户挂钩的情况。杨文庄在答记者问时说到,上述做法损害群众权益、与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符,应当坚决禁止。

        杨文庄说,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原国家计生委、公安部就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不得自行设立限制超计划生育的婴儿落户的规定和法规。之后也多次重申强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许多地方都明确了凭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即可落户的政策,这符合国家的规定,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杨文庄补充到,相关部门也有责任配合计划生育部门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对违法生育的行为要依法依规予以处理,这个态度也是明确的,不是因为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就说违法生育就可以不处罚了。

国家采取各项措施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

        在过去5年,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持续下降的势头,但与国家“十二五”期末要求降到115 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对此,杨文庄表示,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依然任重道远。

        杨文庄分析,产生出口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和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传统的文化影响都有关系。治理出生人口性别要依靠一方面提高妇女地位,另一方面提高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利益保障,妥善解决养老问题,进一步消除“养儿防老”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

        去年卫生部联合有关部门加大对性别比高发地区的督导检查,全国查处9400多例性别比的大案要案,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